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战大片中,我们总能看到战斗机利用自身机动性和导弹斡旋的场景,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利用自身机动躲避敌方导弹的机会并不大!

一招锁敌

在此之前先给大家科普一下,战机是如何通过雷达锁定敌方,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战机和空对空导弹的“爱恨情仇”。

雷达波束对于战机的扫描定位其实就和灯塔光波照射原理相同,当灯塔的灯光第一波扫射过目标的时候,是几乎不大可能将其锁定的。

第一波扫描只能提供目标的部分信息,在第二波扫描的时候才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定位。

两次扫描下来,灯塔的灯光基本上就可以定位到目标点,并在“黑夜”当中对目标信息进行实时跟踪。

大家可以将灯塔想象为我方的雷达系统,目标想象为敌方战机,灯光就是扫描出去的雷达波。

在基本上确定地方部分信息之后,战斗机的火控系统开始发力,将空对空导弹精准地打出去。

从探测到目标到发射,时间不会太长,有的只需要几十秒的反应时间,有的则需要几分钟,主要取决于战机的火控雷达性能如何。

当然,此类雷达针对的目标不同,能够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

比如说,对方的战机气动布局设计更加圆润,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雷达波的反射,又或者说人家的飞机雷达反射截面小,就需要更多次的扫描才能实时跟踪定位。

【战机雷达特征差异很大】

另外,传统的雷达对于隐身战机的效果并不理想,一般来说隐身战机的气动布局很有讲究,会最大程度上减少雷达反射截面,以及可能造成反射的垂直夹角。

同时,在隐身战机的表面,还会有一层特殊的隐身涂料,它可以吸收和散射雷达波,如此一来反射到雷达系统的雷达波微乎其微,难以形成成像。

不可逃逸区域威胁很大

不过,我们可以做出假设,我方地面反隐身雷达发现了敌方战机,并将相关数据实时传送到空中战机,很快,我们打出了一枚空对空导弹,它高速接近敌方战机。

【锁定开火一气呵成】

对方的雷达也是很快反应过来,有一个快速物体正在接近,基本可以判断为自己被敌方空对空导弹锁定。

针对空对空导弹的锁定,其实有两个办法,其一就是依靠自身的机动性去躲避导弹,等空对空导弹的燃料消耗殆尽它就无法发挥作用了。

不过,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对于飞行员的操作要求也比较高。

因为现在的空对空导弹速度普遍要高于战机最大速度,就比如说我国的霹雳15导弹,在临近敌方的时候最大速度可以达到4马赫。

而现在的四代、五代战机在加力全开的情况下,最大速度也就在2到2.5马赫之间,足足差了1倍还多!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击落吗?

其实这不见得,速度上的差距可以用机动优势来弥补,当空对空导弹快要接近的时候,飞行员可以控制飞机垂直向上起飞,让导弹的第一轮打击落空。

随后,飞行员还可以做出横侧转动,方向偏转,俯仰转动、眼镜蛇机动等动作,和空对空导弹“遛弯”。

不过这要求战机有很高的机动性,一般来说,只有四代、五代战机才有这样的性能。

如此循环往复,等导弹的燃料消耗殆尽。

一般来说导弹的射程都不会太远,毕竟当中加注的燃料十分有限,所以在拼续航方面,战机往往会有优势。

不过,这仅仅是理论上来说,现在的空对空导弹普遍比较先进,很多导弹的机动性比战机还高。

一旦空对空导弹紧盯目标,即使是对方在高速机动的情况下,仍旧能够追上并将其击落。

除此之外,空对空导弹还存在不可逃逸区域,指的是战机在不利用特殊手段的情况下,即使发现敌方空对空导弹,也难以逃脱的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逃逸区域并不意味着完全是死局,只不过战机幸存下来的概率并不大。

一般来说,这主要取决于空对空导弹的性能,以及战机本身的性能,前者是关键因素。

而且导弹的不可逃逸区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战机和导弹的博弈,这个区域会随之变动。

如何规避风险

为什么会存在不可逃逸区域呢?因为空对空导弹从被发射到加速到最大速度,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此期间对于敌方目标来说威胁不大。

比如说,美国AIM120C导弹,从点火到加速到4马赫的速度,需要大约7.7秒的时间。

在7.7秒之后,这款导弹形成的灵活机动半径,对于目标来说就是不可逃逸区域。

当然,不可逃逸区域的说法仅仅是在没有特殊手段的前提下。

战机在规避敌方导弹的时候,除了利用自身机动之外,还可以利用干扰弹、诱饵弹等等,迷惑敌方导弹。

现在的空对空导弹主要以雷达和红外制导为主,面对雷达制导就丢箔条干扰弹,面对红制导就丢红外干扰弹。

不过,现在的一些空对空导弹的针对性很强,优先目标仍旧是战机,所以即使是携带干扰弹,也不能完全保证飞机的安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