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昨天,虽然讨论了朔方军强盛与胡兵蕃将的关系。
但是从理论上讲,哪个节镇军队有胡兵蕃将,哪个节镇就有相应的实力。安禄山手下的平卢、范阳因有胡兵胡将同样强壮,其军队规模较朔方军更大。
朔方军在镇压安史叛乱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他的节度军队却不具备这个条件,有些参与叛乱,有些失败溃散,还有远逾千里之外未能前来者;朔方军的实力没有受到任何损害,他们也主动迎取肃宗并支持他登基,随后就成为唐廷对付叛军的主力。
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在向代宗自叙功伐战绩时也说:
“臣朔方将士,功效最高,为先帝(指肃宗)中兴主人,是陛下蒙尘故吏。”
1、仆固怀恩的发迹史
关于仆固怀恩,仆固怀恩之祖父是太宗贞观后期随铁勒、回纥诸部归顺唐朝的。
东突厥复兴后默啜尽占东、西二地,铁勒诸部纷纷南下,寄治于其他州县。
怀恩本人与他父亲乙李啜拔仍循旧俗袭封金微都督,说明其家族仍控制着仆骨本部(指南迁的这一支)。
又《旧书·怀恩传》称他“历事节度王忠嗣、安思顺,皆以善格斗,达诸蕃情,有统御材,委之心腹”,说明他一直处于朔方军中。
安史叛乱,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参加平叛,又参与保驾肃宗即位事项,功绩卓著,被提拔为朔方军节度使。
乾元二年(759)仆固怀恩充任朔方行营节度;代宗即位先拜仆固怀恩为陇右节度,旋改朔方行营节度;郭子仪因仆固怀恩有平定史朝义叛军之功而让位于他,加任朔方节度使等。
郭子仪是人们熟悉的一位将领。
他在协助唐廷镇压安史叛乱中发挥的作用十分突出,《旧唐书·郭子仪传》史臣曰:
天宝之季,盗起幽陵,万乘播迁,两都覆没。天祚土德,实生汾阳。自河朔班师,关西殄寇,身扞豺虎,手披荆棒。七八年间,其勤至矣,再造王室,勋高一代。
这是对郭子仪一生事功的评论。他所依靠对付叛军的主力部队,就是这支朔方军。
但是正因为他勋高功显,他也因此受到朝中一些掌权者特别是宦官的猜忌。唐廷受到安史叛乱的刺激,对手握军权的武将不再过分信任,特别是防忌他们专断一方,所以改变了玄宗对边区蕃将放任的态度。
郭子仪虽忠诚有加,尽心尽力,但其权限过大,也受到相应的防忌。只不过文献中常以宦官出面,将此事描绘成宦官个人恩怨,其背后隐藏的实际是皇帝的意图。
同年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元帅消除史朝义势力,打算以郭子仪为副协助,但程元振、鱼朝恩从中作梗,郭未成行,朝廷便以仆固怀恩取代。
仆固怀恩与回纥关系至密,唐廷亦利用回纥骑兵征讨史朝义。
2、仆固怀恩的擅权
顺带一说,唐朝对抗安史叛军的主力固然是朔方军,但因叛军人数众多,远大于朔方军,而朝廷又急于平定叛乱,所以除朔方军之外还调动其他一切力量共同参与。
这还不算,回纥人英勇善战、威震四方的名声,也促使朝廷征调他们前来助战。
据陈寅恪先生分析,回纥、同罗、仆骨三个势力勇健善斗,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唐廷之抽调回纥,正是利用他们对抗蕃汉组成的叛军。
当初安禄山率领包括同罗部(其首领阿布思)在内的军队攻占长安,但同罗旋即脱离叛军投归朔方。
仆固怀恩是仆骨部酋长,族属与回纥相近,而他又与回纥毗伽阙可汗联姻,是唐朝联络回纥的最佳人选。
唐回联兵后,叛军主力受到重创。于是,郭子仪就让仆固怀恩就任河北副元帅,又兼掌朔方节度使。
此处的节度使兼有行营与留后两处大权,为朔方正使。
按《通鉴》记载,仆固怀恩主持朔方节度使职的时间是宝应元年(762)十一月己亥日。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仆固怀恩就任朔方行营节度使,是在宝应元年四月代宗即位之后,同年十一月转为朔方节度正使。在这之前的肃宗乾元二年(759)前后,怀恩先是担任朔方都知兵马使一职,旋又转为朔方节度副使。
