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到我怀孕的消息时,他惊恐的喊道:“打掉,把孩子打掉”。 “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 “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这个世间最残忍的莫不过伤害你的都是你最爱的人。 提到徐志摩,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尤其是那首《再别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耳熟能详。对于徐志摩的感情生活,也大都是用“浪漫”二字来形容。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被广为传颂,林徽因是徐志摩心中才貌双全的“女神”。 后来因为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又爱上了“一双眼睛会说话”的陆小曼。对于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徐志摩从未将她以妻子的身份置于人前,唯一一次,大概就是将离婚信息刊登上报的时候。

在以往的文章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更多的是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三人,甚少谈及张幼仪,这个女人似乎从未得到作为丈夫的徐志摩的认可。 张幼仪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身份可能是“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的女主角”。1915年,刚刚毕业于杭州一中的徐志摩与十五岁的张幼仪结为夫妇,在此之前,二人从未谋面,更谈不上有任何的感情,用徐志摩的话来说,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大概也正是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徐志摩单凭一张照片,就断定即将嫁给他的张幼仪是一个“乡下土包子”。难道是张幼仪高攀了徐志摩吗?

张幼仪的家世背景甚为显赫。其祖父在晚清时代是当地的县官,父亲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医生。大哥张嘉保财力雄厚,是上海棉花油厂的老板,叱刹商界,二哥张嘉森(又名张君励)是《中华民国宪法》的编纂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社会党,政界的风云人物,被尊称为“民国宪法之父”,四哥张嘉璈是上海金融界绝对的实力派,二十八岁即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副经理。 家里拥有众多地产和文物收藏,张幼仪出嫁时的嫁妆是用轮船运过去的。更重要的是家中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张幼仪幼年也受到了先进的教育,因为与徐志摩结婚才辍学回家,做起了徐太太。 结婚后不久,张幼仪便怀孕生子。此后,徐志摩便像是完成了任务一般,迫不及待地离家求学,远赴国外。一年后迫于父母的压力,才无奈的将张幼仪接到国外团聚。但是这样的相聚,让徐志摩更加排斥张幼仪,两人的相处干瘪生涩,毫无交流。 张幼仪更像是家用的佣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徐志摩甚至为了避免两个人单独相处,邀请了一名中国留学生来家中同住。张幼仪在这样的情况下迎来了第二个小生命,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对话。

徐志摩作为父亲,没有丝毫喜悦,他毫不期待这个孩子的到来,甚至是厌恶,因为对于徐志摩来说,这个小生命的到来影响了他追求爱情的步伐——是的,此时的徐志摩正与林徽因处于热恋之中。徐志摩满心都是自己所谓的“西华”,为了自己的欢愉置孕中的妻子张幼仪于不顾,他从未想过,那个年代流产的死亡率高达30%。 幸好,张幼仪的家世背景足够强大,毕竟在那个时代,一个离婚的女人是不被社会接受,甚至无法生存的。张幼仪的二哥去信道“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在二哥的帮助下,张幼仪终于在德国柏林生下次子徐德生(三岁时不幸夭折)。 徐志摩在她生下孩子一个月后追到了巴黎,然而并不是为了看看刚降生的儿子,而是为了要一纸离婚协议,“因为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是的,徐志摩从未对张幼仪产生一丝怜惜,总是这样残忍。

离婚之后,张幼仪在德国待了三年,学习进修。回国后的张幼仪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成了上海银行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与此同时,担任“云裳”公司的总经理。“云裳”服装与张幼仪的名字同时在时尚圈流传开来。 是的,那个当年的“土包子”成了引领上海乃至全中国的潮流的人。张幼仪曾表示若不是因为离婚,自己可能永远找不到自己,一生都是“徐家少奶奶”(徐志摩曾托人问张幼仪:是否愿意做“徐家少奶奶”而不是“徐夫人”),离婚后的张幼仪像一只凤凰,浴火重生。 记得张爱玲曾经说过,一个男人这辈子至少有过两个这样的女人,一个红玫瑰,一个白玫瑰,娶了红玫瑰,红的便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成了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对于徐志摩来说,张幼仪也许就是墙上的一抹蚊子血,可是她却活成了自己心中的一道白月光。 徐志摩是多情且浪漫的,但是回看当年,我们不得不承认,徐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且残忍的。张幼仪秀外慧中,知书达理,任劳任怨,是标准的贤妻良母,可是这种种优点在张扬独立自我的诗人的眼里却是呆板没见识。

自始至终,张幼仪没有做错任何事,但是受到的伤害无疑是最重的。也许徐志摩对张幼仪的鄙弃、厌恶、甚至漠视并不是针对她本身,而是透过她表达自己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曾经有人问过张幼仪是不是爱徐志摩,她表示自己也很迷惑。因为自己为徐志摩做了那么多事,为他出书,照顾父母,照顾后来的妻子陆小曼,甚至是徐志摩的葬礼也是张幼仪一手操办的,身边的人都认为张幼仪是深爱徐志摩的。 可是这一定是爱情吗?也许最初的张幼仪是深爱着自己的丈夫的,但是在经历了那样多的伤痛之后,还会爱吗?张幼仪接受的封建思想的教育,谁又能说这不是因为责任呢? 文/盛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