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三国(11)
主笔:闲乐生朱晖
董卓之乱后,曹操在陈留举起了反董义旗,于是开始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他还在襄邑搞了个兵工厂,日夜赶制兵器,并且亲自下厂,跟工匠们一起研制了一批“卑手刀”(一种军用短刀)装备军队。原青州刺史孙宾硕辞官前往荆州避乱,路过陈留,听说老友曹操竟然举兵这么牛逼,赶紧前去参观,却发现曹操正光着膀子在铁匠铺里砰砰框框打铁,不由大吃了一惊,心想曹操也不过如此,于是语带讥讽:“当慕其大者,乃与工师共作刀邪?”曹操大笑:“能小复能大,何苦!”
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并非“纯武器”论者。不过作为一个注意细节的人,曹操平日里非常重视研发武器对克敌制胜的作用。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硬件,软件才能上得去嘛!所以曹操平生,最爱宝马神兵。而东汉时期,正是我国冶铸技术的第一个高峰,首先工匠们使用“炒钢法”和“反复锻打”工艺将“百炼钢”技术发展到了巅峰(最迟东汉早期出现,比欧洲早一千八百多年),其基本方法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形成了所谓“炒钢”,再经过几十乃至上百次的反复折叠锻打,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花纹钢兵器”,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曹植《宝刀赋》)。曹操用这种方法,打造了大量好刀。其中五把最好的百炼钢刀(注1),做工精细,“锋似崩霜”,费时三年始造成,各有龙、虎、熊、鸟、雀之奇纹,被称为百辟刀。(“百炼利器,以辟不祥”)曹操自己留两把,其他三把分送给了自己最宠爱的三个儿子:曹丕、曹植、曹林。
事实上,曹操是一个狂热的兵器爱好者(注2)。史书记载他拥有数量惊人的兵器收藏,1918年,在山东济宁西关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把刀式古剑,剑背贴护手处有篆文“曹操对锋利刃”。剑身长三尺二寸四分,宽约一寸二分,重一斤七两,贴护手处铸有三朵小花。剑镦与护手皆嵌银精铸,其柄与护手均似刀形,其样式在中国古剑中最为奇特,五千年就这一把,或为武器研制专家曹操的某项实验品。另外,在2009年发现的安阳西高穴曹操墓中,也出土了一些圭形字牌",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魏武帝常用格虎短矛”等铭文,看来曹操还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呢。南朝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曰:“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十年,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王常服之。”文中所谓“孟德王常服之”与这些出土石牌铭文“魏武王常所用“之意相似。
或许他的武器收藏量太大,曹操也很喜欢将这些装备赠送给自己的晚辈和臣下。比如曹植于曹操逝世后所奏之《先帝赐臣铠表》中,就列有曹操生前曾赐予他黑光铠、明光铠各一领,两当铠(用革带以铰具将胸甲、背甲扣连,以适应马上战斗动作)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都是一些制作精良的名贵铠甲。尤其明光铠,在铠甲的胸、背部分各由左右两片近椭圆形的钢铁护具组成,其经过最新的水磨工艺,既能防锈,而且还能产生明亮的反光,在阳光下夺目耀日,足以亮瞎敌人的狗眼,故称明光铠;在《大唐六典》的甲制中,仍将明光铠列为首位。另有环锁铠(又称锁子甲),是一种由铁丝曲环,环环相扣而成的柔性金属铠甲,乃西域传来之中亚珍奇铠甲,十分名贵。这种铠甲的优点是穿着舒适(因其纺织式的编织结构),同等重量下,能够防护更多的面积,而且透气性良好,打理保养简便,但缺点是制作过程繁复,且应对钝器效果较差(注3)。
以上这些神兵利器,都是百炼成钢,或费时费工,一般都要军侯以上才可以佩戴。真正要武装士兵,则需要另一项东汉晚期才出现的伟大炼钢术——“灌钢法”(领先欧洲近1500年)。所谓灌钢法,又称团钢法,简单讲就是把生铁液淋灌在熟铁板上(生铁比熟铁熔点低),经过几度熔炼,使生铁灌入熟铁,渗碳成钢,再经锻打,挤出杂质,就能成为质地较好的刚才。用灌钢法生产出来的兵器,虽然比百炼钢的品质稍差一点,但性能相当接近,而成本低了数倍以上。
至此,中国军队才开始大量装备铁制铠甲、马具与兵器,重装骑兵也由此出现。
曹操是中平六年九月逃离洛阳的,经过不到三个月的紧张准备,才十二月中旬,就带领义军在陈留郡己吾县(今河南宁陵西南)正式起兵了。当今天下群雄中,论实力、论名望,曹操都不算出众,但他敢为天下先,散尽家财,招募五千私兵公开反对董卓,就是要让全天下的人知道,强权暴政在我曹操眼里只是纸老虎,我不怕,你们也不必怕,只要大家联合一心,诛除董贼指日可待!
