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兴宅元年(684年)中宗即位,旋即中宗又被废,睿宗被幽居别处,武则天明目张胆地开始了种种改朝换代的准备,这一系列的事件令人目不暇接,一时间“唐宗室人人自危,众人愤宛”。朝廷内外气氛紧张。
1、徐敬业谋反的缘由
于是,在距神都洛阳一千七百里外的水陆交通要地扬州,几个怨怒的失意者秘密地聚集在一起。
他们是:徐敬业、徐敬猷兄弟,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魏思温。
他们都是被贬者。
徐敬业原为眉州刺史,被贬为柳州司马;徐敬猷原为周至县令,因事免官;唐之奇原为给事中,贬官括苍县令;杜求仁原为詹事府司直,贬官黟县令:骆宾王原为长安县主簿,贬官临海县丞;魏思温曾为御史,后被罢黜。
这些人或为名臣之后,或者曾为内官。
像徐敬业兄弟是大唐功臣英国公李勣之孙(太宗赐李姓),杜求仁叔父是赫赫有名的唐廷大臣杜正伦。
他们有值得骄傲的家世,也有过春风得意的经历,而现在,他们落魄了,失意了,有的已丢了官职,与普通百姓无异。
他们是偶然在扬州相遇的,但相同的境遇,一致的政见,却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融治的情感,成了政治上的同路人。
他们经常在一起议论时政,发泄心中的愤遗,有时长谈达旦,他们抨击太后专权,讥讽诸武用事,也因中宗被废而大鸣不平,他们以皇唐旧臣自名,认为太宗皇帝开创的帝业已经落入武氏之手,国运危在旦夕,亟待大唐的忠臣赤子拯救匡复。
这晚的集会,他们都很激动。
徐敬业流着泪说,中宗皇帝处境非常不好,他的住宅周围布满了太后派去的兵士,已成俎上之肉,随时都会受到宰割。我等倍受先皇恩泽,决不能袖手旁观,任武氏为所欲为。
徐敬业颇带鼓动性的讲话使在场的人都感动得哭了。他们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应联名上表朝廷,请求中宗复位。
徐敬业笑道:“在当今形势下,上疏奏表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诉诸武力。应聚集兵马,北上除奸,迎中宗返宫。”
徐敬业一口气说完自己的打算,并以征询的目光扫视了一下众人。
几个人听罢,一下子惊住了,他们虽然满腹怨怒,却不曾想到要兴兵造反。这是要冒极大风险的呀!况且,当今太后大权在握,兵多将广,只凭着他们几个手无寸铁的旧臣,岂能撼动武氏的江山?
徐敬业见众人心中犯疑,便说,他有一个好主意,可以毫不费力地聚集一批兵马。
众人急问何计,徐敬业如此这般地述说了一回,在场的人这才平静下来。
当即,一致推举徐敬业为首领,伺机而动。
第二天,魏思温遵照徐敬业的意思,秘密给在朝中作监察御史的同党薛仲璋送去一信。
薛仲璋心领神会,表请奉使扬州。薛仲璋到扬州后,魏思温又买通了一个叫韦超的人向薛仲璋密告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薛仲璋行使监察御史考课百官的权力,将陈敬之拘捕入狱。
2、徐敬业起兵前后
数日后,徐敬业假称扬州司马来到扬州府衙,他把州府的官员们集合起来,对他们说,他赴任之前,曾得到朝廷的密旨,要他领兵去讨伐谋反作乱的高州酋长冯子猷。
州府的官员们见有圣旨在,信以为真,只好任凭这个假司马调遣。就这样,徐敬业以一纸假造的圣旨,轻而易举地控制了扬州府的大权,接着,徐敬业又下令大开府库,拿出金银财宝和武器,释放了囚徒和工匠,杀死了陈敬之。
徐敬业的行迹引起了州府中少数人的疑惑。有一个录事参军叫孙处行的,为人颇精明,扬州城突然的事变使他很是纳闷。
他想,徐敬业本是柳州司马,为什么调来扬州?如果真是冯子猷谋反,朝廷为什么不派兵前去,偏偏让徐敬业兴兵扬州?他又联想到陈敬之之死。
长史陈敬之是他的好友,他深知陈敬之的忠耿,相信他决不会做出反叛朝廷的事。
薛御史捕杀陈敬之,一定与徐敬业有关,说不定这里会有什么阴谋。他越想越犯疑,决定马上呈奏朝廷,以防不测。
然而,奏章还未写完,几个兵士突然闯进他的家,不容分说,捆绑而去。这兵士是徐敬业派来的,原来,徐敬业进入州府后,一方面收买拉拢州府官员,一方面也严密地监视着他们的动静。
孙处行所为早已有人密告徐敬业,徐敬业为了防患于未然,抢先下手,抓起了孙处行。
而后,徐敬业当着州府僚佐的面,将孙处行斩首,以儆其余。僚佐们见事不妙,只好俯首听命。徐敬业遂即号令全州,调集兵马。
