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镇宁县的一个小乡村里,有着一个骇人听闻的习俗,相传这个村子的老人,只要活到了一定岁数,就会被自己的儿女送到村子后面的山坡上自生自灭

那么事实真的会是如此吗?这样的陋习现在是否还存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来一探究竟

位于贵州省镇宁县的蒙正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鲜有外人来访

而就在几年前,一名记者前往了蒙正村进行采访调查,却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村子的一个大秘密

因为村子很少有外人来的缘故,来了一个人村民们都会很热情,更何况这一回来的还是一个记者,村里的杨支书亲自带着记者在村子里观光采访

几人走到村子后面的山上时,记者看到了山坡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一个又一个的山洞

这些山洞看起来不像是天然形成,高一米左右,深度大概在两到三米,基本上都是由石块搭建而成,这个村子里的人搭建这些山洞是要干什么用呢?

在询问杨支书之前,记者有着自己的猜想,这些洞会不会是用来储存食物的呢?感觉应该不是,谁家存食物会放山上啊?

那会不会是住人呢?记者尝试性地躺进了其中一个石洞,发现这个洞的确可以躺得下一个成年人,但活动空间很窄,住人很显然也不现实

这下记者可真的是没有脑洞了,他询问杨支书,这些洞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在听完杨支书的回答后,记者感觉自己的后背有些发凉

怎么的呢?杨支书告诉记者,这些山洞,全部都是坟墓!!!

想起自己刚才在坟墓里躺过一会,记者整个人都不好了,但是他转念一想,这些山洞真的是坟墓吗?

那里面为什么既没有放棺材,也没有封土呢?

这时杨支书介绍道,这些个山洞之所以没有棺材和封土,是因为这些都是他们村特有的活死人墓

活死人墓?传说的活死人墓竟然真的存在?那不是在金庸的小说里才有的地方吗?怎么现实中还真的有?

看着记者满脸的问号,杨支书再一次肯定了自己的回答,村子里像这样的山洞有着将近一万个,每一个都是活死人墓

这可把记者给惊到了,一万多个活死人墓,每一个里面埋的都不是死人,而是活人,那不是有将近一万人被活埋了吗?

杨支书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村子谁家要是有了上了年纪的老人,生病了,或者不能动了,就会被子女送进这坟墓里

在这坟墓里,放上一些食物和水后,再用土将洞封上,相传在以前,村子里的人在封上土之后,还会留一个出气孔

如果出气孔在左边,那就代表着里面躺着的墓主人是男的,如果出气孔在右边,则代表着里面躺着的墓主人是女的

杨支书的介绍很详细,也让记者的三观碎了一地,这都是什么骇人听闻的习俗啊?怎么会有人将自己的父母活埋进提前挖好的坟墓呢?

难道这些人就不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自己的儿女活埋吗?

就在记者感到疑惑的时候,一同前来村子里参观的贵州大学历史系田教授说话了

“人老了以后,做不得事情,能干什么呢?大家坐一下吧,办一点酒菜,招待亲友,就修那么一座墓,就把这个人埋进去”

田教授的话让记者不得不相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田教授来村里支教,就曾经亲眼看见过这种情况的发生

看来杨支书所言非虚了,记者虽然勉强相信了这个村子里的确有这样的习俗,但是他还是不敢相信,这个村子里的人真的有这么冷血吗?

从进村采访开始,遇到的每一个村民都很淳朴,看起来不像是那种能把父母送进活人坟的冷血人物

我国自古以来都有着“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周天子以来,很多的王朝都是以孝治国,老人在古代可是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古代,如果父母离世,身为子女的不管身在何处,身居何位,都得第一时间赶回去奔丧,而且按照习俗,还得风风光光地为父母办理身后事,并且在家守孝三年

那这个村子,为什么能打破常规?敢那样对待老人的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记者想要向杨支书请教,村子里到底为什么会那样去做?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杨支书这一次没有像先前一样坦诚相告,而是告诉记者,这个秘密是村子世世代代相传的,从来没有告诉过外人,所以没有办法解答记者的疑惑

得不到回答,记者只好自己去查阅资料,找相关的专家请教,终于在忙活了几天之后,总算是有了一点眉目,在记者查到的资料中,有着这样的一种说法

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干了一件当时震惊全国的事情,那就是焚书坑儒

焚尽了天下书籍,坑杀了世间儒生,他认为百姓没有了文化,就不会想着反抗自己,但很快秦始皇觉得这样做还不够

在这个国家里,有着太多的老人,他们年纪大见识广,闲着没事还喜欢胡说八道影响年轻人

于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发生,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那就是但凡是在大秦国土的臣民,只要是活到了六十岁还没死的,就一律活埋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在山东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奇形怪状的坟墓,这些个坟墓形状很像一个又一个的小缸,里面最多只能允许一个人蹲着

据说这就是当年秦始皇活埋老人的模子坟,那么蒙正村的活人坟,是否跟当年秦始皇实行的政策有关呢?

