燕子每年会来回飞行5万公里,冒着随时死亡的危险,来到你家屋檐下筑巢。

它们的小小身体,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飞过这么远的距离?其他候鸟都是向南飞,它们为何要往北绕路,执着于前往非洲?

想起燕子,你或许总是会想起“小燕子穿花衣”的歌,明明是黑白色的燕子,为什么都说它“穿花衣”?

穿花衣的天气预报员

燕子的黑白配色,这其实只是人类直观的视觉感受罢了,燕子的羽毛颜色其实是很丰富的。

它的前额、喉咙等部位是栗色或者棕栗色的,胸部有花斑,背部是一种带有金属质感的蓝黑色。

翅膀上的羽毛和尾巴上的羽毛为黑褐色,带有淡淡的蓝色,尾翼上还点缀着花纹。

对了,尾巴分叉如剪刀一般,是人们对燕子最直白的印象。

燕子羽毛的这些华丽颜色,是由黑色素和类萝卜素所构成的。

它的颜色这么丰富,而我们看到的只有黑背白腹,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空中飞行迅速,常处于背光的状态,匆匆一瞥,就只能看见黑白的身影一闪而过。

燕科家族中还有一种腹部有纵纹,背后腰部为黄色,像是带了条金色的腰带的燕子,叫做金腰燕。

金腰燕体型与家燕相似,也是长着剪刀般的尾巴。

二者在建巢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家燕所建的巢穴,侧面粘在墙上,上方开口,像个碗一样。金腰燕的巢则是粘在天花板上,开口在侧面,呈精美的口瓶状。

家燕巢穴

金腰雀巢穴

人们觉得家燕建的巢没有金腰燕完美,因此将金腰燕称之为“巧燕”,家燕称之为“拙燕”。

巧拙之分,只是人的主观评判,对于燕子来说,怎么舒服怎么来

二者的巢穴虽然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选址都是在人类的屋檐下。

《资治通鉴》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春燕归,巢于林木。”不是单纯说燕子在林子里筑巢的现象,而是描写战争的惨烈。

公元451年,魏宋之间发生战争,导致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百姓无家可归,燕子归来也寻不得去处,只得到林中筑巢。

这里只是借用燕子不归旧巢来渲染战争的残酷,实际情况是否真是如此,很难考证。

《资治通鉴》独选燕子来描写,足以说明燕子建巢对于人类屋檐的依赖。当然,在人类没有大面积建造房屋,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的时候,家燕的住所,大多是建在山崖上的。

人类与燕子很早之前就达成了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人类生活的地方,湿泥、干草等建筑材料有很多,人们乐意为燕子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认为燕子是一种代表祥瑞的鸟。

有句俗语“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无福之地”,表达了人们对希望得到吉祥的愿景,以及对燕子的喜爱。

燕子以一些蚊子苍蝇以及其他的害虫为食,能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算是对人类“房东”的一种报答。

另外,燕子还为没有电视观看天气预报的古人,提供了天气预测的参考,“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就是当时观察入微的古人的一种天气预测产物。

大雨到来之前,空气会变得潮湿,将空中飞着的小虫翅膀打湿,导致它们不能高飞,只能沿着地面缓慢飞行或爬行。

另外,下雨之前空气会变得较为稀薄,一些敏感的半高空昆虫,会向地面聚集,一些蛰伏在土里的昆虫也会因为空气稀薄感到不舒服,爬出来透气。

因此,下大雨之前,接近地面或地面上会有很多的昆虫,丰富的食物吸引着燕子贴近地面飞行进行捕猎。

同时,大气的气流也会因大雨的来临变得紊乱,这使得燕子很难在高空稳定地飞行。

所以它们选择在低空忽高忽低地翻飞着,捕食着雨所馈赠的食物。

横跨亚非的燕子

燕子是一种有着双国籍的鸟,秋去春来的迁徙,是它们每年必做的事。

每年的9月份左右,我国渐渐转入了秋季,燕子们开始集群向着南方迁徙。

科学家对燕子进行卫星追踪和环志标记,发现燕子这一迁徙路程,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它们先是北上蒙古国,接着横跨亚洲大陆进入中东地区,最后跨过波斯湾、红海以及阿拉伯半岛,来到了南非落脚。

到来年2月春来,它们又动身返回我国。这一旅途的单向路程,就已超过2.5万公里

从我国北京到达南非,也就12000公里的直线距离,但是这样一绕,路程直接延长了一倍还多,是燕子不认识路吗?

