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之时,马克沁成了重机枪的代名词,仿制和衍生型号多种多样。但其实除了马克沁家族之外,还有一些不错的水冷式重机枪,比如我们将要讲到的施瓦茨洛泽重机枪。

施瓦茨洛泽机枪是德国枪械设计师安德里斯·威廉·施瓦茨洛泽的作品,此人毕业于国家军械学院,典型的科班出身。同马克沁机枪家族相比,该型机枪的结构更加简单,采用延迟后座机制,有着非常高的可靠性。

该型机枪在加装三脚架之后的重量为41.4千克,全长94.5厘米,其中枪管长度为53厘米。因使用国家比较多,它的口径也有好几种,包括8毫米、7.92毫米、6.5毫米、7.62毫米和7.7毫米。

此型机枪因为结构简单,所以便于生产,而且价格要比马克沁还要便宜一些。尽管结构非常简单,它的很多细节都处理得恰当到位,对于机枪组的使用和维护很友善,足见得设计师对他的作品是经过精雕细琢的。

施瓦茨洛泽机枪最开始的设计速度为400发/分左右,后来采用了材料更好的弹簧,因此射速提高到580发/分。而它的MG-16A改进型号,最大射速则提高到了880发/分。

根据编制规定,一挺施瓦茨洛泽机枪会配备三人制机枪组,分别为机枪组组长、扛机枪的射手、负责携带和提供弹药的供弹手。在实战之中,为了多携带弹药,往往还会增加一人帮着扛三脚架,于是该型机枪的机枪组会配备4人。

图为施瓦茨洛泽机枪的侧面特写。该型机枪的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作为步兵的支援火力使用;被当作要塞防卫武器;此外在一些飞机之上,也安装了这种机枪。

别看施瓦茨洛泽机枪在今天的名气比较小,在当时使用它的国家可是非常之多,而且不少都是老牌强国。这种机枪被奥匈帝国当作步兵部队的制式武器,此外德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等20个国家也装备过。

中国在20世纪初也购买了一批施瓦茨洛泽机枪,但采购数量相对较少。与马克沁相比,它在中国战场上就是稀罕货之中的稀罕货。这种机枪的最大特征之一便是枪口呈夸张的喇叭状,三脚架又短又粗,只要用心还是能认出来的。

施瓦茨洛泽机枪的很多细节都非常贴心,例如机匣上方的盖子有卡笋,抛壳口有防尘盖,扳机按钮有保险设计,甚至水箱和上油口的盖子,都加装了漏网。这些小细节,不是经常同枪打交道的人,往往会被遗漏。

该型机枪除了奥匈帝国的原版型号之外,还有不少改进和仿制型号,例如捷克、荷兰、英国和匈牙利等等国家,都推出过此型机枪的国产化型号。有趣的是,纳粹德国也缴获一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在使用。

施瓦茨洛泽机枪于1904年问世,进入部队是1908年,参加过一战、二战和阿以战争等多次冲突。此型机枪的使用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的跨度,但在马克沁面前,它的名气要小得多。而且随着气冷式机枪的问世,这些家伙就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