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建筑是凝固的时代,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艺术等都能在建筑上得以体现。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已经无法亲眼看见,在史书上读来的是抽象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当那些朝代的古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那个时代的生活、故事,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眼前。

所谓“建筑也是石头的史书”,其含义就在于此。

“人去余音未散,夜夜梦回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这促使中国古建筑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沿袭两汉以来取得的成果,吸收并融了外来建筑及其艺术的影响,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

一、社会高度繁荣,唐朝审美与艺术风格的形成与特点

《唐太宗论书》记载:

“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势,唯在求其骨力,而形式自生耳。”

唐朝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国家蒸蒸日上、社会高度繁荣,统治阶级多擅征战,崇尚运动和有生命力的表达形式。

这种积极的态度对于前朝“气骨不尽,刚健不闻”有着极强的抵触心理,所以整个唐朝都在追求一种“风骨”,提倡一种奋发向上的刚健之美。

这最为集中地表现在了陈子昂对于“汉魏风骨”大声疾呼的倡导中。

其有关审美的主导倾向为“以势壮为美”,这种求风骨不求奢靡的美学思想贯彻了整个唐朝,并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了唐朝的建筑及城市规划上。

例如大明宫就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以势壮为美”的思想显露无遗。根据发掘的遗址和现存史料来看,正殿含元殿以龙首山为地基,现存遗址高达10多米。

整殿宽11间,前龙尾道长达75米,左右两侧建有“翔鸾”、“栖凤”两阁。尺形廊与主殿相连形成庞大的建筑群,以屹立于砖台上的殿阁与向前延伸和逐步降低的龙道相配合。

表现出了一个帝国鼎盛时期雄浑壮美的建筑风格。而大明宫另一组麒德殿面宽也是11间,进深达17间,面积是明清太和殿的3倍。

这两个典型代表不仅反映了唐朝“以势壮为美”的艺术风格,也恰恰体现了它文化的特点,即建筑与儒家文化的结合和唐朝建筑中天人合一的道家理念。

首先唐朝建筑艺术风格的一大特点是建筑本身与儒家思想的结合。儒家思想中“礼”除了普遍理解的意义外,更表现为一种尊卑有序。

《周礼》作为儒家“礼”的经典,受到了唐王朝空前的重视。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唐朝长安的整体建筑规划,体现的就是《周礼·考工记》中“营国制度”追求的“辩方正位”。

从长安城的平面设计看来,整个都城边长九里,呈规整的方形,方形最适合辨别方位,辩方的目的就是为了正位,而方形的建筑能够使皇帝有居于中宫的尊严。

再者唐朝建筑艺术风格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天人合一”。在唐朝建筑中,长安宫城正门是“承天门”,正殿门是“太极门”,正殿叫做“太极殿”,都取意于天。

长安官城北门玄武门和南门朱雀门也分别取名天象。官城处于城北中央似为北相星的方位,更是寓意了天帝天邑之所在。

强大的国力、勇武的进取心,形塑了唐朝在建筑艺术风格上“以势壮美”的展现形式。

儒道文化作为其内在支撑,推动了建筑体系不断优化,同时也为唐朝建筑技术发展带来了相当的影响。

二、国力强盛摆脱物质桎梏,唐朝建筑独特的技术风格

建筑是一种材料与工程技术的产物,受物质构建和时代发展的限制。唐朝强盛的国力让其建筑相对地摆脱了物质材料的桎梏,从材料和技术上看已经相对成熟。

《辋川集》记载: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盛唐山水派诗人王维之《辋川集》的“文杏馆”是辋川别业的一个景点,因馆舍而得名。

其中前两句对当时建馆的材料作了一番描述,意味就地取材,意得天成。通过对材料特性的关注,体现了材质本身的美感。

唐朝,砖瓦、木、金属等建筑材料的运用已经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

砖在唐朝建筑中得到广泛地运用。如城市中使用砖瓷城,佛寺中仿木结构砌筑的砖塔,宫殿中铺地的花砖等。

并且砖的表面纹饰丰富多彩,甚至出现了刻有莲花纹的绿色琉璃砖。

瓦则有黑灰之分,一般建筑多用灰瓦,宫寺使用表面较为光滑的黑瓦,长安大明宫则使用绿、蓝两色的琉璃瓦以显尊贵。唐朝时期木结构建筑水平较高。

主要体现在大型的木建筑制造上,例如武则天洛阳修建的明堂,高88.2米,宽约90米,明堂中心柱巨木十围,上下贯通。

金属铸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唐朝塔、幢、纪念柱、雕塑等铜铁铸造的建筑增多。公元7世纪武则天在洛阳铸造八角天枢,高31.5米,直径3.6米。

