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向来都是中国文人喜欢干的事情,将一些植物、动物通过自我臆想,从而人格化、品格化,使其具有了所谓的文化内涵。

一个人说竹子是君子的象征,大家会觉得他在瞎扯,但大多数人、好几代人都认为竹子就是君子的象征时,那么就形成了所谓的文化符号。狮子、仙鹤、梅花等事物的文化内涵都是这样形成的。

中国鹿文化的形成大抵也是如此,身形娇美的野鹿性格温顺,全身上下都是宝,可作美味佳肴,可作医药疗物,可作艺术装饰,其中鹿角的应用最为广泛。

中国的鹿角椅工艺的兴盛有满清统治者的一份功劳,鹿角椅作为满清皇室的专用座椅,民间不得僭越,其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准,另类的审美原则,值得细细品味一番!

鹿角四扩如尖刺外张,尚武民族的独特嗜好

在许多影视片段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山大王的座椅是用虎皮包的,一些古老的原始部落其首领的座椅,也是用各种猛兽的骨架制作而成。

基本上可以认为越是原始尚武的民族,越喜欢用猛兽的骨头制成各种工艺品,以此彰显自己的勇猛与强大,满清也是这一类民族的代表之一。

在尚未入关之前,满族在塞外过着渔猎生活,骑在马背上到处打猎,整个民族呈现出一股浓浓的尚武之风,充满了对原始野性的向往。

满清的老祖宗皇太极以弓马夺天下,隧开二百多年的国祚,如此尊贵的地位,自然要有与之匹配的座椅,鹿角椅便是彰显其身份的一个工具。

中国现存的清廷鹿角椅总共有7个,其中故宫博物馆独占五件,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占一件,最后就是沈阳博物馆皇太极那一件,是皇太极定都沈阳时所遗留的。

为什么鹿角椅在以前的朝代没有被重视,反而在清廷大受欢迎?

康熙时期鹿角椅

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在儒家思想看来,将动物的骨头直接制成椅子实在是太野蛮,就好像没有开化的野人一样。

所以我们也很少见到中国汉族皇帝坐在虎皮包的椅子上,那种野蛮气息几乎不存在。但满清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本来就野蛮,坐在这种鹿角椅上毫无违和感。

像极了电影中某些山大王,或者某些外国巫师坐得那种阴森森的巫师椅子,在满清看来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统治者力量强大的体现,实则就是一种土豪风!

其实用动物的骨头制成一些工艺品,其目都是在于彰显身份,与文化传承关系不大,就跟牛角梳,象牙笛一样,说得好听点是艺术的创新,说得难听点就是上层贵族的奢侈玩物。

前有皇太极的鹿角椅在先,清朝后世的许多皇帝也对鹿角椅偏爱有加,随着时间的沉淀,鹿角椅不仅成了清廷皇家专用椅,也成为满清传承祖宗家法思想的一个物质载体。

清廷鹿角椅的特殊内涵,居安思危传祖宗尚武遗风

中国古代的家具设计可谓璀璨多姿,宋朝讲究简洁实用,带着一股淡淡的优雅,明朝讲究大气端庄,带着一股天朝上国的大气,而清朝基本是继承了明清家具的所有特点。

但鹿角椅显然不具有上述的特点,看着并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算是清朝家具中的冷门。

冷门到只有皇帝才能用,其制作都有皇家御用的工匠,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鹿角椅工艺难以再现的原因。

清朝鹿角椅所用的鹿角为马鹿之角,此种鹿形大如马,完全成年后鹿角成八叉,因此在许多清史文献中也可认为八叉鹿就是马鹿,此种鹿角的来源大多是源自于清廷的木兰秋狝之猎。

何为木兰秋狝?就是指满清在如今内蒙古的一些区域,设置一片木兰围场,其中有各种野生动植物,相当于清廷的专用皇家猎场,狩猎时间一般在秋季,是清朝为了保持武备,训练士兵骑射之术的一个场地。

皇帝带着大量的骑兵驰骋于猎场,狩猎结束后,将所得猎物祭奠寺庙先祖,以彰显其武功强盛,没忘记祖先的骑射之术,其中所得的马鹿之鹿角则被用于制作鹿角椅。

所以可以直接默认清廷时期的鹿角椅取材基本来自木兰围场,不是说其他地方的马鹿不行,而是缺少了一种象征意义。

乾隆时期鹿角椅

据《活计档》记载乾隆曾下诏:

“命造办处用秋狝亲获之鹿的角制成鹿角椅,以效法先祖,警示后人,不忘满洲人骑射根本。”

不过自嘉庆后,清朝的木南秋狝之猎便基本废弃,一是因为木兰围场的荒废,看守猎场的官员大多敷衍了事,导致这个皇家猎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已经失去了狩猎的价值。

二是满清自身的贪图享乐,自从入关以后,八旗子弟的骑射之术除了在建国初期尚能为之一战外,后面是越来越荒废,草原游牧的血性早就没了,打猎作甚,用钱啥猎物买不到?

