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16日,襄河东岸宜城的南瓜店,张自忠总部被日军团团围住,被迫展开激战。在敌人的多方夹击之下,士兵伤亡惨重,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参谋长不得不劝说张自忠突围。

没想到,受伤的张自忠却一脸愤怒,大声道:“我奉命阻截敌人,决不能退却。你们赶快走吧,不要管我了。”

后来,张自忠见日军冲了上来,拿起枪挺身而出,最终不幸殉国,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

张自忠牺牲之后,他的灵柩一路护送到重庆安葬,途中数十万军民为将军送行,直到5月28日抵达重庆,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高官为将军默哀。在此期间,日军战机在空中盘旋三次,却未投下一弹。

为何,日军不发动空袭呢?张自忠将军有何过人之处?

将星陨落汉水之滨

1940年,日军妄图切断通往重庆的运输线,也为了进一步逼迫蒋介石投降,兵分三路大举进攻宜昌、 襄阳地区。时任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收到上级命令,要他派军渡河以便将襄河东岸的日军拦腰截断,阻止日军继续进攻。

在出发之前,张自忠在临时指挥所里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在场的所有军官面色凝重,有的将领甚至还有紧张的神情。直到命令下达,他们才缓过神来,可随之来着的是更加慌张。

原来张自忠决定亲自带队狙击敌人,要知道他作为总司令,大可不必做如此危险之事。众人听完之后议论纷纷,也有不少人再三劝阻,但都被张自忠断然拒绝了,依旧坚持亲自渡河督战。

之后,张自忠率领军部和七十四师渡过襄河,并架好电台,用最快的速度与之前失联的38师取得联系。

5月10日,张自忠命令38师正面进攻梅家大湾周围敌军,而74师则迂回包抄,截断日军退路。经过一番激战后,日军难以抵挡攻势,只能丢下数百具尸体狼狈逃窜。

自从张自忠率部渡河后,他们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激战,每次都能重创敌军,更是在梅家高庙一带消灭日军1400人。恐怕他自己也不会想到,亲自督战会招来日军的疯狂反扑。

日军指挥官已经通过之前几次战斗大致确定了张自忠军部的所在位置,更雪上加霜的是,侦察部门破获了张自忠军部的电台密码。日军连忙调集3 师团和 39 师团往张自忠的方向集结。

明目张胆的集结很容易被识破,日军为了隐藏自己的意图,假装让进攻的部队作出败退的假象,这就使得足足有三个师团在张自忠的正面。其实,军部中有人识破了日军的奸计,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劝说张自忠向河西逃跑。

张自忠泰然自若道,我身为右翼兵团司令,紧急关头却想着撤退,底下的士兵和军官会怎么想?

5月16日凌晨,日军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向张自忠的军部发起猛烈的进攻,主阵地士兵伤亡惨重,张自忠不得不将手里的预备队投入战场。他一边观察敌情,一边指示士兵狠狠地打,子弹用光了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拳头或者用牙咬。

激战至中午,情况更加危急,日军大有进攻总部山头之势,此时日距离指挥所仅仅几百米,苏联顾问和其他军官劝说张自忠转移,但遭到了拒绝。他依旧从容不迫指挥士兵隐蔽还击,并命令附近的38师紧急驰援。

突然,日军向张自忠所在的军部发射了一颗炮弹,来不及躲避的张自忠右肩被炸伤,其他军官异口同声地询问伤势。可没等底下的人说完,张自忠斩钉截铁的说道:“一点儿小伤,不要大惊小怪。”

这次的爆炸虽然没能伤及性命,但指挥所已经在日军的炮火范围之内,谁也不敢保证下一发会不会命中。况且参谋长也受伤了,他们只能突围,这次张自忠终于同意了撤退,但他本人却不在其中。

下午两点,双方的战斗更加激烈,张自忠已经身中数枪,但他依旧鼓舞剩余的士兵继续战斗,誓与阵地共存亡。随着日军的多次进攻,张自忠等人已经到极限了,他明白到了为国尽忠的时候,他拿起冲锋枪再次击毙了十几名日军。

