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什么年代中,养老都是一个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而通过分析古巴比伦王朝的养老问题就会发现,在这个社会中,许多养老问题的解决办法是非常先进的,除了社会对于老人的救济之外,古巴比伦的老人也会通过赡养契约的出现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得以顺利度过。
那么,在古巴比伦社会中,人们都是如何解决养老问题的呢?古巴比伦的老人又是如何将契约作为生活的保障的呢?
01古巴比伦老人在养老过程中所需的生活资料
从大量关于古巴比伦的文献中就可以看出,古巴比伦老年人的生活物资是非常丰富的,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认为大麦是一种具有魔力的农作物,因此,大麦也成为了古巴比伦社会供给给老人的最常用的生活资料。而这项内容也被明文记载到了当时对老人的供养契约中。
在《古巴比伦人的收养制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由于古巴比伦时期的衣物大都是由羊毛纺织厂的,因此,羊毛对于生活来说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存在。”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古巴比伦年轻人还是老人的生活中,羊毛都是至关重要的生活物品,因此在一些供养契约的规定中,赡养人除了要给被赡养人提供大麦之外,还要为被赡养人提供一定数量的羊毛。
在《史学月刊》中曾有这样的阐述:
“在古巴比伦时期,一个老人每年所需要的大麦份额大约为七百升,而羊毛约为三公斤,芝麻油则需要七升左右。可以看出,古巴比伦时期,一个老年人每年的生活物资需求数量都是非常大的。”
面对着如此巨大的需求量,古巴比伦社会也并没有抛弃老人的存在,而是通过签订供养契约的方式来保障他们的生活,由此可见,在古巴比伦社会中,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也是相对较高的。
02古巴比伦社会中子女对老人的赡养
古巴比伦时期的核心家庭一般由丈夫妻子,以及子女组成,而对于古巴比伦人来说,丈夫的年龄是要普遍大于妻子的,因此在当时的社会中,儿子赡养父母的况一般都并不存在。毕竟当儿子需要娶妻生子、建立家庭的时候,父母一般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由此可以看出,父子双方的赡养义务与权利关系一般都不需要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来实现,但在有些特殊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儿子逃避赡养义务,父子双方也需要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来保证父母的养老。在《古巴比伦的历史》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如果儿子没有为父亲提供大麦,羊毛等生活必需品的话,他们将不会获得继承权,并且在国王的名义之下,这些没有尽到赡养义务的儿子也将受到起诉。”
由于在古巴比伦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较高,因此,她们对于遗产的继承权也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图里什塔宁》中曾有这样的描述:
“有时候除了提供生活必须资料以外,女儿还会为母亲和父亲提供一个女奴隶来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由此可见,在古巴比伦社会中,养老义务主要负担到了女人的身上。
03古巴比伦老人以收养继承人的方式来度过晚年生活
由于古巴比伦时期的医疗条件较差,因此在当时的社会中婴儿存活率较低,所以有一些家庭就会面临无无继承人的情况,在这种家庭中,这些失去孩子的老人就会通过收养继承人的方式来为自己解决养老问题,在古巴比伦人的思想中,家中的孩子数量越多,他们死后的生活也会过得越幸福。
《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有一个儿子的人在死后会伤心痛苦,有两个儿子的人会坐在石阶上吃蛋糕,而有七个儿子的人则会成为众人拥护的对象。”
由此可见,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死后生活过得更加幸福,古巴比伦的父母也经常会收养养子。对于这些养子来说,虽然他们与父母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它们与亲子是具有同等的社会权利与社会地位的,与此同时,他们的赡养义务和亲子也是相同的。
为了保障养子对自身赡养义务的实现,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的规定,养父母与养子之间也会签订一些赡养协议。在当时的社会中,如果养父在有了亲子后决定放弃收养关系,那么养子就可以离开这个家庭,但是与此同时,养父也要给予养子一定的精神补偿,此时养子会得到继承人继承份额三分之一左右的财产。但如果是养子否认这段收养关系,那么他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养子还会被卖为奴隶,为养父赚取一定的财富。
04古巴比伦夫妻之间的养老契约
在古巴比伦社会中,丈夫为了保障自己去世后妻子能够获得安稳的老年生活,一般会将自己的财产以转赠的方式赠予给妻子,让她作为这些财产的独立拥有者,这样一来,当自己去世后,妻子也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在《穆那维吞》中有这样的描述:
“当其丈夫去世后,将自己手中的众多财产全数分配给妻子,如此一来,其妻子就能够得到儿女的尊重以及他们精心的赡养。”
由此可见,夫妻之间的契约也保障了古巴比伦女性能够得到很好的赡养。
结语
通过对古巴比伦的历史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个社会是非常尊敬老人的,而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养老论述中就能发现,古巴比伦的老人为了解决自身的养老问题,是想出了许多不同的办法的。
而在分析古巴比伦人的养老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对当时的社会人口构成以及社会生活方式有着初步的了解,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古巴比伦人的养老风俗也能够为现代社会的养老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