经过记者跟专家的确认发现,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原因有二,其一,秦始皇实行活埋老人的政策并无历史依据,这只是传说,不能作为事实依据

那么第二个原因就是,哪怕这个政策真的存在,蒙正村也不会听从,因为在秦始皇时期,蒙正村一带,并不属于秦国的地盘,所以不可能执行秦始皇的命令

那么这一条资料算是作废了,那么蒙正村活死人墓的谜底还会有什么可能性的答案呢?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

在日本,有着一个村子,有着和蒙正村一样的习俗,在一部名叫《楢山节考》的电影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段画面

100多年前,日本信州的楢山有着一处偏僻的村落,就像现在的蒙正村一样,交通不便,很少有外人来村

这个村子里的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被子女送进深山,一般是男人到了七十岁,女人到了六十九岁

村子里的人对这种行为还有着一种说法,叫做“参拜楢山神”,将父母送上楢山,让祖辈们的灵魂在楢山相会

后来,根据日本的专家实地考察之后,当地的村子的确有这样的习俗,不过原因却没有那么神话

这个村子交通不便,到了冬天更是与外界彻底隔绝,靠着村里的那点粮食,全村人根本熬不过一个寒冬

为了村子的未来,村里的老人们舍弃自己的生命,将食物让给青壮年和孩子,自己借着参拜山神的名义,活活饿死在山上

楢山村的这个习俗背后原因,竟然是因为穷,那么蒙正村有这个习俗,会不会跟日本的这个村庄一样,也是因为到了冬天食物不够,才会选择让老人牺牲呢?

记者为了验证自己的这个猜想,再一次去走访了蒙正村,结果这一次的走访,让他彻底地否定了这个猜想

蒙正村虽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但是他们村的土地很肥沃,每年产出的粮食,完全够全村人的日常生活

看来,这节省粮食的猜想也是不成立的了,那么,蒙正村活埋老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实在找不到答案的记者只好再次去请教杨支书,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服了杨支书,将这个秘密给说了出来

杨支书在正式说这个秘密之前,先是带着记者参观了村民屋后的一个小神龛,据杨支书介绍,这个小神龛里供奉的是他们族的祖先

他们村子里的每一户人家屋后,都会有着这样一座小神龛,每逢正月,村民们都会前来祭拜

当杨支书说起自己族的祖先叫什么的时候,相信就没有人不认识,那么他们族的祖先是谁呢?

“这个是我们的老祖宗,他的名字叫孟获”

孟获?不用疑问,他们族的祖先,就是《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那个蛮王孟获

好家伙,原来蒙正村的村民都是孟获的后代,记者感到有些不解,询问村里活埋老人的原因,杨支书为什么要先介绍祖先孟获呢?

难道说,他们村的这个习俗,是由孟获传下来的吗?

面对着记者的疑问,杨支书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是卖了一个关子

在汉朝的时候,曾经有着一个由少数民族组建的小国,名叫夜郎国,他们常年在那时候的西南一带活动

有一回,汉朝派遣使臣出使夜郎,这个夜郎的国主自大地问汉朝使臣,你们汉朝的土地,有我们夜郎国大吗?

当时的汉朝使臣差点没忍住就直接笑出了声,这种井底之蛙实在是很没有自知之明,不过也正是他的这种无知,给夜郎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自认为自己国力强盛的夜郎国主,发兵想要攻打汉朝,结果可想而知,双方都没打一个来回,夜郎国就被灭国了

活着的夜郎人也被发配到了如今的镇宁一带,被打服一次的夜郎人消停了几百年,到了三国时期,身为夜郎王后代的孟获又开始想要作妖

这段历史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三国时期,孟获联合几个少数民族部落,想要攻打蜀汉,结果被诸葛亮治得服服帖帖,七擒七纵之后,孟获也是发誓再也不进犯蜀汉,这种承诺安宁也就持续了几年

自诸葛亮和孟获离世之后,那个时候的苗族首领又开始造反,这下可把蜀汉的刘禅给气坏了,都说事不过三,这苗人真是欺人太甚,平定叛军之后,刘禅下令将所有活着的苗人都发配到千里之外的汉中

从镇宁到汉中,中间搁着千山万水,一路上的凶险可想而知,苗人中的青壮年都不一定能够活着到达,更何况那些老弱病残和孩子了

于是,几个部族首领一商量,想出了一个不得已的办法

什么办法呢?那就是让这些老弱病残和孩子,提前死在家乡,在古代流放千里的人不少都会死在途中

与其到了那时候葬身荒野,还不如提前在家乡挖个坑,把一些老弱病残和孩子给埋进去

这个办法能够通过的原因有二,第一,带着老弱病残和孩子,万一他们死在路上,没有时间和精力给他们修缮坟墓,对于青壮年而言,于心不忍

第二,让这些人留在家乡,或许能为民族留下一些希望的种子,毕竟被埋进活人坟的不止有老弱病残,还会有一些孩子

于是,那个时候的苗人就通过这种方法,躲过了蜀汉兵的流放,让他们的血脉得以在当地繁衍生息

据说,当时待在活人坟里的孩子,靠着留存的一些食物和水,撑到了蜀汉兵撤退的时候,最终从坟里爬了出来

而这样的一个习俗,也就被村子给保留了下来,据杨支书解释,当初蒙正村活埋老人也是等老人真的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才将老人放进去的

而不是老人一生病,或者一不能动就立马放进去,然后等着活活饿死,淳朴的村民,是干不出那种残忍的事的

在解放后,这个习俗就被废除了,蒙正村再也没有活埋过任何一个老人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有很多的习俗传统,优异精华的需要传承,腐败糟粕的需要废除,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有更多的优秀文化被传承下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