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作为一门深奥的学问,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领悟其中的道理。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门学术,国学涵盖的内容之庞大,更是让深谙其道的人沉迷之中。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国学研究,尤其是他临终之前的事迹,更被人们称之为传奇。他死后十日,医院才公布死讯,遗体则被茶毗。

国学大师

出生于1918年的南怀瑾是浙江乐清人,他的父亲南仰周是当地的乡绅。南仰周的原配夫人离世之后,他娶了原配的妹妹赵氏。在那个封建时期,因为常年不育,赵氏始终不受待见。

直到南怀瑾的出生,才让这个家庭有了延续的希望。幼年时期,南怀瑾就开始接触传统教育。每天清晨需要晨读,晚上还要温习第二天所学的内容,同时还要练习书法。

虽然学习如此刻苦,但家中却没有要求他未来如何。父亲南仰周多次强调,只要他能够平安度过一生就好。在他13岁那年,因为考试成绩倒数第一肄业,南仰周就准备把他送出去当学徒。

南怀瑾对此非常抗拒,南仰周也只能让他在家中自修。此后,南怀瑾时常独自一人捧着书,有时还会去周边的地区找名师上课。南怀瑾17岁时,和表姐王翠凤结婚,同年他前往浙江学武。

学武期间,南怀瑾接触到了道家、佛家的典藏,也让他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地认识。毕业那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他只能独自一人前往四川生活,寻求抗日之道。

1939年,南怀瑾在四川创办了自卫团,人数达到了万余人之多。但最终却因为地方军阀和军统的夹击,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宣布解散。此后他被中央军校招聘,但在两年后选择辞职。

1949年春,南怀瑾踏上了前往台湾的轮船。在台湾期间,南怀瑾的生活非常窘迫,虽然有着满腹才华,但始终得不到赏识。他每日撰写而成的书籍,也没有卖出过一本。

对于自己著书无人问津一事,南怀瑾却没有过多地在意,甚至认为著书不过是为了生计。在南怀瑾看来,人生就是要儒释道合一,用大度看世界,才能从容地生活。

2004年,已经84岁的南怀瑾归国,随后他在苏州生活,并创办的太湖大学堂,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帮助。

在此期间,他还建立了光华奖学金,资助包括北大在内的多所大学。

除了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南怀瑾在经济上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包括黄河断流、南水北调在内的水利资源工程,他都有所参与。他还让自己的弟子在中国投资,以支持国家经济建设。

在旁人看来,南怀瑾的一生是辉煌而有成就的一生,更是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一生。尤其是在文化层面上,南怀瑾作为国学大师更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但在南怀瑾自己看来,他的一生只用八个字就可以囊括“一无所长、一无是处”。对于南怀瑾的文化造诣,社会各界也有着不同评价,但他在文化上的贡献,却无法被忽视。

四字遗言

晚年时,南怀瑾移居到了苏州生活,并在这里度过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2012年8月,南怀瑾身体不适入院,此时他的弟子建议去上海就医,但遭到南怀瑾的拒绝。

在医院治疗期间,南怀瑾的病情不断恶化,医生也告知家人已经无力回天,要让家人做好心理准备。

不过几日的时间,南怀瑾就告别了人世,在此之前他的弟子也都纷纷前来探视。

在南怀瑾人生最后的日子里,他已经无法张口说话,躺在床上也只能通过眼神和写字与人交流。

尤其是在临终之前,南怀瑾甚至连笔都拿不稳,还需要儿子扶着他的手腕。

当医生告知南怀瑾的弟子马宏达,他们已经尽力时,马宏达已经说不上话来。但他依然忍着悲痛之情,向南怀瑾告知了这件事。同时他还说道,接下到就要靠老师您了。

听到这句话后,南怀瑾拿起笔写下了“明白”二字。看到南怀瑾的字,在场的弟子们无不声泪俱下。随后,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病房向南怀瑾告别,陪伴着老师度过最后一段时光。

当南怀瑾的弟子都到之后,南怀瑾再次写下了两个字“平凡”。之后,南怀瑾就闭上了双眼,再没给人们留下任何遗言。而他留给人们的遗言,也只有“明白”和“平凡”四字。

从这四个字的遗言中也能看出,南怀瑾对于死亡并没有恐惧之情,这也是他一生修行的结果。他的儿子南一鹏对于父亲的遗言说到,自己理解父亲的想法,“平凡”就是父亲的一生。

虽然很多人对于南怀瑾看法不同,甚至社会上还有妖魔化南怀瑾的言论出现,但南怀瑾从未对这些事给出过回应。在南怀瑾看来,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人生倒影,更是自己的心性。

