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大唐,绝对可以称得上“繁华盛世”。

李渊开创唐朝,而后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将唐朝推向政治和经济的顶峰,中间更是在盛唐时期出现了全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所谓盛极必衰,从875年后,唐朝逐渐步入了晚唐时期,皇权旁落,宦官当政,天子受人胁迫,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便是唐昭宗。

据史料记载,某日唐昭宗正要像往常一样上早朝,但是还没等他出门,就被当时手握重权的大太监拦下,并且说:“太子已经登基继位了,您还是回去呆着吧。”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朝的第二十位皇帝,唐昭宗李晔

众所周知,唐朝一共经历了二十一位皇帝,这李晔,便是倒数第二的皇帝,唐昭宗。

唐昭宗是唐懿宗的第七个儿子,生于咸通八年二月二十二日,也就是867年。

到了咸通十三年,五岁的唐昭宗被封为寿王,赐名李杰。

这位唐昭宗呢,从小性情就很儒雅,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唐僖宗李儇的感情很是要好,在唐僖宗的庇佑下,唐昭宗度过了一个还算是快乐的童年。

但是到了880年,社会动荡,天下大乱,各方势力割据,来自民间的黄巢起义军直逼往长安而来,为了人身安全,唐僖宗带着当时只有十三岁的唐昭宗逃亡成都。

为了平定黄巢起义,唐僖宗可以说是倾尽全身之力,但是过度的消耗兵权,导致这个时期的唐朝岌岌可危,各路藩王势力对唐僖宗虎视眈眈。

到了光启年间,又先后爆发了盐池之争和襄王之乱,战乱四起,人心激荡,最后又因为节度使割据从而导致唐朝分裂,然而先前种种的平定事宜已经让唐僖宗元气大伤,到了888年,也就是文德元年,年纪轻轻、仅有27岁的唐僖宗,含恨离世。

唐僖宗在离世之前,目光看向了自己的弟弟唐昭宗,早在之前,唐僖宗就有意历练和培养他,因此唐昭宗颇受唐僖宗的爱惜和器重。

因为唐僖宗急病,所以选出继位人选非常重要,在当时,群臣们都比较看好吉王李保,吉王是唐懿宗的第六个儿子,生性贤良,为人宽和,最重要的是,比起唐昭宗来说,吉王的年龄要略大于他,而且吉王在朝臣中也颇有威望,让他继位当皇帝,显然是群臣所望。

在这个时候,却有一个人忽然跳了出来,高举反对的旗帜,这个人就是大太监杨复恭。

杨复恭虽然是一介太监,但是当时的宦官势力极其庞大,已经到了可以轻易影响朝中局面的地步,这杨复恭阴险聪明,狡诈多端,巧言令色地劝说各位大臣,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让唐昭宗也成为继位人选。

其实,比起吉王,唐昭宗除了年纪轻点,也是可圈可点,他和唐懿宗关系亲厚,后来又被封为幽州大都督,手中亦是握有权势。

一番争议到最后,大臣们同意了改拥唐昭宗为皇帝,果不其然,等待唐僖宗离世后,大臣宣读他的遗诏,他将寿王立为皇太弟,赐名李敏。

遵照唐僖宗的遗诏,当年二十二岁的寿王,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二十一位皇帝。

那么,杨复恭为什么一定要唐昭宗当皇帝?难道当时的唐朝,除了他没有其他合适人选吗?

这就要从杨复恭和唐昭宗的关系说起,爆发黄巢起义之后,唐僖宗带着唐昭宗逃亡,在他们身边,还跟了杨复恭,所以比起吉王李保,杨复恭明显更熟悉唐昭宗。

如果全部群臣决定要扶持李保上位,那么和李保不熟悉的杨复恭,将会难以掌控新任皇帝,所以熟悉的又有些儒雅的唐昭宗成了他的不二之选。

简而言之,杨复恭决定拥立唐昭宗,并不是因为两人关系好,也不是因为唐昭宗能力出众,而是在当时,他是最有可能成为杨复恭的“傀儡皇帝”。

而杨复恭推举唐昭宗的理由,无非就是他比吉王更受唐僖宗的重用,而且多年来一直跟在唐僖宗身边,处理政事上颇为得心应手。

虽然杨复恭这么说,但是大家都不是傻子,如何看不出杨复恭此举别有深意,但是当时的朝廷宦官当道,他们的抗议实在微不足道,所以到最后,杨复恭拍板决定,这皇帝的人选,就是唐昭宗了。

一个宦官,却拥有可以左右登基皇帝的能力,足以见得,在这个时期的唐朝,宦官专政已经很明显了,而这,也成为了唐晚期一大隐患。

上任之后,励精图治,决意铲除宦官

唐昭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大力推行儒家学术,而且他并不自视甚高,反而是十分的尊重朝中大臣。

