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历史连续剧《雍正王朝》中,作为康熙几个儿子中最阴险狡诈的胤禵,却在多次关键时刻选择了沉默。面对弟弟胤禩数次邀约参与政变,他都能够果断拒绝。其中的原因也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睿智和深思熟虑。
       那么,在这场兄弟阋墙中,胤禵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思一次次选择袖手旁观?他的沉默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算计?


       一场兵变引爆兄弟争斗
       1722年,在热河行宫,太子胤礽与爱妃郑春华私通被康熙当场撞破,一时间朝堂为之震荡。然而更大的变故还在后头,康熙与胤礽之间的裂痕还未来得及修复,禁卫军就在凌普的率领下包围了行宫。
       原来,在背后操纵这场兵变的,正是四阿哥胤禵。此前他就一直在暗中觊觎太子之位,为了达成夺嫡的目的不惜使诈。他伪造太子亲笔信件,诱使凌普带兵入宫。一时间朝野为之变色,康熙也在震怒之下决定废黜胤礽。


       胤禵之所以会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出手与太子作对,其实也是自有原因。他本就心高气傲,自视甚高,认为太子之位理应属于自己。在爷儿几人之中,他的射术、骑术皆是最好,又颇得康熙赏识。如果不是胤礽这个长兄加持,凭他的本事,早就要蝉联储君之位。
       而这一次,正是他翻身的机会。太子丑闻缠身,又被父皇亲眼撞见私通妃嫔,已是万忍俱尽。胤禵心知要想得到康熙信任,除了太子已无路可走。于是他选择出手,一时间撼动了整个皇室格局。
       第一场密谋就此打响。胤禵的第一个选择,是动手布局。爆发在兄弟之间的这场争端,也注定将是一场党同伐异的残酷厮杀。在太子被废的混乱中,诸皇子的野心也瞬间膨胀到极致。


       此时胤禩自作主张,迫不及待地开始在朝中拉拢人心,想要谋取储君之位。李光地等大臣纷纷联名推荐胤禩为新太子。然而这一连番行为,也在康熙心中埋下了猜忌。
       康熙素来最忌讳儿子们有夺嫡之心,这次胤禩的举动无异于饮鸩止渴。他明知父皇的脾性,仍执意铤而走险。还在犹豫之中的康熙瞬间做出了决定,将胤禩削职打入冷宫。朝堂为之哗然,各方势力也暗潮汹涌起来。


       第二场密谋就此展开。面对此景,胤禵的第二选择,是沉默以对。他深知此时自己已经达到目的,阻碍最大的太子已经被铲除,而康熙对其他皇子的猜疑也让他们自身难保。
       斗争初期他已解除最大威胁,此时不宜操之过急。太子之位空悬,诸皇子中最难掌控的还属老二、老三,而非手握重兵的自己。再动手反而容易招来猜忌。于是胤禵似乎在此时退出了角逐的队伍,沉默以待。


       西北大捷铸就分裂
       几年后,满朝文武为争夺大将军之位据理力争。军功赫赫的胤禵最终得到父皇点头,前去镇守西北。而身在大位的康熙,也考虑到必须派遣一人控制西北兵权,避免诸皇子坐大。
       终于,康熙钦定了最具军事才能的胤禵为大将军,令其前往西北勘察边防。此举一出,朝堂也议论纷纷,有观点认为这是康熙明确的册立信号。
       然而在得知此事后,胤禵内心却丝毫不慌,甚至还暗中打点通知亲哥哥胤禛,表示会协助胤禛的心腹年羹尧任四川总督,两人达成协议。之所以敢如此大胆与兄长勾结,也是因为胤禵深知父皇的用意,不在于真正扶持自己,而是防范诸兄。他要做的,就是一一化解父皇与诸兄的疑虑,同时稳固西北的军事实力,为未来称帝积累资本。


       同时,即便表面上依然对胤禩歃血为盟,实则胤禵心中早已经盯上了最后的皇位。他并不信任胤禩,只是有意利用对方扩大自己的势力。果然,在他抵达边陲不久,胤禩便安插心腹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此举充分说明,胤禵对诸兄的猜忌是双向的。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第三场密谋悄然展开。面对兄弟间日渐明显的猜忌,胤禵的第三选择仍是低调行事。两年后,胤禵在西北逐步站稳脚跟,开始谋划进一步的行动。1727年,正值康熙登基六十周年,胤禵决定给康熙一个大礼物。


       他放弃了此前的稳重策略,带兵深入准噶尔境内大获全胜,一一拔除敌军要塞。凯旋之时,他更是恭贺圣寿,将西夏节度使印玺呈上。一举翻转了西北局势的胤禵,声名鹊起,连康熙也多有褒赏。
       然而就在此时,一场离间计谋也悄然展开。嫉妒胤禵战功的胤禩决意报复。后者便趁机伪造胤禩亲笔信,诱使其心腹鄂伦岱倒戈投降。鄂伦岱信以为真,前去献礼成功博得康熙赏识。而胤禩统帅的主力军,也在胤禵的算计下节节败退。
       此事让胤禩的威信大减,朝野皆惊。然而胤禵的目的并不在于将其打垮,而是稳步提升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如此算计与反算计下,兄弟之间的嫌隙也越来越深,胤禵的实力却也日渐扩大。


       拒绝参与八王政变
       1735年,雍正帝继位,对胤禵软禁在府邸。党争渐浓,眼看局势将起变故。终于在四年后,胤禩决心武力夺权,密谋发动政变。在行动前夕,他先去拜访了同母异父的胤禵。或许是想重温当年“歃血为盟”的情谊,拉拢后者参与。
       胤禩还不断强调,他与胤禵现在才是真正命运与共的盟友,联手夺位不在话下。然而没想到胤禵不仅丝毫不为所动,还明确劝阻对方放弃此举——斗不过如今的皇帝,结局只怕是失败。


       胤禵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其实对胤禩的举动早已了然于心。多年的党争令他洞察人心的本领大增,对雍正的手腕也已有深刻理解。眼下之世,自己与胤禩联手的胜算微乎其微。退一万步讲,即便政变成功,以胤禩的为人也未必会真正分享大权。不如趁现在退出这个烂摊子,等风头过后好收拾残局。
       第四场密谋不攻自破。胤禵的最后一个选择,是继续袖手旁观。就在数日后,行动正式开始,胤禩与关外八王勾结,意图夺权。然而还是如胤禵所料,面对雍正帝的铁血手段,胤禩很快就败下阵来。而胤禵也在政变被平定后,重新受到皇帝重用。起初的沉默与隐忍,让他在风波来袭时能全身而退。


       结语
       追根溯源,胤禵之所以三次选择沉默,放任兄弟阋墙,其实都基于他极深的城府。正如他所言,自己现在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面对复杂局势,选择让兄弟自相残杀,对他来说反而最稳妥。正因为看清形势,才让他在风起云涌之时,能三思而后行。洞悉人心,审时度势,正是他层出不穷的本钱,也奠定其在这场党争中的独特地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