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99岁高龄的聂华苓,中国唯一一位被提名过诺贝尔和平奖的女性。

1976年,聂华苓被提名,这让王正路想不通,那个年代的女人,离了婚,不应该是以凄凄惨惨的结局收场吗?

可为何这聂华苓,和自己离婚之后,越发的耀眼夺目了,还走上了国际舞台。

曾经也是个唯唯诺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女人,仿佛已经脱掉了那副皮囊,重获了新生。

王正路不知道的是,这样的聂华苓,正是出自他手。

正是与他那“炼狱”般的十五婚姻,淬炼出了如今的聂华苓。

聂华苓与王正路之间究竟有着哪些爱恨情仇呢?聂华苓又是如何重生?

聂华苓

母亲的不幸婚姻

不得不说,聂华苓与王正路不幸的婚姻,多一半是与聂华苓的原生家庭有关。

1925年,聂华苓从自己母亲肚子中诞生出来的那一刻,她的人生就注定了一丝悲剧色彩。

因为母亲是被父亲“骗”来结婚的。

二人认识的时候,互生情愫的时候,父亲聂怒夫并未说出已经有了家事的事实。

直到有了婚姻之实,直到领回了家,见到了丈夫的正房妻子,聂华苓的母亲才知道这一切。

虽说是穷苦出身,可面对这种屈辱,属于女子的刚烈性子,一度让聂华苓母亲想要以死来戳破这场恶心人的骗局。

可命不该绝,不但被丈夫聂怒夫救了下来,还被检查出了身孕。

为了孩子,聂华苓母亲,忍辱负重,选择活下来。

这一番经历下来,聂华苓母亲更是遭人白眼,想死没死成,生了个孩子还是个女儿。

面对正房的冷嘲热讽,阴阳怪气,丈夫的不理不睬,熟视无睹,公婆更是把聂华苓母亲当成了使唤丫头一样,至于小聂华苓,虽说出生在富户人家,可并且有富家千金的待遇。

母女二人在聂家的日子,如履薄冰,谨小慎微。

看着母亲挨打挨骂都依然在百依百顺,在聂华苓的印象里,好像女人就该是听从夫家的,好像“男尊女卑”就是常态。

聂华苓十一岁那年,父亲战场中去世,母女二人好像也感知不到悲痛,只是随之而来的聂家人变本加厉的欺辱,让聂华苓母亲彻底爆发。

聂华苓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她可以承受这世间所有的恶毒,但她的孩子们不可以。

尤其是发现聂华苓的性格,越来越朝着和自己一样逆来顺受的方向发展了,母亲意识到,不能在这里生活下去了。

母亲带着孩子搬到了宜昌,安家落户之后,想尽一切办法送聂华苓去读书。

因为在她自己的经历中已经意识到,女孩要读书,读书后眼界就会不同,有了知识,有了本事,就不需要寄希望于男人,就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重蹈母亲的覆辙

1943年,战火纷飞中,聂华苓不负母亲所望,考上了国立大学。

大学校园里的聂华苓,也算得上是风云人物,写的一首好文章,各大报刊争相发表,每场演讲都能博得满堂喝彩。

一张精致的面孔,带着青春洋溢的笑脸,又一身才华,成了校园男生们心目中的“女神”,王正路正是其中之一。

追求者众多,也只有王正路的成功了。

1945年,聂华苓嫁给了王正路。

只是从刚走进婚姻殿堂的一开始,聂华苓就感知到了不妙,这种经历,似曾相识。

原来,聂华苓也和母亲一样,被“骗”了,只是“骗”的方式不一样。

那究竟是骗了什么呢?家世!

谈恋爱的时候,王正路对自己的家世从未过多提起,只说是寻常人家,父母供其读书不易,这让聂华苓觉得,二人倒是门当户对。

可当王正路把她领回王家的时候才发现,夫家何止是富足,在当地都是数一数二的大户,而自己的丈夫,也是正经八百儿的“富家少爷”。

自古这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就难有好的结局,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如此,杜十娘亦是如此。

