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历史发展避免不了的,从原始社会开始,自从有人类社会,先是部落聚集时会发生争夺,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慢慢地聚集性的打斗变为了大规模的战争。 我国远古时期的黄帝大战蚩尤就是很著名的奴隶社会战争的例子。后人更是从这个战争中衍生出了许多的传奇人物——风伯雨师、魁等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到了封建社会之后,战争更是频繁。朝代的交替则是大规模战争出现的原因。 西方社会的交替也是以战争为主,最能体现西方战争特点的就是《荷马史诗》,里面讲述的特洛伊战争直到今天也是东西方探讨的所在。

不过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战争大多依靠的冷兵器。例如长矛、盾牌、剑、弓弩等。与冷兵器相对的是“热兵器”。 论起我国古代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成吉思汗曾经横扫了欧亚大陆。更有历朝历代的外交政策,使中国这个东方之国在世界闻名。

论起武器的发展,中国不乏创新之人。南宋时期的陈规就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热武器”——火枪。这个是世界公认的现代热武器的鼻祖。 所以中国古代时期的人不只会用火药等来制造烟花。不过我国历来奉行的和平的外加政策,并没有将这种强大杀伤力的武器作为大规模的推广。后期又有人在火枪的基础上发展了“突火枪”。但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受儒家思想影响甚久,所以除了少部分对其感兴趣的人很少会有人深入探究创新。 西方在引进我国古代的技术之后,则是开始疯狂地演示和创新,怎样能射出更多的子弹?射程可以更远吗?西方后期出现了火绳枪,明代时所称的鸟铳就是这种枪的本土称呼。西方还出现过连珠枪、自动步枪、突击步枪等。

而到现在,除了枪支这种热兵器外,更具有杀伤力的热武器出现了——坦克、远程大炮、导弹等。 不过枪支还是世界上研究最多的热武器之一,因为枪支方便携带,并且受影视的影响,大多数人都觉得“拿枪的人很帅”。 在今天我们和谐的社会中,除了必要的警备人员、解放军战士之外,是不被允许带枪的,因为枪这种武器真的很危险。如果想知道被允许随意带枪会产生哪种社会恐慌,可以看一下报道的“美国非裔男子与白人警察”的故事。

我们可以见到的枪大多都是来自与电视或者是电影的演绎。因为我国古时候用枪的案例太少不足以演绎,所以多以近现代的背景为主,那这种演绎准确吗? 根据参军过的老兵回忆:影视作品里关于“枪支”的有关事项是不准确的,特别是中枪之后的各种反应,绝对是太过于艺术化,太过于为了剧情而服务。 影视剧中枪的套路有以下几个:当你是反派时,如果是主要反派在中枪后不会死亡,会被从生死线中抢救回来;如果是配角反派,则会在中弹后身亡。当你是主角时,中枪后不管有多严重,都会奇迹般地存活下来。

因为影视的如此演绎,会让大众十分迷惑,中枪后真的有那么危险吗?真的可以次次从生死线中抢救回来吗? 其实中弹之后是很危险的,他的疼痛是我们常人所忍受不了的。因为子弹是在高速运动中到达我们身体的,如果是近距离被枪射中的话,子弹会穿过身体;远距离的话子弹则会在旋转到一定程度后留在体内。 不论是穿过去还是留在体内,对于中弹的人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因此采访过的老兵都说:战争是残酷的,绝不像影视剧里表现的那样简单,所以别再被电视剧忽悠了。 所以以后我们再观看影视剧的时候,要知道所谓的中弹表现只不过是导演的一种艺术加工方式。 虽然影视剧里正面人物表现中弹后的时的勇敢、毫无畏惧、甚至能再提刀战斗,让我们观众看到很热血沸腾,但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真实的情况。

不同枪,它的威力、射程以及射速都是不同,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也是不一定。但是不论是身体哪里中弹,都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如果被子弹射中四肢的话,愈合的过程也是极为痛苦的,会在身体上留下一个弹孔,在近现代战争上因为不会处理伤口而死于感染的战士有很多。 如果射中的是四肢之外的地方,生存率是极低的。特别是头部和心脏部位,中弹后基本上会立马流血过多而死亡。所以如果在影视剧里看到类似于这样的地方中弹还能存活的,就是艺术加工。 那些从战场上下来的老兵都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击中他们的大多数是威力不大的流弹。但是即使是流弹也会在年老之后损害身体的各项机能。

也正因为中弹后的伤害太大,所以才会有防弹衣、防弹头盔之类的防护设备。 枪支等热武器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我们一般就是通过影视作品间接接触。为了不长久地误导大众,我认为影视作品在进行艺术加工的时候也应该尊重事实。 战争历来都是残酷的,是有流血牺牲的,不论是冷武器时期还是热武器时期。武器的发展加快了战争的进行的时间,也改变了大家的战斗方式,特别是现在有很多可以远程控制的热武器更是改变了人们对于战争的看法。

但不论再怎么改变,如果真的爆发战争一定是一场更加激烈残酷的争斗,到时候是不会像影视作品演绎的那样充满着加工艺术。对于战争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 而我们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提高武器的性能、创造新的武器,不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