可最终寡不敌众,张自忠又身中数弹,日本一等兵滕冈冲在最前面,却被张自忠的眼色吓得呆在原地。可忽然一颗子弹再次击中张自忠,这名士兵才回过神来,举起刺刀向张自忠刺去。

张自忠(右三)

这次张自忠再也支撑不住身体,英勇的倒下了,与他东渡襄河的2000多名官兵在南瓜店十里长山壮烈牺牲。

忠魂归来

滕冈和队长发现刚刚倒下的中国军人,从衣着上并不是普通士兵,便开始翻找遗物,最终从口袋中翻找出来一只笔,上面刻着“张自忠”。

滕冈感觉事情重大,连忙将这件事情报告了上级,然后层层上报到了师团司令部,最后通过张将军的遗体和随身物品确定了身份。出于敬意,他们将张将军的遗体清洗干净,换上了新的军装,并选取了上好的棺材的安葬。

几个小时候后,38师终于抵达了南瓜店,师长黄维纲在得知张自忠牺牲,遗体也被日军抢走。他怒不可遏,连忙组织敢死队追击日军,想要将张将军的遗体抢回来。

在全师官兵的努力下,张将军的遗体被夺回,随即运往重庆,宜昌周围的民众在得知张将军牺牲的时候,自发组队为将军送行。在此期间,日军战机三次在空中盘旋,却未投下一弹,这是为何?

日军在得知张自忠牺牲牺牲的消息之后,日军39师团长从手下了解了具体的经过,不禁感叹道,还好中国军队像张自忠这样的忠勇的将领不多,要是都像他一样,我们将会遭遇更加顽强的抵抗。

于是,日军对张自忠进行礼葬,并敬军礼以示尊敬,虽然有一部分出自对日本士兵士气的激励,但更多是被张自忠将军英勇无畏的魅力所折服。

后来,蒋介石和全体高官、各界代表为张将军追悼,蒋介石更是亲自扶灵执绋,将他安葬在了梅花山上,并追授他为“二级上将”。

8月15日,毛主席在延安为张自忠将军等人举行追悼大会,并题词“尽忠报国”。

张自忠将军是中国乃至整个同盟国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可正是这位民族英雄在抗战初期被视为“汉奸”。为何在此之前他有这样的骂名?

“华北头号内奸”

1930年,冯玉祥输掉“中原大战”后,他所统帅的西北军改为边防军,归张学良监管。张学良原本想要让张自忠任二十九军军长,奈何他本人不同意,反而推荐宋哲元,张学良只好作罢。

1933年,日军再次挑起事端,向长城各要塞进犯,此时的张自忠是33师师长兼保卫长城一线的总指挥。他在得知日军的举动后,在动员会上表示,为国捐躯的时候到了。

随后,双方在喜峰口一带遭遇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几次战斗下来,西北军的伤亡直线上升。这倒不是张自忠指挥能力不足,主要是西北军的武器装备太差了,火力远远低于日军。

巨大的实力差距让张自忠认识到,与日军硬碰硬只会徒增不必要的伤亡,而且长时间对拼也不利,必须找到出奇制胜的方法。之后,他找来了冯治安等人商量对策,最终一致决定,在夜晚对日军发起偷袭。

他们挑选了一些精兵猛将,每人佩戴一把大刀,趁着夜色掩护袭击日军阵地,他们手持大刀打得日军抱头鼠窜,取得了震惊全国的辉煌战绩,极大的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可还没等众人来得及庆祝,张自忠部却收到了转移阵地和撤退的命令,原来蒋介石和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我军明明打了胜仗,却要按照协定设立“非武装地带”,简直是丧权辱国。

军队撤离之后,张自忠就成为了察哈尔省主席,这就导致百姓很容易认为张自忠为了地位出卖国家利益,被扣上了“汉奸”的帽子,属实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

