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哭哭,就知道哭,快给我闭嘴!”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会看到这种父母呵斥自家“哭包”孩子的场景?
有些孩子好像天生泪腺就比一般孩子发达,一遇上事,就特别容易哭鼻子。
没买到喜欢的书或玩具,哭;和同学闹矛盾了,哭;
考试考砸了,哭;心爱的宠物生病了,哭……
看着这个动不动就爱哭天抹泪的小家伙,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头疼不已;
却不知道,其实这些“哭包”孩子长大后有3大明显的优势,是其他孩子都比不了的。
小区里7岁的妞妞经常因为各种琐事和妈妈哭闹。
妈妈要给她买耐脏的蓝色裙子,妞妞会哭着说自己就喜欢白色;
妈妈担心妞妞太瘦弱,经常在吃饭时给她夹很多肉;
妞妞也会一边哭一边质问:
我明明都吃不下了,你为啥还挑这么多?你自己为啥就能想不吃就不吃?不公平!
妞妞英语考了94分,妈妈问她前几次都考99、100,这次怎么丢了6分,她也会大哭着反驳:
你就知道盯着分数!知不知道这次考试有多难?班上最高也才96分!我是第3名!
因为女儿性子急、特别爱哭,妞妞妈特别焦虑,就向隔壁的林老师诉苦。
没想到林老师却告诉她,自己的女儿小时候和妞妞就一模一样,总爱一边哭闹一边“唱反调”。
现在她已经读大学,虽然不再动不动就哭,但还是和小时候一样倔强,凡事都有自己的主张;
但奇怪的是班上的同学都喜欢听她的意见,说她比别人想得远、有主见。
她不但被同学推选为班长,还是两个社团的管理员。
妞妞妈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孩子爱哭闹这个“毛病”,好像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糟糕。
其实仔细观察我们就能发现,对于已经上学的大龄孩子而言,哭闹常常是他对自己的需求没被满足一种反抗。
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孩子无一例外都特别“犟”、有主见,这其实是一个成年人很难得的特质。
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对200名儿童跟踪观察十几年后发现:
在童年就有强烈反抗意识的孩子,84%的人长大后意志坚定,更有主见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没有反抗意识的孩子中,有74%的人都成了唯唯诺诺的“应声虫”,不能独自担责。
所以你看,你家那个爱哭闹的“犟种”孩子,也许只是比其他孩子多了一份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
我们与其整天抱怨孩子是个“爱哭鬼”,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当父母再多一点耐心和细心,懂得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
也许孩子的改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如果说总喜欢哭闹的“犟种”孩子,成年后通常更具有独立意识,那另一种“哭包”小孩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前几天,我去表姐家聚餐,才惊讶地发现她刚工作的儿子小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暖男”:
沏一壶茶,他会把茶叶先用开水烫洗一遍,再加上小半壶开水让它自然变凉,客人来了再添上鲜开水,水温就刚好可以直接喝;
装一盘水果,他会认真地把水果切到大小刚好一口的小块,并贴心地在上面插上牙签。
表姐煮饭时,小睿更是和妈妈一起忙前忙后,干得不亦乐乎。
我忍不住对表姐感叹:“小睿简直就是来报恩的吖!你这也培养得太好了吧?”
表姐却笑着告诉我,她也觉得挺意外,因为小睿小时候特别难带,动不动就爱哭鼻子:
口渴了给他倒一杯开水,他喝一口就哇哇大哭,问了才知道原来是水有点烫嘴。
家里养的仓鼠团子生病了,他也会看着气喘吁吁的团子哭着问表姐:
“它一定很难受吧?我们快给它喂药啊!”