实际上,燕子根据地球的磁场来确定方向,不可能不认识路,它们选择这样的迁徙路线,其实是因为它们的耐力不够,不能直接横跨印度洋和大西洋直达非洲。

它们之所以还要向北飞到蒙古再向南,是为了避开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且这段途中食物稀少,不利于能量补给,才会不辞辛劳选择从蒙古绕路。

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燕子在南迁之前,会充分地进食,提前积累足够的体力。准备充分后,飞到电线杆和房檐上聚集,之后集群的燕子有秩序地朝着南方进发。

这样的一支空中大军在空中排成“人”字飞行,能够有效减小空气的阻力,减少体力的消耗。还能在遭遇天敌时起到一点震慑作用。

要飞越这么长的距离,除了靠着团队协作,自身的条件也是很关键的。

燕子的体重比同类型的鸟要轻50%左右,它们的身体为流线型,翅膀能提供强大的飞行动力,尾巴可以灵活地控制方向。

这些硬性条件,为燕子提供了每小时100到150公里的飞行速度,这样的速度只有游隼等少数猛禽能相比的。

游隼

燕子还是一种休息时间较短的鸟,除了睡觉和寻找水源,它们能在空中捕食、交配、甚至是悬停喂养幼崽。

靠着这种不停歇的空中飞行能力,燕子一天能飞700公里以上,对于其他鸟类来说遥不可及的非洲,对它们来说只是一场普通的旅行。


燕子的非洲之旅

同样是越冬,其他的候鸟只是朝着温暖的东南亚飞去,燕子却执着于跨越几万公里,当然不是躲避冬日严寒这么简单。

一种普遍的说法是,燕子的祖先源于非洲南部,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大陆漂移重组,开始向亚洲、美洲和欧洲扩散。

南非有着全球最温暖的冬季,且食物丰富,有利于提高燕子在冬季的存活率,但是夏季的南非太过炎热,不利于燕子繁衍和育雏。

所以燕子选择飞往亚洲东北部繁衍后代,冬季时再回故乡,以此形成了固定的迁徙路线。

这一趟跨越万里的“回家”之旅,充满着许多的危险。

燕子在自然界的可不是什么猛禽,它们有许多的天敌,在长途飞行的途中,很可能遭到天敌袭击,或是发生意外而死。

燕子夫妻:一只燕子意外死亡后,另外一只燕子停止迁徙,在死亡的伴侣身边悲痛鸣叫

即使安全到达非洲,同样有许多猛兽准备将它们做成美餐,非洲虎鱼就是其中一种。

非洲虎鱼是长着巨大牙齿的掠食者,它们生活在非洲的河流和湖泊中,善从水中跃起捕捉低空飞行的鸟。

非洲虎鱼

鲨鱼、水虎鱼、鳗鱼、梭子鱼等都有捕鸟记录,但它们捕捉的都是漂浮或静止在吃水线的鸟。

像水虎鱼这样直接跃起捕捉飞着的鸟,是很少见的。

这样的捕鸟方式虽然有更多获取食物的机会,却是很危险的行为,它们跃出水面后,很容易成为鱼鹰的目标。

非洲虎鱼每天20次跃出水面试图捕捉飞燕,没吃到燕子反被鱼鹰吃,是常有的事。

成为非洲渔鹰猎物的非洲虎鱼

明知有危险,还总是疯狂尝试,有科学家认为,这跟它所处的环境缺乏食物有关。

燕子门贴着水面低空飞行,试图寻找水里食物的时候。殊不知已经成为了非洲虎鱼的食物。

除了猛兽,非洲的人们也在燕子到来之前,早早地架好网,准备着将远道而来的客人一网打尽,配以热情的火和美味的调料以示欢迎。

虽然燕子在我国被视为祥瑞的鸟,很少有人会打燕子来吃,但生存现状也不乐观。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各种农药的使用,一方面使得昆虫数量减少,燕子也随着食物的减少数量开始下降,另一方面,农药也间接毒害了燕子。

所以燕子在我国也处于危险的境地,目前燕子被列入我国三有保护动物行列,对其捕捉或者进行伤害,都是违法行为。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益鸟,不要到以后,我们判断春天到了,依靠的只是日历上的时间,而不是满山花开,满苑鸟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