不过,关于张自忠的名声倒也不是都是负的,毕竟他取得了喜峰口大捷,也有一部分民众将他当作抗日将领,但之后发生的事情让他到“人人喊打”的地步。

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时任天津市长的张自忠收到日本邀请访日,在访问期间,日本提出中日共同修建铁路,开采资源等一系列要求。

可等张自忠回来之后,不少报纸对他进行责骂,认为他与日本签订了某项协议。事实的真相是,张自忠根本就没有签字,但在民众心中他离“汉奸”就差一步了。

那真的是张自忠自愿访日吗?答案肯定是不是的,刚开始日本邀请的宋哲元,但他早就料到日本会与他讨论铁路,矿产等问题,才推荐了张自忠。他认为张自忠为人沉稳,处事周道是最合适的人选,没想到引起了大众的误会。

北平和天津相继沦陷之后,张自忠继续留守华北已经没有意义,他通过朋友帮忙,几次经传来到了南京。只是这次,民众对于他的不满达到了顶峰。

之前,华北的形势十分严峻,宋哲元又回老家静养,边防的重任落到了张自忠的身上,华北的治安情况十分严峻。百姓都希望张自忠挑起大梁,外御日本,内安民众,可以说百姓对他寄予厚望。

可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之后,张自忠成为了了舆论的中心,不少民众纷纷指责他为“华北头号内奸”,基本上将他当作了卖国求荣的“汉奸”。

不仅仅是民众对他指责,一些国民党军政高官也希望将张自忠查办,甚至之前与他出生入死的战友和部下也认为张自忠当了“汉奸”,还当面讥讽他。

可事实上,不管张自忠是察哈尔主席还是天津市长,他面对日本的要求都是断然拒绝,访问日本的时候已经说明了一切。北平失守之后,日本也曾有拉拢之心,依旧遭到了张自忠的严词拒绝。

可以说,张自忠头上的“汉奸”完完全全就是被冤枉的,这也与当时的特殊环境有关系。蒋介石面对日军军事威胁时,外交手段是最常用的,只有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是军事手段,这点在全民族抗战中也有体现。

张自忠部所在的华北地区正是蒋介石外交和军事手段的典型区域,既有奉命取得喜峰口大捷,还有担任主席或市长与日本周旋,这就决定他要为蒋介石背黑锅。

想必张自忠在遭受国人指责时,内心的是十分煎熬的,他每次都抱着“必死之决心”请战,但被蒋介石以“名声”为由拒绝了。直到1937年在老长官冯玉祥的帮助下,他才担任59军代军长。

这支部队是张自忠的老部下,他们也听过张自忠的事迹,但大多数人选择信任他,相信他绝不是为了利益出卖国家之人。

1938年,张自忠率部赶赴临沂作战,面对日军甲级师团的进攻丝毫不惧,一连击退日军好几次进攻,气的日本指挥官板垣征四郎直跺脚。在此之前,板垣师团可以说没有对手,毫无败绩,竟然在张自忠手上栽了跟头。

张自忠部的英勇阻击粉碎了日军两大师团企图会师的阴谋,为台儿庄大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语

这次的胜利并没有让他内心的痛苦有所减轻,反而让他在之后的的战斗中坚定了赴死的决心。

不然他也不会在采访的时候说道:“我张自忠他日流血沙场,马革裹尸,你们始知我取字荩忱之意 !”

于是,每次战火燃起,他都怀揣着必死的决心,投身到激烈的战斗中,仿佛在他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只有“前进”与“胜利”的信仰。这份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份毫不畏惧的勇气,如何不让人肃然起敬?

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战死沙场早已成为了他最荣耀的归宿,同样,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从未流露出丝毫的畏惧与退缩。

他的英勇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他的精神,如同巍峨的山岳,矗立在人们的心中,永远不会被遗忘。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2023-04-15,《他是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毛泽东为他题写挽词》

中国军网 2023-10-08,《家书纸短 家国情长|张自忠:力战而死,无愧国家,无愧民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