虽然唐昭宗继位的很仓促,但是他一心想要修补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所以每一步都走得谨小慎微,而他为唐朝所做的努力,也被各位大臣看在了眼里,故而唐昭宗大受赞赏,到了同年十一月,唐昭宗改命为“李晔”,正式成为被后世广知的“唐昭宗李晔”。

但是自持拥立新帝功劳的杨复恭,仗着自己的功劳,在宫中横行霸道,目无中人。

唐昭宗虽然已经初见了杨复恭的野心,但是无奈自己的权力处处受到掣肘,所以一时之间也没有好办法对付杨复恭,只得和他维持表面和善的关系。

而杨复恭呢,并不知道见好就收的道理,也不知道这个他一手扶持上位的年轻帝王,其实不甘心受人控制。

众所周知,进宫当太监,都要牺牲掉自己拥有子孙的权利,然而杨复恭为了培养自己的党羽,在宫内广收养子,据说,杨复恭的养子多达数百人,不光如此,他还在唐昭宗身边安插了许多的眼线,让唐昭宗不得不让杨复恭的养子担任各种要职。

这个时候,杨复恭的势力越来越大,而唐昭宗却被挤压的空有帝王名头。

杨复恭贪得无厌,利用自己遍布全国各地的眼线和势力,大肆招兵买马,而且还总是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他的这些举动,可就从根源上惹怒了唐昭宗,因为唐昭宗登基时的最初想法,就是要好好治理这个国家,但是在杨复恭的干政下,国家是越来越混乱。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彻底让唐昭宗下定决心铲除杨复恭。

《资治通鉴》提及:“上舅王瑰求节度使,上访于复恭,复恭以为不可,瑰怒,诟之。”

原来,当时的太后有一个弟弟,也就是唐昭宗的舅舅,王瑰。

恰好朝廷中缺一个节度使的位置,这唐昭宗就想让王瑰去做,但是唐昭宗的任何决定,都要经过杨复恭的同意才行,而杨复恭听说以后,立刻对唐昭宗说:“陛下,万万不可啊!”

唐昭宗有心无力,只好拒绝了王瑰出任节度使的请求,这王瑰也是个烈性脾气的人,一听是杨复恭在背后搞鬼,气得胡子倒竖,每天都在朝堂上痛骂杨复恭。

杨复恭本来就是小肚鸡肠的人,听见王瑰这样骂他,哪里忍得下去?于是心生一计,他反其道而行之,极力劝说唐昭宗,让王瑰出任节度使的位置。

唐昭宗和王瑰哪里想到这其实是杨复恭的阴谋,当王瑰满心欢喜地去赴任时,杨复恭却在他所乘坐的船上动了手脚,导致王瑰和随行的百来人全部丧命。

知道真相后的唐昭宗气得不行,不仅对杨复恭恨之入骨,更是一直在想办法对他斩尽杀绝,终于,

894年,唐昭宗派人抓到了已经逃亡华州的杨复恭等党羽,唐昭宗命令人把他们押解回长安,到了长安后,唐昭宗对杨复恭处以死刑,至此,搅乱朝廷的一大宦官杨复恭倒台了。

倒了杨复恭,还有刘季述

虽然唐昭宗除掉了杨复恭,但是宦官势力盘根错节,没有了杨复恭,还有另一个手握大权的宦官——刘季述。

唐昭宗好不容易弄死了杨复恭后,刘季述心中隐隐约约有了一个念头:“看来皇帝下一个要动手的对象,将会是我了。”

时任左军中尉的刘季述找到右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等人,准备实行一个惊天阴谋,他们准备“擅行废立”,挟持他的儿子,逼迫他退位。

光华三年,(900年),这一日,唐昭宗到皇家禁苑打猎,彼时的唐昭宗尚且不知道自己要面临什么,他把猎来的猎物交给宫人后,晚上心情愉悦地饮了好些酒,最后无知无觉地睡过去了。

到了第二天大中午,唐昭宗仍然没有起来,这个时候的刘季述,仗着自己是内官的身份对当时的宰相崔胤说:“陛下不醒,我应该进宫去看看。”

宰相崔胤虽然痛恨宦官,但无奈自己的权利没有他们大,只好听从了刘季述的说辞。

而刘季述呢,哪里是去“查看”唐昭宗的情况,他率领一千人的禁军守在宫门,待刘季述去见完唐昭宗回来以后,刘季述故意沉痛地对崔胤说:“陛下如此荒淫无度,怎么能管理好一个国家呢?依我之见,不如改立太子为皇帝,这样才好保证我们的国运绵长啊!”