买来的马鹿不可祭奠先祖寺庙,其鹿角也不可制成鹿角椅,这是满清的老祖宗默认的一种做法,也是乾隆时期定下的规矩。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满清的鹿角椅其鹿文化在于家法传承,不忘先祖、不废骑射武功,同时也是为了彰显其统治者的地位与身份,清朝的所有皇帝中,乾隆是对鹿角椅最为追捧的!

乾隆可能认为自己也和他的康熙爷爷一样是个文青吧,一生写了不少的酱油诗,纸上写一点,椅子上也来题一首,鹿角椅就有乾隆的题诗,其中一首如下:

猎获八叉角,良工制椅能。由来无弃物,可以备时乘。

讵是仙都遗,从思家法承。夔夔戒倚侧,棣棣慎居兴。

休制形犹曲,丰尖柔足征。底须七宝饰,朴素审堪称。

从乾隆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关于鹿角椅的两点,一是清廷皇家鹿角椅是从沈阳开始兴起的,也就是乾隆在诗中所提到的“讵是仙都遗”。

二是鹿角椅象征了统治者的武力强大,也就是乾隆诗中所认为的“丰尖柔足征”。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鹿角椅最大的文化内涵在于传承家法,坐在满是尖刺的椅子上,时刻警醒后世子孙要“棣棣慎居兴”

乾隆御笔《鹿角记》

乾隆一朝,满清的鹿角椅制作数量是最为多的,各种款式、各种工艺均有尝试,鹿角椅的制作工艺达到顶峰。

据《活计档》记载,乾隆对于那些不符合自己审美的“鹿角椅”,往往回对工匠进行惩罚,他既是椅子制作过程中的“监工”,又是“美术指导”,乾隆对于鹿角椅的偏爱可见一斑。

鹿角椅的制作自皇太极始,乾隆时期达到兴盛的顶峰,就如清朝的国运由盛而衰一般,鹿角椅自乾隆后也几乎没有再制作,一个小小的鹿角椅足以映射出大清的兴衰。

鹿角椅工艺的失传,满清统治的衰败

鹿和禄同音,因此满清朝廷每逢重大节日也会赏赐给官员鹿肉,寓意为多福多禄,同时清廷也会在一些行宫苑囿中饲养野鹿,有麋鹿、梅花鹿、马鹿等品种。

主要是供王公贵族观赏或食用,用于制作鹿角椅的马鹿还是得从捕猎中获得,这样才能凸显满清的武力强大,如果用养的或买的马鹿之鹿角,则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鹿角椅的寓意和家法传承思想,满清皇帝一向比较在意,不过清朝自乾隆以后,几乎再也没有了鹿角椅的制作文献记录,后世皇帝所座的鹿角椅基本都是前面的皇帝玩剩下的。

为什么鹿角椅自乾隆之后便没有再制作?

一方面是因为木兰围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糟糕,鹿角来源直接没有了,二是因为自清朝中后期开始,各地战乱不断。

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致圆明园惨遭洗劫,许多鹿角椅流失海外。

这些流失的鹿角椅的数量无文献记载,流失海外的鹿角椅究竟有多少,不可估算!如今中国现存鹿角椅仅有七把,这些椅子见证满清曾经的巅峰!

随着清朝后期的腐败,满清祖宗传承下来的鹿角椅早已失去了其教育意义,鹿角椅文化内涵中的居安思危、尚武崇威的思想,早已被后世子孙丢在了垃圾堆里。

鹿角椅作为一种王者之椅,其制作工艺的兴衰直接反映了王朝的政权兴衰!

这种为皇权专属打造的椅子,体现得是满清浓浓的尚武之风,是一种异族政权与儒家汉文化结合的产物。

结语: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很难评价此种文化是优还是劣,满清作为一个统治中国时间最长的异族政权,自然有其过人之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同时,也应该意识到鹿角椅始终是上层贵族的专属奢侈物,是其彰显身份地位的一个工具,满清的鹿角椅带着浓浓的民族文化调性,与中国传统的鹿文化其实关系不大。

有些学者在解释鹿角椅的文化内涵时,强行将中国传统鹿文化中的一些思想生拉硬扯地套在鹿角椅上,实在大可不必。

鹿角椅实际上就是满清尚武精神的一种物质载体,除此之外别无他说!

当然,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鹿角椅也好,象牙笛也罢,其实都是上层统治者所把玩的,其工艺值得传承和肯定,但前提是在动物自然死亡的情况下所取用。

不能因为某些人一时无聊的贪欲,就使得这些动物遭受灭绝之危,最好是直接取消这类工艺品的生产,从源头上断了其生财道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参考文献:

《中国鹿文化的始源于演变》

《从鹿的文化寓意看清朝鹿角椅》

《清史稿》

《活计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