徐敬业以佐助中宗皇帝返宫为名,恢复了中宗的嗣圣年号,开设匡复府、英公府、扬州大都督府等三府,徐敬业自称匡复上将,兼领扬州大都督。
任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原扬州府士曹参军李宗臣和监察御史薛促璋为左、右司马,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并大力扩充兵力,俨然成了一个与武则天分庭抗礼的国中之国。
一个新的势力形成了,雄心勃勃的徐敬业,这个皇唐旧臣,这个公侯子孙,决心与武则天兵戎相见,较量高低。
3、五十多岁的失意文人骆宾王
徐敬业扬州兵变后,发布了一道颇有号召力的《传檄天下文》。
这篇檄文写得有声有色,气壮山河,不仅震动了朝廷,也被时人广为传颂,以至被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载入文学史册,流传至今。
这篇檄文的作者是徐敬业军中的艺文令骆宾王。
骆宾王是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父亲曾当过博昌(今山东省博兴)县令。骆宾王自幼聪慧异常,七岁时就写过一首咏鹅诗,因此博得了“神童”的美誉。
那诗云:“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虽短,也无深义,但音韵和谐优美,刻划准确生动,显示了他非凡的才华。
骆宾王进入青年以后,成为当时最著名的诗人才子之一,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士子,作为一个饱富激情的诗人,骆宾王久有建立功业的雄心,但他一生仕途蹭蹬,历经坎坷,大志难伸,青年时期,他在道王李元庆府中做过属员,李元庆当时正做着滑州等地的刺史,府中吏员如云,骆宾王不受重视。
有一天,李元庆故意拿他开心,让他写文章谈谈自己的才能。骆宾王挥笔写的恃才傲物的文字,结尾还加了一句:“不奉令。谨状。”
李元庆当然不会满意他。骆宾王因其性情高傲,鄙视世俗,也难以发迹于官场,三十多岁还是一个白丁。
后来,接连不断的碰壁使他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他开始向一些官员上书自荐,但终不能扭转人们对他的看法,直到麟德元年(664年),他才偶尔得了个机会。
那年,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他在人们的推举下写了一篇《请陪封禅表》,得到高宗的称赞,遂即得了一个奉礼郎的小官。
但这样的小官也未做长,不久便因故被贬到西域充军,此后,又做过几任县主簿,最后在仪风三年(678年)被提升为侍御史,当了一个朝廷的监察官员。
但命运偏偏和他作对。他当侍御史不到一年,就被人诬陷贪赃枉法,因而下狱,囚禁了一年才放出。出狱后被授予临海县丞。此时,他已心灰意冷,情绪低落,不久便弃官而去,当他在扬州偶遇徐敬业的时候,已是五十岁的人了。
他和徐敬业并无交情,但思想却是相通的,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徐敬业产生了共鸣。于是,他参与了起事,担负起掌管军中文书的事务。
骆宾王代徐敬业写的檄文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字里行间发泄着他积郁已久的愤懑之情。这篇檄文。是徐敬业起兵的宣言,也是骆宾王内心悲愤的倾诉和对社会的抗议。
4、太后的爱与恨
檄文遍传民间后,也很快地送到神都洛阳宫城之中。那日,武则天命令身边的内侍为她代读,内侍面有难色,他不敢读。因为檄文头一句便是辱骂太后的。
内侍向太后说,这是逆贼垢詈朝廷之言,还是不读为好。武则天却不以为然。她说,她今年已六十一岁,几十年来不断听到别人的骂声,她习惯了,被人骂未尝不是好事,它可以使人坚强,懂得应该怎样对付那些凶恶的敌对者。
内侍知道太后的脾气,他不敢违旨,只好读下去。
武则天被这檄文作者的才华吸引住了。以至于只顾欣赏那颇具声色的文辞,铿锵的节奏,浑雄的气势,忽略了作者对她恨之入骨的垢骂。
她索性叫内侍近前几步,赐给他一个座位,让他放大声音继续读下去,她自己则斜倚在锦榻上,微闭起眼睛,全神贯注地静听下文。
武则天听罢,问内侍:“此文出于何人之手?”