南一鹏回忆说,南怀瑾在人生最后的几年时间里,依然和往常一样处理各种事务,与人们交谈也从未有过任何异样。对于死亡的到来,仿佛早有预感,南怀瑾也从未谈及。

2012年9月19日,南怀瑾与学生见完最后一面,留下“四字”之后再也没有睁开过眼。此时在外人看来,南怀瑾已经离开了人世,但医学宣布死亡,却整整推迟了10天。

对此很多人感到不解,为何南怀瑾死后10天才被医学上宣布死亡,难道说南怀瑾参悟了生死吗?实际上,当日过后南怀瑾就进入了入定状态,气息也从平和逐渐放缓。

当日晚上,守在床前的弟子听到南怀瑾发出一声“咔哒”的声音,随后呼吸也停止。

弟子连忙找到医生前来检查,却得到了惊人的结论,南怀瑾居然还没有“死亡”。

入定十日

医生检查后发现,南怀瑾确实已经没有呼吸,脉搏也不再起伏。但从南怀瑾的心电图结果来看,南怀瑾的心跳却还在继续。虽然心跳呈现出一条直线,但却有微小的起伏。

一系列的检查结束之后,医生初步判断南怀瑾已经过世。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南怀瑾的瞳孔并没有放大,脸颊也是红润。为此南怀瑾的家人和学生,都认为老师尚未死亡,只是“入定”了。

所谓的“入定”是佛家的修行方式,通过静坐来修行,使人体进入到一种完全安静不动的状态。历史上,摩诃迦叶就在鸡足山入定,水火不害,命也不终。

南怀瑾一生对儒道法三家都有很深的研究,对于佛学的“入定”之法也有所了解。生活中,南怀瑾也时常闭关修炼,“入定”也是他修炼中的一种方式。

因此,南怀瑾的家人和弟子才会认定老师目前尚未死亡,只是处于“入定”状态。随后,南怀瑾被抬到自己的卧室床上,每天他的弟子轮流照看老师,以免出现异样。

在此期间,虽然有多名医生提出南怀瑾已经死亡,但南怀瑾却依然面色红润,身体也没有出现尸臭和尸斑的情况。因此无法从医学上判断南怀瑾死亡,使得死讯也始终没有对外公布。

直到9月28日晚上,南怀瑾的学生中有学习西医的,经过商议决定对南怀瑾再次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检查。随后,几人用相关设备对南怀瑾进行检查,也得出了最后的结论。

经过检查,虽然南怀瑾的身体没有出现死亡现象,但他已经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心电图也呈现出直线,没有任何波动。9月29日,南怀瑾的死讯被公之于众。

确定完南怀瑾仙逝之后,如何处理他的遗体也成了一大难题。尤其是南怀瑾作为国家大师,儒道佛三家对死亡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经过商量之后,决定以佛家的方式进行处理。

佛门僧人坐化之后,都会对遗体进行茶毗,也就是用木材搭建出一座茶毗所对其进行火化。这是佛教中对高僧的最高礼仪,用在南怀瑾身上也是同样如此的。

南怀瑾的茶毗所使用了2000多斤的木材,其中大多来自南怀瑾住所的一棵银杏树。经过三天的燃烧和两天的冷却,南怀瑾的追悼会才宣布结束,他的遗骨也被弟子拾起。

经过检查,南怀瑾一共留下了上百颗舍利子,其中南怀瑾的头骨更是非常完整,还呈现出了金色的光泽。在佛教中,这种情况代表着功德圆满,也表明了南怀瑾的一生成就。

结语

南怀瑾的一生都在“平凡”中度过,他多次强调“平凡”是没有边际的问题,人无论走到多远,最终都是要回到平地。因此,能够做到“平凡”实则就是做到了“高贵”。

南怀瑾也正是如此,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自己的“平凡”,但也正是如此的“平凡”使得南怀瑾的一生并不平凡。如今看来,他离世前的10日,被称之为传奇毫不为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