代宗广德二年(764)二月,仆固怀恩反叛意图已显,其子仆固瑒又被杀,仆固怀恩从河中跑回朔方军的本部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
当时灵州由浑释之驻守,《新唐书》卷六《代宗纪》称浑为朔方留后,可见浑释之部是朔方军驻地的留守部分,与“行营”相对,“行营”就是出征的部队。
按理推测,行营节度使就是出征部队的将领,他不具备指挥留守部队的权力。而节度使既指挥行营部分,又管辖留守部队,为二者合一的军事将领。
行营节度使和节度使二者的区别很明显,就一支部队而言,前者是方面军军官,后者是该军队的总指挥官。
具体到仆固怀恩,我们看到他在宝应元年(762)十一月任职朔方节度使后,他的儿子仆固瑒也于代宗广德元年(763)七月,加任朔方行营节度使。
父子二人同为朔方军将领,父亲为总指挥官,儿子则为方面军军官。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仆固怀恩,充任的行营节度使只是朔方军出征那部分的将领,直至受任节度使后,他才具备掌管朔方军的一切大权。
3、仆固怀恩之叛
宝应元年十月(代宗于四月即位),仆固怀恩以雍王适的副手协助围剿史朝义叛军,唐廷又通过他召请回纥军助讨。史朝义叛军被平定后,仆固怀恩奉命送回纥北还,途经太原(今山西太原南)时,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因回纥可汗为怀恩女婿,恐其合谋袭击自己军府而闭门不应,怀恩怨愤。
中官骆奉先又向代宗奏告仆固怀恩有谋叛之嫌。
仆固怀恩同时也向皇帝上奏,并要求诛杀辛、骆,陈书数千言自叙功伐。代宗对双方的争执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广德元年(763)九月,代宗鉴于双方构隙,且回纥近塞,便派黄门侍郎裴遵庆至汾州(治隰城,今山西汾阳)安抚仆固怀恩,并察其去就。
裴遵庆要求仆固怀恩尽快入朝,但被仆固怀恩副将范志诚所阻。仆固怀恩遂请派一子代己入朝,旋又被范阻止。裴只好回朝复命。
不久,吐蕃大举进攻关中,郭子仪受任关内副元帅(雍王李适之副)防备。但吐蕃军队猝至长安,代宗慌乱逃离。直到这年年底,长安始复克还。
广德二年(764)正月,仆固怀恩令其子仆固瑒谋取太原,辛云京率众拒战。朝廷又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大使对抗仆固怀恩,子仪率军进至河中(治今山西永济西),时仆固瑒被杀,怀恩见形势于己不利,便率部众北趋灵武(今宁夏永宁西南)。
郭子仪收降仆固怀恩大部旧属。同年五月,朝廷下制削夺仆固怀恩朔方节度使兵权,只保留其文职,亦冀存一线回复的希望。
八月,仆固怀恩召引回纥、吐蕃等10万人进攻唐朝州县,朝廷下令郭子仪等加以防范。
至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再次诱引回纥、吐蕃等数十万众入寇,但中途他本人却暴病身亡,其内部火并,郭子仪乘机召降回纥大破吐蕃。
至此,持续一年又九个月的反叛,以仆固怀恩失败而告终。
4、仆固怀恩之叛的善后
仆固怀恩之反叛,从唐廷这方面讲,肃宗上台后一方面调动军队全力镇压安史叛军,另一方面又吸取安史坐大叛乱的教训,转而又时刻防忌参与镇压叛军的其他军队将领,处处掣肘武人。
唐廷十分需要军队去对抗叛乱,又担心他们自己坐大,在这种形势下,朔方军一度成为肃宗朝廷最可依靠的武装力量,但却不能摆脱遭忌的局境。这是安史叛乱期间的真实情况。
所以朔方军先前那种发展扩大的趋势受到遏制,继而被缩减、分离甚至肢解所取代。
身为朔方军将领,郭子仪忍辱负重,体顺大局;而胡族世家的仆固怀恩却颇感压抑怨愤,特别是在自身遭受猜忌和防备之后,其民族相异的心理意识迅速凸现并转化为分离行动。
这时虽然有代宗皇帝的宽抚厚慰等一系列软化措施,力图消弭彼此之间的隔阂,但为时已晚、于事无补了。
铁勒诸部虽然最终融入到中原民族之内,但是仆固怀恩事件证明这种融合充满了曲折和反复,融与分始终贯穿其间,其过程也十分复杂。
而这正是实际情况的写照。唐廷在征服安史叛军的同时,还不得不处理其他民族部族势力聚合分异的诸多棘手问题,加之统治者自身的素质水准、眼光智识等,稍有疏略或处置不当,就会矛盾丛生。