内侍回答:“据访察,可能是骆宾王代写。”
骆宾王这个名字在武则天心中尚有印象。她记得仪凤三年(678年)时,大理寺曾送来一首反诗,那诗题为《在狱咏蝉》,内容是: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无入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当时,武则天并未对这首所谓“反诗”产生反感,倒认为此诗借物述志,写得很妙,觉得诗中那哀婉的蝉鸣分明是一个委屈的囚犯在悲愤地低吟。
她询问这诗的作者,大理寺的官员报告说是待御史骆宾王。武则天又问他因何系狱,得知是他犯的贪赃罪后,武则天令大理寺对此案重加审理。
当查清骆宾王是受了别人的诬陷后,武则天很快将他赦免了,并赐予他临海县丞之职。
武则天重新记起这件往事的时候,联系到这篇笔锋犀利的檄文,一个才华出众的志士仿佛出现在她的眼前,她叹了口气说:“如此有才能的人流落他方,不得重用,真是宰相之过啊!”
对于骆宾王,她爱其文,但恨其人。她喜欢那个笔走龙蛇的骆宾王,却痛恨为逆贼张目、执戈问鼎的骆宾王,对前一个骆宾王,她确实是欣赏的、爱护的,但对后一个骆宾王,她却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她现在要兴师问罪的,正是后者。
5、莫名其妙的“内应”
关于“兴兵诛逆”的事,大臣们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因为此事至关社稷安危,毋庸置疑。但是,也有人持相反意见,此人便是中书令、今改为内史的裴炎。
他向太后进言,对于徐敬业,不必兴师动众,太后问他有何妙计,裴炎回答:
“徐敬业兴兵作乱是打着匡复庐陵王的旗号。皇帝年纪不小了,却不得亲政,所以他们才有了借口。只要太后能够政归庐陵王,召他返宫执政,徐敬业便会不讨自平。”
裴炎的话使武则天大感意外,这不仅因为裴炎阻止她用兵逆忤了她的旨意,而且从他的话中觉察到一种异样的味道。
她想,徐敬业谋反确实是以匡复庐陵王为名,但在“国复”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居心险恶的企图,即想推翻当今政权。这一点,从那篇凶相毕露的檄文中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
既然如此,身为大唐宰相的裴炎为什么也劝我还政呢?
这不是正中敬业的下怀么?武则天想到这里,心中升起了疑团。但是,她没有马上驳回裴炎的奏议,而是以和蔼的口气请他暂回,说出兵之事容待再议。
望着裴炎的背影,武则天油然记起去年废中宗的事。她想,关于中宗欲封亲戚,裴炎为什么那么反感,而且,为什么急于提出废帝之议,当时,武则天是以裴炎为忠的,且封他为河东县侯,今天想来,武则天却觉得裴炎是不无野心的。
她想,裴炎反对中宗封皇妃之父韦玄贞,说不定是怕影响自己的地位。他首倡废帝也一定是别有企图的。武则天还想起前不久裴炎阻止她追尊父祖、立武氏七庙的事,心中更加疑惑。
这时,内侍忽报御史崔詧求见。武则天跳出思绪,让内侍引崔詧前来,崔答对太后说,他有要事启奏。
武则天屏退众内侍宫娥,让崔詧快讲。崔詧诡秘地说:“听说裴内史反对兴兵诛逆,太后不感到奇怪吗?”
武则天没有应声,沉思地点点头。
崔詧小声说:
“臣以为事出有因。请太后想想,裴炎身为内史,为什么替逆贼代言?他一定与逆贼有瓜葛。太后也许还不知道,叛军的右长史薛仲璋就是裴炎的外甥,前些时候,逆贼薛仲璋表请去江都,完全是敬业贼一手谋划的,其真实目的是助敬业贼起兵,正因如此,敬业贼才将薛仲璋封为内史。薛贼既为裴内史之甥,能无联系?”