崔胤听他满嘴鬼话,奈何是想反驳却没有勇气,他害怕刘季述会为了灭口而杀他性命,根本不敢违抗刘季述。

刘季述此时早已挟持皇太子,将其扣留在皇宫紫廷院,随后带兵闯进皇帝的寝宫,训斥唐绍宗不务政事,荒淫无度,欲意另立皇帝。

就这样,刘季述召集文武百官,逼迫宰相崔胤起草“让位诏书”,百官虽然多有不忿,但是刘季述的军队就在一旁虎视眈眈,百官只得硬着头皮同意了这件非常荒唐的立太子为新君的事情。

刘季述根本不给唐昭宗反应时间,命令禁军把唐昭宗抓起来,并且将他囚禁在大明宫当中的少阳院内。

为了确保唐昭宗逃不出来,阴险狡诈的刘季述命令人用铁水封死了少阳院的大门,并且下命令,任何人都不能擅自去探视唐昭宗。

被囚禁的唐昭宗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眼见自己落入如此被动局面,唐昭宗不禁心如死灰。

而这时候的刘季述,伪造了唐昭宗的圣旨,把太子迎入了宫中,然后又对天下说:“陛下已经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裕,以后太子就是我们的新皇帝了。”

但是大家哪里能看不出来刘季述的意图,他根本是想废除对宦官不满的唐昭宗,然后重新扶持一个“傀儡皇帝”上位,以此延续自己的权力。

眼见这个朝廷逐渐变为宦官的天下,当时的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早就看不惯宦官当道的局面,再加上宰相崔胤的鼓动,他决心要把唐昭宗解救出来,让他复位。

这孙德昭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当即召集了一大批能人将领,共同谋划大事。

天复元年,正是寒冷的正月初一,掌握大权的刘季述准备上朝,却没料到孙德昭已经在一旁埋伏等候,这孙德昭一见刘季述,便想起此人祸乱朝政的荒唐行径,不禁怒从心起,一刀斩杀了刘季述的脑袋。

之后,孙德昭又杀掉了刘季述的左膀右臂王仲先,至此,他赶到囚禁唐昭宗的少阳院,对唐昭宗说:“微臣救驾来迟!还望陛下恢复正统!”

唐昭宗听见外面异动,不知道是不是刘季述做的局,这个时候,他的皇后站出来,对孙德昭说:“你且把刘季述的人头抛进来。”

孙德昭依言而做,唐昭宗的皇后亲眼看见刘季述的人头后,终于确定刘季述已经死去,这才扶着唐昭宗出来。

唐昭宗复位以后,对孙德昭嘉奖了一番,将他擢升至静海节度使,并且给他赐名皇族姓氏“李”,可见唐昭宗有多么厚待孙德昭。

至于被刘季述扶持上位的太子李裕,唐昭宗将他贬为德王,直到这一刻,刘季述“擅行废立”的政变终于落下帷幕。

但是到了如今这个局面,唐昭宗在朝廷里,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威信,再加上藩王势力日益壮大,唐昭宗渐渐力不从心,感到自己的大势早就一去不复返。

这个时候,“梁王”朱温的势力已经无比强悍,天复元年(901年),朱温彻底控制了唐昭宗,将整个唐王朝的政权揽入了自己怀中。

三年后,也就是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到洛阳,野心越来越大的朱温,对唐昭宗起了杀心,天佑元年的八月,朱温率兵劫杀了唐昭宗,至此,唐昭宗这可怜可叹的一生,在他38岁这一年,终于结束了。

唐昭宗死后,朱温立唐昭宗十三岁的儿子李柷为新帝,到了这个时候,整个李氏皇朝已经是强弩之末,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李柷就如同唐昭宗一样,不过是一个任人掌控的傀儡皇帝罢了。

到了907年,朱温再也不需要唐哀帝作为他野心的遮羞布,他通过禅让制的形式,逼迫唐哀帝交出皇位,自己登基为帝,并且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而唐朝,也从无上繁华,走向了灭亡。

回望唐昭宗这一生,就如同他连续换过三次的名字一样一波三折,先是李杰,再到李敏,最后是李晔。

虽然他有心想要将整个国家恢复到安定平和的局面,但是无奈中晚唐时期,各种沉疴已经积郁太久,尤其是宦官势力已经强大到一手遮天,皇权几乎被架空,晚唐时期的后几位皇帝,包括唐昭宗,几乎都要看宦官的眼色行事。

所以说,哪怕唐昭宗有心恢复盛世局面,但是仅凭唐昭宗一人的努力,实在无法扭转局面。

来源:

《资治通鉴》

新唐书《刘季述传》

唐昭宗的治国与唐的灭亡

刘敬余主编. 资治通鉴 释义+解词+拼音 无障碍阅读版[M]. 2017

秋名编. 资治通鉴故事[M]. 2014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