朔方军前有阿布思背离,现在又发生仆固怀恩反叛,虽其暴死使得危机暂告缓解,但问题并未获得妥善解决。
仆固怀恩叛意转变为行动的时候,代宗免去了他的朔方节度使和其他军职,由名望宿重的郭子仪取而代之。此后直到代宗去世,郭任朔方使职达15年之久,这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
郭子仪出掌朔方,是朝廷用他来平叛,郭也成功地完成了此项任务。
在这期间,朔方军体制上发生了三次变化:
一是代宗广德二年(764)朔方节度使重新恢复对单于大都护府及河中、振武的管辖权;
二是大历三年(768)又增领邠(治新平,今陕西彬县)、宁(治定安,今甘肃宁县)、庆(治安化,今甘肃庆阳)三州;
三是大历十四年(779)朔方军被分成三部分。
5、朔方节度使的命运
先看第一件事。
单于大都护府隶属于朔方军,肃宗时该府被分割出去,此前唐廷又挪占朔方的州县建立了振武节度,其用意是削减朔方军的势力。
现在朔方军又重新恢复了对单于府的管辖权。
《新唐书·方镇表一·朔方》广德二年条下记云:“罢河中、振武节度,以所管七州隶朔方。”
说明与单于府划归朔方的还有河中、振武二节度。
据《通鉴》卷二二三代宗广德二年正月条称:
“仆固怀恩既不为朝廷所用,遂与河东都将李竭诚潜谋取太原;辛云京觉之,杀竭诚,乘城设备。怀恩使其子瑒将兵攻之,云京出与战,场大败而还。…戊午,以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等使。”
朝廷为尽快平息仆固怀恩的叛乱,刻意地加强了郭子仪的军权,这是单于、河中、振武归隶朔方的原因。而这一招果然奏效,仆固怀恩手下的将士们闻讯郭子仪重掌朔方,纷纷表示:“吾辈从怀恩为不义,何面目见汾阳王!
二是朔方使增领邠、宁、庆三州事。
这三州与另外的六个州位于关内道南部,靠近京畿。乾元二年(759),肃宗将这九个州从朔方分离出去,划置邠宁节度使。
这年六月,以郭子仪、李光弼为首的九节度率部与叛军安庆绪部激战,官军未能取胜,郭子仪率军退保河阳(今河南孟县南),肃宗周围的宦官乘机削减郭的权力,于是邠宁节度自立。
大历三年,朔方军重新管辖邠、宁、庆三州,据《通鉴》卷二二四大历三年(768)十一月条记载,邠宁节镇连年遭受吐蕃的进攻,驻守此地的马璘一部军队无力抗御,“而郭子仪以朔方重兵镇河中,深居腹中无事之地,乃与子仪与诸将议,徙璘镇泾州(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而使子仪以朔方兵镇邠州”。
《考异》引《邠志》称:“朔方军自此大徙于邠。郭公虽连统数道,军之精甲,悉聚邠府,其他子弟,分居蒲、灵,各置守将以专其令。”
据此可知,这三州之加入朔方军,是为了增强抗御吐蕃的能力。朔方军上述增领的州府,都是朝廷为救急而做出的刻意安排,其目的不是加强朔方军自身。
第三件事发生在代德交替之际。
大历十四年(79)五月,代宗病逝,德宗即位,朔方节度使的建置马上发生变化。
它被一分为三:
李怀光统领邠、宁、庆、晋(治临汾,今山西临汾)、绛(治正平,今山西新绛)、慈(治吉昌,今山西吉县)、隰(治隰川,今山西隰县)等州与河中府;常谦光统领灵州大都督府、西受降城、天德、定远和盐(治五原,今陕西定边)、夏(治朔方,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丰(治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南)等州;浑瑊统领单于大都护府、振武、东中二受降城、镇北及绥(治上县,今陕西绥德)、银(治儒林,今陕西榆林南)、麟(治今陕西神木)、胜(治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南)等州。
郭子仪本人则加太尉兼中书令,但却被免除了军职,史籍称:郭子仪“权任既重,功名复大,性宽大,政令颇不肃,代宗欲分其权而难之,久不决”,结果德宗上台马上就解决了问题。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