王正路的父母知道了聂华苓的出身之后,有色的眼镜就焊死在了眼睛上。

那股冷嘲热讽的言辞,阴阳怪气的语调,瞬间把聂华苓带进了童年时候的回忆。

那正是曾经在聂家与母亲所遭受过的。

见公婆的第一面,奉茶的时候,故意热了,凉了,埋怨她果然是小门户出来的,泡茶的不会。

又以为鞋子从泥泞的土路中走过来,踩脏了屋地,当即让她跪着才干净,可明明家里有专门打扫的人。

这样一来,给家里做活的人,没有一个把这个“少奶奶”放在眼里的。

就连做饭,聂华苓都要和家里的佣人一起做,吃饭的时候,甚至佣人们都去吃饭了,她却要站在一家人旁边,伺候他们吃饭。

聂华苓不是没有怨言,也和丈夫抱怨过,可王正路心中的天平,丝毫没有为聂华苓倾斜。

“像我们这种大户人家,一直都是这种规矩,儿媳妇就是要伺候公婆,伺候丈夫的,相夫教子,贤良淑德,不都是这样吗?”,这种说辞,聂华苓想到了母亲。

这样的日子中,聂华苓几次想要逃离,可总是在看到孩子的时候,心就软了下来。

想着大多数人的日子,不过如此。

1949年,带着孩子与母亲,随丈夫前往台湾。

母亲每日见到女儿所过的日子,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去。

貌合神离,无休止的争吵,为了孩子,无限妥协,忍耐,渐渐人生暗淡。

1957年,二人分居,王正路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美国进修之路。

聂华苓也独自承担起了照顾母亲和孩子的责任,只是没过多久,她所工作的报社停业了,聂华苓也丢了工作。

还因为报社所发表的政治言论,遭到当局的暗地打压,聂华苓也在其中。

这在聂华苓后来的会议中曾说道:“在台湾的十一年里,非常非常的孤独”。

回头,是回不去的故土,往脚下看,是无法立足的他乡。

身体上的疲惫,情感上的枷锁,烦闷的她,开始把这种多年来,人生的境遇的思考倾泻与笔尖,跃然于纸上。

这样充满悲情色彩的人生,聂母临终前都在劝说着女儿,让他不要为了孩子,委曲求全,该离婚了。

聂华苓也没想到,一生未曾读过书的母亲,会如此开明,毕竟那个年代,离婚是要多大的勇气面对外界非议。

1963年,母亲去世了,远在美国的王正路,也收到了聂华苓的离婚协议。

虽然痛快的签了字,但王正路的心中依然带着那份高傲,依然想要看看,离开了他,聂华苓会惨到什么程度。

内心中,他在期待着聂华苓为今日的离婚,而肠子悔青的那一天。

遗憾的是,未能如他所愿。

实现自我救赎

王正路不知道的是,在他离开前往美国的这些年,聂华苓在承担照顾与孩子责任的过程当中,已经在悄悄走向自我救赎了。

她的短篇小说《翡翠猫》,《失去的金铃子》,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还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收到台湾大学的邀请,前去任教,东海大学中,与余光中一起任教。

聂华苓的人生价值正在一步步的实现。

离婚后聂华苓,没有悲痛,只有解脱,一心扑在了文学事业当中。

也是在自己所热爱的文学事业中,遇见了珍惜自己的人。

在一场酒会上,安格尔对聂华苓一见钟情,与其说是一见钟情,不如说是仰慕已久。

他读过聂华苓的作品,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恰好在1964年,聂华苓受邀于爱荷华大学,又与安格尔两情相悦,便随着去了美国。

婚后,与安格尔,生活上是举案齐眉的夫妻,在工作上,是志同道合的知音。

“国际协作计划”创立之后,邀请十余名世界各国的作家参与其中,作为中国人,聂华苓把中国的文学带到了世界,也把世界的文学,带给了中国。

正因为这些成就,夫妇二人被三百多位世界各国的作家,推上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名单上。

此时的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还是世界,聂华苓的名字,都成了各大报刊热论的焦点。

这个中国首位,而且是唯一的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的女性,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看着镜头下,报刊上聂华苓精致的面容,灿烂的笑脸,恍惚间,在王正路看到了校园时期的聂华苓,那个在校园各大舞台上,熠熠发光的她。

或许直到最后,王正路都没有得到一个答案,一个女人,离了婚,为何会活的更精彩了呢?

这个答案,只有聂华苓知道。

毕竟,她是读了书,开了眼界的,她知道,在这座自己围绕起来的围城中,只有自我救赎,方能见更广阔的天地,见更精彩的自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