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埋地下到重见天日,从地理空间到文化空间,从建章立制到走向国际,苏豫两省唱响新时代大运河之歌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圣志 刘兆权 沈汝发 袁月明 孙清清

  在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十周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江苏、河南沿大运河采访了解到,两地充分发掘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一大批珍贵的重要遗存重见天日,大运河文化实现活态传承。新时代的大运河之歌,正在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从深埋地下到重见天日 实证中华文明发展高度

  申遗成功10年来,江苏、河南在考古中发掘出大量大运河文化遗存,进一步丰富了大运河文化。各地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文物实体与历史资源,通过对文物本体的创新性保护和展示,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记者近期在河南省开封市州桥遗址采访看到,出土的北宋巨幅石雕壁画和展示的大运河开封段形态,令人十分震撼。大运河故道遗存的河道、堤岸特征明显,特别是堤岸石壁上雕镌的海马、鹤禽、祥云纹饰,构成一幅长长的精美画卷。该考古项目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三营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11月,已完成发掘面积约4400平方米,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遗迹10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达6万多件。“州桥遗址实证了中华文明发展高度,对研究北宋东京城和大运河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运河穿城而过。1000多年来,城市格局和中轴线始终未变。考古勘探表明,如今开封城下共埋有六座城池,相互叠压,形成了奇妙的“城摞城”现象。

  记者在城摞城遗存立体展示体系之一的顺天门遗址博物馆采访了解到,顺天门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都城中最早的方形瓮城遗址,通过地层剖面,清楚揭示了该地区历代发展演变的历史原貌,人们可以通过遗址真切感受到千年运河的温度。

  河南省洛阳市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近年,洛阳不断加大隋唐大运河遗产考古调查范围,增加考古调查深度,重点勘探和发掘有关码头、古代沉船等古代运河遗迹。

  据洛阳市文物局介绍,洛阳多年来对运河沿岸的含嘉仓160号仓窖、回洛仓遗址及周边区域漕运水系等进行较大规模考古勘探、发掘,已发掘清理出完整的仓窖6座、仓城内主要道路2条、仓城外漕运渠道1处、管理区灰坑等遗迹,并发现刻有“回洛城”的铭文方砖,同时在洛河河床内发现天津桥遗址。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的板闸遗址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唯一一座木板衬底的石闸遗存,修建于明永乐年间,见证了大运河淮安段几百年的变迁。

  建设板闸遗址公园被列入2023年淮安市民生实事项目。淮安市大运河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建设过程中,对水闸本体的石材和木质底板进行保护,恢复了历史上板闸所在古河道的河道形状,以点带面展示了场地内多样化的文化遗产,展现出板闸及所在段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和价值意义。

  从地理空间到文化空间 共享文化保护成果

  江苏、河南两地坚持古为今用、活态传承原则,充分运用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大运河融合现代生活,惠及民生。

  坚持活态传承,挖掘大运河文化时代价值。江苏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热闹非凡,运河文化展示吸引许多游人驻足参观,印制年画,体验“苏式生活”。苏州还建设“运河十景”,打造宝带桥、京杭大集、石湖五堤等标志景点,推出一批古城内河水上游精品线路,多元立体展示苏州运河文化。

  江苏省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居全国运河城市之首。在“后申遗时代”,扬州成立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编创扬剧《鉴真》《大河向北》等一批文艺精品,举办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扬州站)等文体活动,让古老的大运河融入现代生活。

  借助数字化技术,推进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粒米的漕运之旅”等3家数字化场馆,记者看到,博物馆采用沉浸式投影、半造景三维数字剧场、雷达感应投影互动、流水地幕等数字化手段,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开封市建成文物数字化保护重点实验室,开封博物馆网站推出3D藏品、虚拟展览等功能,对大运河文化提供线上宣传展示。《梦华录》、州桥遗址等实景沉浸式娱乐项目,以及清明上河园的《飞越清明上河图》球幕影院等都让观众可以更加便捷地体验大运河文化。

  惠民利民,共享大运河文化保护成果。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要让运河沿线群众有获得感,避免遗产保护的空心化。大运河“百里画廊”是江苏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引领性工程。记者看到,沿着洪泽湖大堤,沿线生态宜人,运河遗存保存完好,市民、游客可体验感受运河之美。

  扬州聚焦大运河沿线古镇,实施一批“微改造”项目,全力保持运河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延续性,一批具有鲜明印记的运河小镇脱颖而出。

  洛阳沿着隋唐大运河故道建成绵延48公里的洛浦公园,成为市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以新潭码头遗址保护为基础,洛阳规划建成洛邑古城文旅项目,免费对公众开放,成为网红打卡地。

游客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游玩(2024年4月18日摄)    李博摄/本刊

  从建章立制到走向国际 打开运河文化交流重要窗口

  近年,大运河法治建设日益成为苏豫等沿线省份的关注重点,有力助推了大运河更好走向国际。

  江苏、河南两省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等一系列关于大运河文化的制度设计,为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记者采访了解到,两省运河沿线地区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唱响新时代大运河之歌,促进大运河文化中外互鉴,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早在2009年,扬州就发起成立我国唯一运河领域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并连续举办十六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其会员已从最初的13个发展到206个,遍及五大洲。

  河南主动与海内外运河城市交流合作,举办相关论坛学术会议等,打开外界认识河南、走进中国的新窗口,为讲好大运河故事,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作出有益探索和实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