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地区是中国古文化极为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其涵盖的地域广,内涵丰富,除了屈原及其“离骚”文学思想以外,流传至今的民俗文化,同样展现出荆楚地域的文化特色,折射出历史的光芒。

在湖北宜昌、襄阳、恩施等地的部分地区,都有打锣鼓的习俗,统称为“薅草锣鼓”,是人们在田间劳作时,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的一种娱乐方式。

而在襄阳南漳的荆山地区,打锣鼓的习俗却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在当地,除了“薅草锣鼓”外,还有一种极为特别的“阴锣鼓”。

在南漳,“薅草锣鼓”也叫“阳锣鼓”,是打给活人听的。

与阳锣鼓相对的自然是阴锣鼓,阴锣鼓是在丧葬仪式上唱的丧歌、孝歌,此类歌配合丧葬仪式,起到超度亡灵的效果。

其中的奉孝歌,属于伦理歌。劝孝、敬孝,因人而异,择歌而讴,是阴锣鼓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着重了解一下南漳阴锣鼓。

1

南漳阴锣鼓源于古楚文化,是一种楚文化的遗存,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南漳特有的神秘文化,也是整个荆山地区丧葬文化的一大特色。

荆楚大地自古就有鬼神之说,人们崇拜祖先,敬奉神灵,尤其重视祭祀活动。

但凡办丧事,必然离不开巫音巫乐巫舞。

巫音就是丧歌,大多唱亡者的生平,也有借古代忠孝善良的人物,来奉劝人们向善向孝的。

巫乐就是治丧用的乐器,以锣、鼓为主。

巫舞则是转丧、跳丧。用肢体向神灵表达敬意,看上去神神叨叨,有点像“跳大神”。

最开始,巫音巫乐巫舞各自为政,你唱你的,我跳我的,他吹他的,互不干扰。

后来,这三种形式慢慢融合,就形成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丧葬形式。

人们用这种方式为死者开路,超度亡灵,不仅安抚了家属的情绪,也起到了劝孝劝善的作用。

从2000多年前,阴锣鼓诞生之日起,其歌词内容、唱腔、唱调和程式,就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被刻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2

由于南漳县大部分都是山区,交通不便,自然也就限制了阴锣鼓的发展。因此,南漳阴锣鼓主要在长坪、板桥、巡检、肖堰、九集等乡镇流行。

虽然都是以祭祀亡灵为目的,以歌伴亡灵为形式,有固定的程序,但不同地区却有不同的歌词内容。

按照南漳的习俗,亡者要在去世后的第三天上午十二点前下葬,因此,灵柩要在家里停留两个晚上,阴锣鼓就要唱两个通宵,又叫“闹丧”,以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然而,这两晚的程序虽然一样,但演唱内容和表演的隆重程度却大不相同。

第一夜主要是亡者最亲近的家人在守灵,所以当晚主要唱一些散歌,只是象征性地完成流程。

而第二夜是亡者在人间的最后一夜,这天晚上,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要来吊丧,陪伴亡者最后一晚,因此,显得格外隆重。

阴锣鼓的程式也要严格进行,一点儿也不得马虎。若是有人故意捣乱,则会遭到周围人的斥责和痛骂,有的甚至会被主家胖揍一顿,轰出去。

对于为什么人死了要打锣鼓,当地流行一种说法:

主要是给亡者开路,敲锣打鼓是为了告诉各路神灵,他来了,请神灵们多多护佑。

在当地人看来,老人自然老死是喜丧,因此可以直接到达极乐世界,敲锣打鼓给他提个醒,让他记得要多多保佑家里人。

而那些非正常死亡的,不管是冤死的,还是犯了法被砍头的,都入不了轮回,敲锣打鼓请各路神灵给他让条路,让他一路好走。

3

由于阴锣鼓是以祭祀亡灵为主,很容易就被戴上“封建迷信”的帽子,从而被销毁禁止,险些被历史的车轮碾碎在滚滚红尘中。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在许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荆山阴锣鼓才得以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并被有关部门重视。

2007年、2009年,南漳薅草锣鼓、阴锣鼓先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南漳阴锣鼓尚有曲牌30多种,艺人保存的古唱本及手抄唱词达1079首,转古与还阳唱的长篇叙事词51篇,其中12部属于明清时期的刻抄本。

这些唱本都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年,以胡中才为首的专家学者,对荆山阴阳锣鼓文化进行了发掘,并编辑出版了《荆山打锣鼓歌》一书,对荆山锣鼓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然而,这种浅尝辄止的研究,对于已经有两千年多年历史的荆山阴阳锣鼓来说,还远远不够,其深层的核心精髓,更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挖掘。

如果说屈原的“离骚”文化是雅文化的话,那么,南漳阴锣鼓就是俗文化。

俗文化与雅文化相比,是一种弱势文化。这种文化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传承方式极不稳定,“人亡歌息”的现象经常发生。

因此,锣鼓歌的整理编撰,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只有长期的持续投入,才能将这种古老的“非物质文化”得以重焕光彩。

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以“精华糟粕”、“封建迷信”来判定,该种民俗要不要保留。

这种做法本为无可厚非,但也让许多有价值的民间习俗,遭到不公正的对待,从而湮灭在历史之中。

实际上,对于精华与糟粕的判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且这种主观性还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但变化,甚至转换。

对于部分“不健康”的内容,我们不应该将其无限放大,而应该以尊重历史、尊重传承的态度,去正视那些所谓的俗文化。

“天生我材必有用”,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同样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荆山阴阳锣鼓是一种朴实的口头传承,是荆山人民生活和信仰的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楚文化,具有渊源上的古老性、程式上的稳定性、音乐上的传承性和风格上的地方性。

这些都是古楚遗留下来的活化石,理应得到充分的发掘,和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荆山阴锣鼓》

《南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