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人,几乎每天,都在使用塑料制品。它是那么便宜和好用,我们的生活也确实从中得到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它无法降解,无法被大自然“回收”。而塑料微粒很多人可能忽视,塑料微粒一般指微米级别到毫米级别的塑料碎片,主要是由较大的塑料材料(如海洋废弃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碎化成细小颗粒。

在陆地上,塑料微粒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们来自来自产品包装、服装、车辆及其他物品,平均每公斤蜂蜜里含有不下300根塑料纤维;每公升啤酒里也含有109个塑料微粒,我们常用的洗面乳、牙膏、化妆品等个人清洁用品也充满了塑料微粒。

海洋也是如此,全球每年都会有至少数十吨的塑胶垃圾进入海洋──这个数字随着人口的激增与塑胶制品的 使用也在持续上升中,它们在流动过程中受到海浪拍打冲击、阳光照射,逐渐分解成直径小于5毫米 的“塑胶微粒”。数以千计的塑胶 微粒在大海中浮沉,如同“浓汤”一 般。

可以说,塑料微粒遍布了全球各个角落,包括人类体内。

之前,科学家在《Detection of Various Microplastics in Human Stool》论文中表示,首次在人类粪便中发现了塑料微粒,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一项新研究称:全球人均每周摄入约2000颗塑料微粒,总重量为5克,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期的调查显示,直径超过150微米的塑料微粒(1000微米=1毫米,也就是0.15毫米)并不会被人体吸收,而是随着人体的粪便一起被排出。

这一部分塑料微粒占到自然界中塑料微粒数量的90%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塑料微粒会被我们排出体外。但还有10%更小的、纳米级的塑料微粒会留在我们体内,点滴累积。

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检查的人群中,高达87%的人,肺部都发现了塑料纤维的存在。但是之前科学家并没有发现,塑料微粒进入到人体血液中。

然而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使用新的分析工具得出了塑料颗粒被吸收到血液中的第一个证据。

来自荷兰的研究团队收集了22 名健康捐赠者的样本,他们从中寻找五种不同的聚合物,而这些聚合物被认为是塑料的组成部分。

结果显示,3/4 的受试者被发现在血液中含有塑料颗粒,这成为该材料可能最终进入人体血液的第一个证据。平均浓度为每毫升 1.6 微克,约为每 1000 升水中含有一茶匙塑料。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我们都知道,血液是会在人类身体内流动的,当携带着二氧化碳的血液从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的血液进入右心房,右心房随即收缩,迫使血液经三尖瓣进入右心室。右心室在舒张状态下抽吸血液,然后收缩,促使血液通过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干。血液经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会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左心房接收到来自肺静脉的氧合血后,随即将血液通过二尖瓣排入左心室。左心室通过收缩,将血液通过主动脉瓣射入主动脉,从而供应全身。



当血液随主动脉流经人体各个组织并完成氧气输送后,再次返回右心房,便开始了新的循环周期。

科学家担心塑料微粒会突破血脑屏障,从而进入大脑,对大脑产生危害。什么是血脑屏障呢?大脑由数十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这些脆弱的细胞需要在一个受保护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工作。这个微妙的环境被400英里长的特殊血管系统保护着,这些血管能限制与大脑接触的物质,这就是血脑屏障。



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来自韩国大邱庆北研究所的Wookbong Kwon和他的同事用小鼠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实验,他们让受测小鼠口服聚苯乙烯微塑料。这些小老鼠每天被给予三种尺寸的荧光标记颗粒--直径分别为0.2、2和10微米。

结果,该研究发现,尽管大脑有血脑屏障的保护,但随饮用水摄入的微塑料还是进入了小鼠的大脑。如荧光检测结果所示,直径为两微米和更小的颗粒能够通过屏障。仅仅几天后,这些塑料微粒就可以在小鼠的大脑中检测出来。

而在之前,科学家并没有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塑料微粒,所以还没有产生这样的担心,而现在,科学家已经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塑料微粒,科学家担心,这些塑料微粒会突破人的血脑屏障,从而进入大脑富集。

此项发现的研究者之一,来自阿姆斯特丹 Vrije 大学的 Heather Leslie,也表示,塑料微粒可以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并改变其形状。小鼠研究还表明,它们可能渗入血脑屏障进而导致高胆固醇和心脏病。



不过荷兰研究团队也表示,关于塑料微粒吸收的危险性仍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这项新研究的作者希望研究这些微粒如何从血液中进入组织和器官作为他们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微塑料的危险,并正在采取行动,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瑞典、韩国和新西兰等国家已经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微胶珠。2018年,57个品牌加入了“零寻找”活动,承诺产品中不添加塑料。在与全球塑料污染的斗争中,去除塑胶微粒其实很容易,可用更环保的荷荷巴珠、燕麦粉、杏仁壳和咖啡等来替代微珠。但是要想在全球去推广,还需要所有国家的一起努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