天下已大乱,转过年来正月初十,董卓却拉扯皇帝改了元,为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还搞了个大赦天下。但是很讽刺的,这时在东郡太守桥瑁的倡议下,反董联盟已经正式成立了,中原大战一触即发。
反董联盟之中,渤海太守袁绍及其亲信河内太守王匡屯军在司州河内郡(今河南省武陟县),组成华北方面军。冀州牧韩馥则留守邺城,为他们供应军粮。袁绍因被推为盟主,所以又自己封了自己一个车骑将军,以示自己乃大将军何进的接班人,现在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反抗奸贼董卓,名正言顺。
后将军袁术屯兵在南阳郡北面门户鲁阳县(今河南省鲁山县),联合猛将兄孙坚组成华南方面军。
南阳作为光武帝龙兴之地,乃东汉第一富郡,也是第一大郡,其人口甚至比天下十三州中的后四名还高,其战争潜力相当大。孙坚虽然是长沙太守,却是武人出身,还曾跟董卓一起战斗在西北,因而跟士人集团有些疏远,尤为盟主袁绍所厌弃,故而杀死袁绍的党羽荆州刺史王叡与南阳太守张咨,兼并了他们的部下,然后投靠了袁术的加盟店。王叡出自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张咨也是颍川名士,可孙坚说杀就杀,袁术还加以包庇,这就导致孙坚袁术二人与袁绍、刘表的党人士族集团彻底翻脸(注4)。
豫州刺史孔伷与颍川太守李旻则屯兵在颍川郡(今河南禹州),组成华中方面军。
更多的反董势力则会聚到了陈留郡酸枣县(今河南延津西南,位于河南尹与陈留郡交界处,西距洛阳不到两百公里),组成华东方面军。群雄包括:
一,兖州刺史刘岱,汉室宗亲,根正苗红;跟袁绍还是姻亲,袁绍北渡黄河之前,特意将妻子送到刘岱这里为质,作为联合的基础。
二,陈留郡太守张邈,本地长官,威望甚著。
三,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太守张超,张邈的弟弟。特意从南方敢来相助哥哥。
四,东郡太守桥瑁,桥玄族子(太尉桥玄已于七年前去世),甚有威惠,为此次会盟的发起人,同时也是袁绍的亲信。
五,山阳郡(今山东省巨野县南,与陈留、东郡同属兖州)太守袁遗,为袁绍的堂兄,在袁氏家族中以博学而闻名,曹操称其“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另一位诸侯张超则称他“冠世之懿,干时之量,忠允亮直,登高能赋,睹物知名”,总之应是一位著名的大学者。
六,骑都尉鲍信,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此时刚从老家泰山招来士兵两万,骑兵七百,粮草辎重五千余辆。实力雄厚。袁绍于是给他签发了一个破虏将军的职位,让他挂靠在张邈麾下。
七,曹操。由于曹操原先的西园军职已撤销,董卓任命的骁骑校尉他又没接受,所以此时并无官职,甚至还是朝廷的通缉犯。最后还是袁绍赏脸,私自任命他为“行奋武将军”,也就是代理奋武将军。之所以称“代理”,因为各军军马都有数万人,曹操手里却只有可怜的五千,太寒酸了,都够不上将军的级别。总之,此时曹操没有自己的地盘,也没有正式的官职,就这可怜的五千军队还归在陈留军中,实际等于是张邈的部将,而张邈又是袁绍的小弟,所以曹操可以算是袁绍的小弟的小弟,真是越混越回去了。
总之,酸枣七股人马中,曹操地位是最低的,实力也是最弱的,甚至不能以同等地位与盟,并且由于没有官职,会盟时的盟誓中也没有曹操和鲍信的名字。曹操最后居然能脱颖而出,也可算是一匹黑马。而当时那些占尽风头的大牛人们反而被历史淘汰了:王匡、张邈、张超与曹操争夺兖州败亡;韩馥遭袁绍逼死;孔伷、李旻后皆为董军所杀、其兵马为袁术接收;桥瑁被刘岱所杀,刘岱被黄巾攻杀;袁遗为袁术所败,败走至沛,为兵所杀。
这都是后话了,且不提。
总之,在当时,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在今天河南省这片区域内,一时集结了河内、酸枣、鲁阳、颍川四大反董基地共二十余万兵马,以及洛阳董卓控制下十余万西凉兵马,双方总共近四十万兵马。整个中原战云密布,局势极其紧张,也不知谁会打响这中原第一枪。
董卓大怒,不就是换个皇帝吗?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至于举兵造反吗?好,既然关东联军意在重立弘农王刘辩为帝,将汉献帝和自己赶下台。那么好,刘辩也不用活了,免得多留后患。于是,正月十二日,董卓指使郎中令李儒将弘农王刘辩鸩杀。
这下,关东联军就彻底傻眼了,刘辩一死,刘协就成了唯一的龙种,董卓釜底抽薪,直接把义军的义旗给拔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伙投鼠忌器,这事儿可怎么整!
