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的建筑、搁浅的船舶,远离人烟的古道,随时会被潮水淹没的灯塔……这些未经开发、游离于监管之外、被戏称为“野生景点”的场所,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友去探险、打卡。

事实上,不少人慕名前往,却大呼上当,正所谓“不来后悔,来了更后悔”——社交媒介断面式的呈现,大多严重失真,有的是“滤镜”下的“照骗”,有的则是“精心取景”下的选择性呈现。如果光是“货不对板”也就罢了,最多只是扫兴。很多时候,“网络滤镜”遮住的不仅是真实,还有种种安全隐患。

今年1月,上海崇明区曾发生过13位游人被困滩涂的事件,其中大部分为大学生。他们为了取景拍照,从上海市区驾车前往崇明区堡镇江边,其间深入滩涂,未注意潮水上涨被困深水区。当时江水持续上涨,情况十分紧急,公安、海事、消防等部门接到求助赶到现场时,却发现滩涂地形复杂、巡逻艇无法靠近营救,最终民警联合消防救援人员从岸上搭梯、牵绳才成功实施救援。

类似的事件,近年来已屡见不鲜。2022年8月,四川彭州市“野生网红景点”龙漕沟因为突发山洪,带走了7条生命。2023年8月,四川雅安市雨城区“鱼鳞坝”因为上游涨水,造成涉水人员被冲走,结果7人遇难……社交媒体上的“仙境”“秘境”为何频频成为夺命的险境、陷阱?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本就不是景点,没有基本的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管理制度,无论软、硬件都根本不适合向公众开放。

执着于寻找“野生景点”或“宝藏景点”,可以视为对同质化旅游路线的一种抵触、反弹,是对常规化“风景名胜”审美疲劳之后的一种另辟蹊径,从情感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旅游与探险之间,隔着专业的鸿沟。一切“野外探索”都要建立在对自身能力正确评估的基础之上。

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交媒介上的热情分享,背后大多有流量的裹挟:去个冷门地、拍出不一样的风景、引起大众的惊叹与艳羡,就是置换流量的资本,就会有人群起而效仿,最终导向竞相“争奇”的局面。这时候,其他的一切都会被忽略甚至有意遮蔽。

以上海吴淞口灯塔为例。这个灯塔位于在上海宝山区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外的江边上,灯塔本身是海事设备,唯一的通道是近2公里长的堤坝,还会在涨潮时被潮水淹没,可以说是险象环生。但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它却被“种草”成为“超级出片”的小众打卡“景点”。有博主甚至发布攻略详细讲解绕开公园安全管理的方式,包括翻墙的地点、铁皮围墙被扒开的角落,有的还特意在墙下堆放了废弃的共享单车,方便踩着翻越围墙。这令公园管理方头痛不已,不得不三天两头补围墙、修围挡,张贴警示标语。但这依然没有挡住一些人“探险”的步伐。

时至今日,虽然网红“野生景点”一再酿祸,但挖掘所谓宝藏景点、小众景点的热潮,依然在社交媒介上此起彼伏,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新的“野生景点”爆火,吸引一波又一波网友游客入局。这也充分说明,“野生景点”的治理,除了需要政府部门想办法,也需要互联网平台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

比如,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平台对于危险行为理应进行安全提示和内容审核,而且可以通过算法机制,对相关内容不予推荐;也可以发挥信息反馈举报机制,对虚假宣传、恶意引导的内容进行处理和标注,对违规的博主进行提醒和处罚等等。唯有通过多方携手,源头治理,才能真正杜绝流量收割生命。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潘高峰

编辑 | 顾莹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