同时又铸造高约3米的九鼎与十二神,这些巨大的金属构件无不需要相当的技术才能完成。

唐朝建筑的一个重要风格就是虽然材料简单,但在整体布局和单体结构空间技法上有叹为观止的效果。

唐朝建筑依靠整体空间布局而非单个建筑来获得整体的美感。这种布局蕴含着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观和人文秩序。

建筑群遵循沿中轴线向进深方向重叠排列,构成建筑群核心,其左右两边再建庭院。

具体来说一般中庭空间最大,正殿位于主要庭院外,两侧建造角楼、次要殿堂,楼阁之间有圜桥相连。

这样整个建筑群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外轮廓变化丰富,每座建筑相互映衬,展现出整体建筑群恢宏壮美的气势。

在单体结构空间技法上看,各类宫殿遗址的平面有满堂柱网、双槽平面、内槽平面几种形式。

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内外槽平面是最多的,其外槽通过进深与高度的特殊比例,构成了狭而高的空间。

内槽则结构复杂,在柱上用连续四跳的斗拱承托明袱,所谓明袱就是人在室内能直接看到的梁,使明袱不直接与天花相连。

在袱上以斗拱形成通透的小空间,配合明袱跨度大,在视觉上给人地面到明袱底的高度比实际感觉要大。

再加上天花与柱交接内收,增加内槽高度感,由此使内外槽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空间。

主殿左右有挟屋,前后有抱厦,功能划分多样;走廊有单廊、复廊两种。殿堂的面阔是明间大,左右各间小,体现了中央与两翼大小、主次分明的原则。

除了技艺的纯熟,唐朝建筑的一大技术风格特点就是斗拱的妙用。唐代建筑柱身偏矮,空间较低,斗拱在室内结构和形象上的作用更加突出。

比如在柱梁以及其他节点上使用斗拱的数量比宋以后要多,是典型的大屋顶结构。

斗拱是唐朝建筑技法给人印象深刻的重要原因,其屋顶巨大,屋檐起翘不大,大多平直,借助斗拱的抬升,人进入其中并不会感到压抑,这便是斗拱技术的精髓。

从技法上看,唐朝建筑较少用彩画装饰,而更加注重不同材质的划分和建筑本体的形态、力量感的彰显,风格雄壮,稳健有力。

三、盛唐风韵润泽天下,风靡整个东亚地区的唐风建筑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与秦汉军事强大不同,它更多地体现在政治的强盛、文化经济的繁荣上。

由此唐朝的建筑风格影响了整个东北亚、东南亚地区,其中日本建筑深受唐朝风格影响。

645年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其学习唐朝文化的重要开端,但在此之前唐朝建筑对于日本建筑的影响就已展现。

公元588年修建的飞鸟寺便已呈现出唐式中心对称的特点。公元708年,奈良北部修建的平城京是日本建筑全面仿唐的典型。

其宫殿和城门均沿用长安城中相应的名称,平城京、平安京的大到宫殿、佛寺,小到柱、壁、屋顶都与长安相同。

自奈良时期唐代木构建筑东传日本,后自平安时期又经过了长期的本土化发展,形成了“和样”的重要建筑式样。

透过“和样”依然可以看出唐朝建筑的风格。例如唐招提寺是日本唐朝建筑的经典代表,它由大唐鉴真大师与弟子所修。

在后来的镰仓时代大修理后,其融入了日本建筑的“和样”风格,日本人将其加高,梁架完全改换为小屋组。

但若单看斗拱、开间、进深,唐招提寺和唐佛光寺几乎完全一样。

随着日本本土建筑审美、技术发展,以及受到工艺和材料的限制,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唐风建筑主要集中在佛教建筑中,而在神社以及贵族的宫殿建筑,“和样”依旧占据主要位置。

结语

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技术手法,都给人以雄浑壮美、格调豪迈的感觉。其特点是整齐而不显呆板,华美而不显奢靡。

这样的理念不仅体现了唐朝对于前朝只注重外在形式,而缺乏内在“风骨”,从而缺乏斗志的反思,更体现了唐朝作为当时世界文明领导者的自信。

同时也正是这种追求“风骨”、斗志昂扬的进取思潮,让唐朝不断地开疆拓土,强盛发展。

当下正值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面对当下复杂的世界环境,这种追求“风骨”勇于进取的传统精神,对于我们无疑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唐太宗论书》

《周礼.考工记》

《辋川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