董卓还有更绝的。他干脆挟持汉献帝刘协,想要迁都长安!关西本是凉州军的基地,董卓经营多年,回去当然更稳妥。虽然打仗是董卓集团的本专业,随便发挥一下都比袁绍张邈这些业余的要强,但洛阳以东的关东豪强与州郡牧守大多都反了,连税收都不上缴朝廷了,搞得董卓没办法,只得毁铜人铸小钱,乃至挖皇陵抢民财,但仍然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董卓只有釜底抽薪,将都城迁到长安去,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于是董卓忙着迁都去了,他要把洛阳附近能带走的全带走,一点儿云彩也不想给关东联军留下。他甚至在迁都之后,派人一把火将洛阳宫室烧成灰烬,顺便还刨开了北邙山上的陵寝,掠走宝物,连死人的东西都不放过。可怜刘秀子孙的尸骸,也由此统统进了邙山野狗与河洛乌鸦的肚子。
此外,董卓还派人联络了凉州军阀马腾、韩遂,准备和他们结成关西联盟,以“共图山东”。自刘秀建国以来,东汉帝国的发展就极不均衡,关东富得流油,关西日益落后,如今董大帅将洛阳及周边的人口与物资全都搬到关中去,那么西部大开发就指日可待啦!
然而董卓并不知道,他这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却彻底合上了东汉王朝的棺材盖。从黄巾之乱开始,天下各地已经遍布了各种流民集团,如今董卓又一次性裹挟了洛阳及周边共两百万人口迁往关中(注5),这导致了沿途更大的骚乱与更大的流亡,而骚乱流亡与战争导致的大量死尸(注6),又污染了土地与河道,导致了更大范围的瘟疫。总之董卓这一番骚操作,让整个帝国人口锐减,金融市场与社会结构彻底崩溃,特别是人口集中的黄河流域,几乎让他折腾成了一片废墟。如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鄢陵)旧有民户五六万家,经过战火浩劫之后,只剩下数百民户(《晋书·庾峻传》载苏林言);其他很多地方也多是“百姓死亡,暴骨如莽”(《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注引《典论· 自序》),“野战死亡,或门殚亡尽”(《三国志· 魏志· 明帝纪》注引《魏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无民者,不可胜数”(仲长统《昌言·理乱篇》)。
当然,董卓不放枪却忙着搬家,这倒是关东盟军放枪的好机会。可这时关东盟军也蔫吧了,大家互相推让,赛比谦虚,总之都不肯放这第一枪。
大家趁着天下大乱,好不容搞来一点家底当了草头王,如果谁缺心眼儿上前跟董卓硬碰硬,万一把家底败光,血本无归,那不仅自己亏大了,反让别人占尽了便宜。
那怎么办呢?反正自己不先开第一枪就对了!让别人先放,让他们斗个两败俱伤,咱们再痛打落水狗,坐收渔人之利。
注1:古代冶铁的方法有两种,即锻和炼。锻是以捶打的方式提高效能,炼则是用高热的方法纯净其质料。故有“锻炼”一词用于表达提高心志或体能的经验。古时也常以炼多少表示铁器质量的精美程度。西汉的铜钟有“卅炼”,东汉一把钢刀上也有卅炼的铭文,表示经过30次加热和锻造才完成。曹操这五把刀则说百炼,其精炼过程的费时自不言而喻。参阅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75页。
注2:曹操对刀剑收藏的狂热也影响到了他的继承人曹丕。据其《典论》记载,曹操曾选楚越良工制“三剑三刀三匕首”,方法皆“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其器身呈现“灵龟”“丹霞”“坚冰”“崩霜”“彩虹”“朝日”“龙纹”等精妙纹路,展现了三国时期高超的冶炼技术。
注3:参阅指文烽火工作室:《中国古代兵器大百科》,台海出版社,2023年,第256页。
注4:结果,汝南袁氏的政治遗产几乎全归了“母亲为婢使”的袁绍,身为嫡子的袁术反而被边缘化了,导致他后来只能去拉拢公孙瓒、陶谦等寒族武人乃至与南匈奴、黑山军、豫州黄巾这些非主流武装结盟,说来也颇为可悲。
注5:1954年-1955年,考古人员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工地,于汉河南县城遗址中部偏西南发现的813号初平二年(191年)砖棺墓,证实这座城池在初平元年(190年)东汉迁都后已被完全废弃,所以才有将坟墓埋入城中这种特殊现象——汉代实行城墓分离制度,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将墓葬置于城中。而当这座城市衰败之后,城内也就成了逝者的天堂,繁华的城市由阳世变成了寂寥的阴宅(霍宏伟《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
注6:在古代交通、卫生条件极其不发达的情况下,强制徙民对百姓的伤害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东汉思想家王符《潜夫论》就说:“民之于徙,甚于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诸亡失财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少能还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