听着表姐回忆小睿动不动就哭的童年,再看看他现在暖心的模样,我才发现原来一个孩子成年后的样子,其实早在童年时就有了迹象。
小时候爱哭的小睿,其实只是感受力比一般孩子更强,所以他常常会比别人体会到更多的细节和情感。
哥伦比亚大学有一项研究证实,那些爱哭的孩子,在长大后往往会比一般的孩子更细致体贴;
因为他们更容易和别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共情力更强。
而所谓的共情力,其实就是指一个人觉察他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处境,并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
比如小睿看到小仓鼠生病,马上想到它会很难受,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高共情。
共情力强的孩子,通常会更加关心家人和朋友的感受,会更注意不让自己的言行伤害到他人;
他不但从来不会对别人进行挖苦讽刺,还常常会及时觉察对方需求并给予帮助。
这类孩子长大后往往更容易交到朋友,在工作中也更容易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所以,家有“哭包”孩子的父母,大可不必满腹焦虑地去呵斥孩子“闭嘴”;
因为你眼中的这些缺点,也许正是孩子变得更为优秀的伏笔。
自媒体作者林子在网上谈及和老公感情十多年都保持很好的秘诀,就是自己挺“会说话”:
老公做了一桌饭菜,她会笑着说:“好暖,一回家就能吃到热腾腾的爱心餐!”
老公和一帮朋友通宵打牌,她会冷静地给他发信息:
“你太让我生气了!不知道熬通宵多伤身体吗?!”
每一次和老公交流,她都能精准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天长日久,老公也渐渐能准确预知她的情绪反馈,两人的默契度也越来越高。
有网友问林子:“你怎么有那么多精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
林子说,其实这还得感谢小时候那个爱哭的自己。
童年时,当自己没买到想要的玩具,坐在商场的地上大哭时,妈妈会平静地告诉她:
“虽然你很生气,但家里已经有一模一样的玩具,所以不能再买了。”
林子这下明白了,原来这种快要爆炸的感觉,叫做“生气”。
当家里的小猫生病去世,林子哭得泪流满面时,妈妈会对她说:
“你不要太伤心,小猫是和它的爸爸妈妈团聚去了。”
林子于是又懂得了,原来这种心碎的感觉,叫做“伤心”。
当考试考砸了,林子哭得稀里哗啦时,妈妈会安慰她:
“已经考完了,着急也没用,这次多总结,下次肯定会考好的。”
林子又知道了这种百爪挠心的感觉,原来就是“着急”。
就这样,妈妈每一次哄林子这个“爱哭鬼”时,都会在无意中教会她一个关于情绪的词语;
渐渐地,林子也越来越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位育儿专家曾说,小时候爱哭的孩子,通常成年后表达能力会更强。
因为每一次孩子哭闹时,父母都会用各种方法和他交流沟通;
在一次次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不但能越来越精准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情绪和想法;
他往往也会越来越清晰地发现,只有和人好好交流,才能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而那些遇事从来不哭的孩子,大都没有太多机会正常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所以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反而更容易出现障碍。
网上有句话:
“孩子爱哭,只是一种特点,不是一个缺点。”
确实,孩子爱哭,其实背后通常有多种原因。
可能是他比别人敏感细腻,可能是他的需求没被满足,也可能是他生来就泪腺发达、情感充沛。
如果父母见一看到孩子抹眼泪,就一味地批评呵斥,不但于事无补,更有可能适得其反。
一位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家有爱哭的孩子,父母最合适的应对方法其实就3步:
1. 弄清原因。
首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哭,才能为下一步的干预奠定基础。
2. 疏导情绪。
让孩子知道,哭是一种特别正常的情绪宣泄,并告诉他你也曾有过这种感受。
3. 解决问题。
根据孩子的反馈,及时解决困扰他的问题;
有未满足的合理需求,尽量满足;只是一时的情绪失控,就及时给予情感上的抚慰。
当父母在孩子每一次哭天抹泪时,都能够稳稳地接住他的负面情绪,并给予及时的疏解和引导,孩子通常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日渐习得掌控情绪的能力。
而这,也是父母给孩子上的最生动,最直接,最有意义的心理教育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