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无数人默默付出和不计得失的努力。在解放战争中,有这样一位英雄,他帮助红军在著名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之后,却饱受苦难,直到有一天人们再次发现了他,并将他写入史册。他的名字就是——帅仕高。
部落里发现的汉人奴隶
偏远的冕宁县大凉山,有一个嘎基彝族部落,这里是住着世袭的黑彝家族。1952年,有一群国民党的特务潜入了这个部落,并想要煽动黑彝家族进行叛乱活动。于是党和国家便派了当时西康军区副政委鲁瑞林到了大凉山进行平叛。谁想,就在平叛时意外发现了一位汉人奴隶。
当时进行平叛的工作队进入部落时,部落的人已经与国民党的特务一起带着武器上山为匪了。丢在部落里的都是一些奴隶,他们个个老弱病残,被压榨的十分可怜。其中一个奴隶很特别,他平日里很少说话,年龄不大却样子十分苍老,失明的左眼和蓬乱的头发,再加上勉强破旧的蓑衣,总是在牛棚里吃睡,让人格外心疼。
后来工作队了解到,这个奴隶并不是本族人,而是被卖到这里的汉人,他的工作主要是为主人放牧,地位是也是所有奴隶中最低的那一等。由于当时工作组与当地的奴隶交流有语言障碍,需要找翻译才行,所以了解到这是一个汉族奴隶后,就与他交流的格外多。
当奴隶听说工作组就是红军时,情绪更是激动。还主动告诉大家自己当年是怎么帮助红军抢渡大渡河的。后来又积极带工作组上山剿匪。为此,他的事迹还受到了一位随军记者的注意,特意把他写进了自己文章,并交到了鲁瑞林的案头。
当鲁瑞林看到这篇报道后,顿时意识到这个奴隶不简单,心想着: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当年帮助我们强渡大渡河的老船工帅仕高吗?
寻找帅仕高
1935年5月为了更快的到达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红军冒着“五月不渡大渡河”的风险,决定继续北上抢渡天险。大渡河是岷江的一条最大支流,这个季节正是渡河最危险的时候,如果不是深知本地水势的船工根本没人敢渡这条河。
为了渡河,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亲自下令,一定要找到此时正21岁,年轻力壮,且本地最好的“船老大”帅仕高。终于在红军的说服下,帅仕高决定带上平日一起驾船的伙伴帮助红军渡河。
这天清晨,帅仕高找来3名当地人和其他4名船工,将船推下河,并安排红军的17名先遣队勇士上船后,一位船工兄弟便大声喊他撑起渡江的第一篙。当时帅仕高一点没有犹豫,拿起篙杆将小船推入了滚滚江水中。只见小船如一片叶子劈波斩浪,艰险的划向500米的对岸。就这样在帅仕高的帮助下,载着17勇士的小船穿过了奔腾的大渡河,并以无一伤亡的奇迹,攻占了对岸渡口,使强渡大渡河首战告捷。
随着更多船工的加入,还有7天7夜的摆渡,强渡大渡河终于成功了。这是一位红军指挥员激动的握住了帅仕高的手表示感谢,并交给了他8块大洋。直到后来帅仕高才知道,这位红军指挥员正是彭德怀元帅。
然后令帅仕高没有想到的是,中央红军的渡河成功,让蒋介石十分恼火,下令追查曾经帮助红军渡河的船工并严肃处理。就这样曾帮助渡河的船工为了避祸,只能选择了远走他乡。直到1950年,刘伯承元帅百忙之中接待彝族乡亲,才从他们口中知道了帅仕高等人的近况,于是果断决定,组织专人找寻帅仕高等老船工下落,帮助他们尽快返乡。
安居乐业的革命功臣
在确定了汉人奴隶的身份后,鲁瑞林一边上报了军区,一面将帅仕高接了过来,并将其送到了阔别了17年的故乡。
对于革命功臣的归来,当地领导特别重视,派了专人带赵士高去成都看病。由于眼睛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永久失明外,其他身上的疾病都得到了很快的治愈。
不仅如此,当地还为帅仕高提供了房间和其他的生活用品,并帮助他顺利的在家乡娶妻生子,安居乐业,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船工帅仕高的孙子帅飞
结语
帅仕高的一生是苦难与幸福并存的,他的事迹教育我们好人终有好报,哪怕经历再多的磨难,总有人会记得你曾经的付出与努力。
参考资料:《彭德怀与四川船工帅仕高》、《帅仕高:红军强渡大渡河撑起第一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