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邹星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规划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李新林。受访者供图

以秦岭造山带为主的中央造山系,横亘中国内陆腹地,是中国南、北板块的主要拼接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具有复杂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

近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规划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李新林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他表示,秦岭是独具特色的、典型的复合大陆造山带,是研究和认识我国地质演变历史的重要窗口。保护好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地质科学家们更好地进行地质学研究,探索地球的历史和未来的变化趋势。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密切相关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文明史也就相当于是一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史。”李新林介绍,秦岭成矿带是我国重要成矿带之一,成矿类型多样,矿产资源丰富,区内已发现各类型矿产地近千处,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贡献了源源不断的工业粮食。

李新林在调研中发现,“十四五”以来,随着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实施,新发现金、钨、晶质石墨、萤石等大中型矿产地30余处,显示秦岭仍具有相当可观的找矿潜力,秦岭在成矿规律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秦岭地标。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供图

“生态文明和资源安全都是国家战略,二者都必不可少。”在李新林看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必须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分类别、分层次地逐步解决。

“首先要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总要求,协调好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矿业权退出与新设、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与新生问题防范、全域管控与重点区域治理等关系。”李新林表示,还要强化生态保护基础科学研究,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技术方法研究,不断创新关键治理技术方法,提升综合治理技术水平。

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秦岭生态保护,李新林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提出了宝贵建议。他认为,应加强秦岭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查明影响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地质因素,为更好保护秦岭生态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此同时,统筹谋划秦岭生态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综合考虑矿产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优化矿业结构和布局,持续探索深部找矿有效技术方法,严格实施绿色勘查,创新矿石选冶技术方法,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李新林还提出,建立地质遗迹“分类管理、重点保护、科学利用”的格局,保护秦岭地区地质遗迹。“秦岭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地质遗迹要科学划定管控区、功能区,在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掘地质遗迹科研价值、科普价值和生态价值;秦岭其他地质遗迹要依据资源本身禀赋、结合地区分布特征,制定中长期规划,并论证选择适宜的保护利用的方式,如建设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地质文化村、研学科普基地等,实现保护利用双赢目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