这一席话把武则天说得更加狐疑了。她当即决定,将裴炎拘捕起来,由左肃政大夫蹇味道和侍御史鱼承哗严加审理。
官高位显的宰相裴炎一夜之间成了阶下囚。
6、童谣的威力
蹇味道、鱼承哗二人奉太后之命,对裴炎进行了严刑审讯。
裴炎受刑不过,招出一桩事实:九月间,他曾企图趁太后出游龙门之机领兵突袭,拘禁太后,逼其让权,还政于天子。后因大雨。武则天取消了龙门之行,未得实施。
裴炎还供认,叛军记室骆宾王曾秘密来到他的宅第,和他进行过一次长谈。
这是一个月以前的事了。那日,裴炎家僮向他报告,房宅周围有些小孩子在唱着一个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瓯坐。”
裴炎听罢,深感奇怪。因为裴炎是个熟知历史而且心事很重的,早年他曾为弘文馆生徒,读书至精至细,废寝忘食,每至假日,别人都出去游玩,他独在室中苦读,不废学业,因而对《春秋左氏传》和《汉书》等史书十分通晓。
根据历史的经验,他感到,民间流行的一些歌谣俚语,往往都有些来由,甚至像符瑞一样灵验。
比如秦朝末年,东郡坠陨石,有人便在石上刻字云:“始皇帝死而地分”,一时广为传播。
秦始皇虽然命御史追查,并杀尽附近百姓,但后来到底应验了这句话。再如西汉末年曾有歌谣云:“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歌谣也成了黄巾军起兵反抗朝廷的先声。
本朝贞观年间,名将侯君集奉太宗之命西征高昌时,高昌境内也有一首歌谣在流传:“高昌兵,如霜雪,唐家兵,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几何自殄灭。”
这首歌谣像是预示了战争的结局,唐军果然一往无前,所向无敌,像日月照霜雪一样,将高昌兵打得溃不成军,一举攻下高昌,尽俘高昌君臣。
那么,今天这首歌谣又是何意呢?裴炎反复地默念着,琢磨着它的含义,甚至在睡梦中还求索着令人头痛的谜底。
但是,裴炎很失望,他没有找到谜底,只是白白加重了思想负担。裴炎仍不死心,暗地里找来文士学者帮他解释,文士们搜索枯肠,摇头晃脑地摆出了好多答案,但很遗憾,裴炎感到没有一个贴切恰当。
他慕名找来了诗人骆宾王,当时骆宾王正客居扬州,因事来京。
裴炎知骆宾王饱富才学,便请他解释,先赠以宝物锦绮,又答应谢以美女骏马,谁知那骆宾王清高孤傲,不肯作答。裴炎想,骆宾王聪慧过人,七岁即能作诗,对此谣谶,他不会茫然不知,他固执不言,一定是因为这谣纤非同一般,有什么不便直言之处。
想到这里,裴炎叫侍者退下,拿出他珍藏的几轴古忠烈图来,给他欣赏。这画图中有一幅画的是晋宣帝司马懿。
司马懿曾为曹操父子重用,曹丕时任大将军。曹芳即位,授官太傅,和丞相曹爽共同辅政。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杀死曹爽,自为丞相,独揽大权,到他的孙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这幅画,裴炎珍藏已久,很少示人,因怕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现在拿给骆宾王看,不过是想试探一下骆宾王,看这谣谶是否含有像司马氏篡政这样的含义。
骆宾王一见此图,突然起身道:“壮哉,司马宣王!不愧为古今英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裴炎问他为何这样推崇司马懿,骆宾王道:“古往今来,人们对司马宣王极尽贬低之能事,其实,像这样能成大事者能有几人?”
接着,骆宾王大发感慨。说:“大臣执政,多移社稷,自古已然。这些话正合裴炎心意,裴炎又趁机问起歌谣的事,骆宾王说:“儿歌里的绯衣'二字是你的姓‘裴字;‘一片火,两片火’是你的名‘炎字;‘小儿’是指你的字‘子隆’;“当瓯作'是隐喻你当坐天下!”
骆宾王的解释触动了裴炎的兴奋神经,他素来权势欲很重,多年来一直野心勃勃,跃跃欲试,前些时候劝太后废中宗就是因为中宗皇帝只顾大封亲族,没把他这个“受遗老臣”放在眼里,现在听骆宾王作如是说,认定命中会有大贵,所以非常高兴,对骆宾王感激不尽,连呼“奇才”。
其实,骆宾王并不是什么可以渗透天机的“奇才”。这儿歌不过是他编造的,“解钩尚需系铃人”,他自编自解,当然轻而易举。
事实是这样:骆宾王在扬州与徐敬业策划举兵后,商定在朝廷找一个大臣作内应,以便造成内外夹击的攻势,他们选定了裴炎,并由骆宾王费尽心思编了这首歌谣,引诱他入伙。
骆宾王见裴炎动了心,便和盘托出了打算举行兵变的计划,请裴炎给以帮助。裴炎早有异图,二人一拍即合,相谈甚为默契。
这次见面后,骆宾王便完成了他的使命离开了京师。紧接着,《传檄天下文》便炮制出来。
裴炎恪守协定,阻止武则天派兵镇压,以便为徐敬业争取时间,并企图趁武则天出游龙门之机逼其返政,真正充当了内应的角色。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