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7年,出身草根的一代英杰朱元璋,在基本平定南方诸僚后,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在这场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旗帜的北伐进行之前,朱元璋为鼓三军士气,遂于发军前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动员仪式。 《明史》有载,在这场动员仪式上,朱元璋直言不讳,言曰: 今诸将非不健斗,然能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无如大将军达。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无如副将军遇春。

简而言之,这位洪武大帝就是说,这场北伐里的主帅徐达是个指挥若定的帅才,副将常遇春是个以一敌百的将才。 从之后的史实来看,洪武大帝看人之准的确令人心悦诚服,此二人一正一副相得益彰不说,素有“常十万”之称的常遇春,更是在战斗中一举正面击溃了几十年前征服了大半欧亚的蒙古铁骑,攻陷了元大都。 然而,正所谓红颜薄命、天妒英才,就在常遇春这个与元太祖一般出身草根的当时神将正值其一生荣耀的巅峰时。公元1369年,他却在攻陷元上都开平之后,猝然死于归途,时年40。

那么,他凭啥能将曾经的蒙古铁骑打得屁滚尿流? 又为啥会在一个武将的黄金年龄,猝然而逝? 一,摧锋陷阵,勇敢先登,莫如常遇春 公元1271年,忽必烈接过那根从一代天骄孛儿只斤铁木真手中的接力棒,在这一年建立了大元。 毫无疑问,元朝是一个疆域甚至超越了汉唐的强大王朝,但是,由于草原上的民族擅长攻伐破坏,却从不擅于治理,所以在接下来不足百年的时光里,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就沦落到了举国民众皆称“天下苦元久矣”这般境地。

常遇春是蚌埠人,在他出生时,这片天下中的阶级矛盾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难以调和的阶段。在这样的时代里,因为仅靠种地活不下去,这个“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武有成”却是选择了聚啸山林。 一开始,常遇春给自己找的老大叫刘聚,是一个尤其喜欢打家劫舍、四处劫掠的24K纯土匪。 在刘聚手下,常遇春因为能打,很快就成了老大的心腹,可问题是,吃香喝辣、劫掠百姓的日子过了没多久,心怀大志的常遇春就告诫自己,不能再这么沉沦下去。

于是乎,他就四处打听消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值得他“托付终身”的英主。神奇的是,某天,常遇春困卧田间,却是梦见一个打扮得锃光瓦亮的“骚包神人”朝他咋呼: “醒来,你老大到了。” 就这样,等到常遇春被惊醒,他就投奔了那个叫朱元璋的人。 到了朱元璋手底下,你还别说,常遇春很快就发现这哥们儿的确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也就在在他加入红巾军后没几天,朱元璋就筹备往南攻打南京附近三座渡口之一的采石矶。

采石矶 也正是在这场战斗中,常遇春初露锋芒,在红巾军一众兵将被元军逼停的时候,此人发动自己的莽汉性子,一人操舟,直接撞入对岸元军阵中,单枪匹马便逼得元军阵脚大乱,而后徐达等人才在后面一拥而上,这才夺下了长江最重要的渡口采石矶。 不得不说,常遇春这一番“出道表演”十分优秀,朱元璋站在岸边见此人如此英勇,连问这是谁的部将?亦在事后论功行赏之时将其论为首功,提拔他当了“总管府先锋”。

而待到常遇春被提拔,此人自是越发坚定了自己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决心,其猛将本色亦在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什么元朝的集庆路主帅蛮子海牙啦,什么陈友谅麾下第一猛将张定边啦,全都被常遇春打得落花流水,一度搞得朱元璋又惊又喜。 一句: “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直接就把常遇春提到了一个当世名将的程度。

二,克敌两都,所向披靡,莫如常遇春 用了两年时间,朱元璋带着徐达、常遇春等一众悍将,接连打服了一个姓张的还有一个姓方的,放眼望去,整个南方被他一人攫取以是必然,于是作为一个正经汉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成了他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而说起殴打草原民族这事儿,前汉有一身转战三千里的霍去病,后汉有达成“勒石燕然2.0”成就的窦宪,唐又有“雪夜下襄城”的军神李靖,明有谁?答曰:明有常遇春。

在那场誓师大会结束后,大明25万兵将,以“徐正常副”的配置展开北伐。三个月后,明军平定山东,复又折道向西,一路解放黄河南岸,只见明军一路攻,元军一路溃,那是一直溃到了天下重镇之一的洛阳。 到了洛阳,元军寻思着这样不行,就仗着刚从草原抽调过来的近五万精锐骑兵,在洛阳城下集结起一坨子自认为足可与明军一战的军队,迎着刚刚渡洛水过来的常遇春,来了场半渡而击。 可是没想到,这边蒙古大军刚开始发动,那边常遇春脾气上来,直接就带着身边的亲卫嗷嗷叫着迎面冲了上去。

至于结果,《明史》里这样记载: “遇春单骑突其阵,敌二十余骑攒朔刺之,遇春一矢殪其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降梁王阿鲁温,河南郡邑以次下。” 击败洛阳之敌,占领了河南与关中门户潼关之后,常遇春再度沿运河北上,带着他手底下的精兵强将,直接从黄河出发,从南向北,捅到了元朝皇帝的脸上。到了这种情势,这位元朝皇帝却是全不似祖先那般的硬气,在万般惊惶之下,竟弃城而走,与后妃一道北奔至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的元上都开平城。

元大都 克复元大都后,常遇春转道攻山西、陕西,又回兵击溃尝试反攻北京的蒙元大军,史载“覆杀千里”。后亦于1969年兵出燕山,径取元上都开平以覆蒙元巢穴,最终致使元朝这个倒霉皇帝再次弃城而走。 也正是伴随着这一切,常遇春之威势亦在这时来到了他一生的巅峰。 当然,话说到这儿,要问常遇春为啥能所向披靡,答案也很简单,一是常遇春确实猛,二是蒙元确实拉。

三,有趣的推断,朱元璋害了常遇春? 1369年七月初七,常遇春自元上都开平城归师中原,当他走到柳河川,这个声名显赫足以名标铁柱,几与卫青、霍去病等人并称的一代猛人,却突如其来地命丧于此。 《明史》云: 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

毫无疑问,在一般情况下,40岁的年纪绝对还是一名武将的黄金年龄,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黄金年龄,一代猛人常遇春为啥忽然就一命呜呼了呢?暴卒是怎么个暴卒法儿?关于这些个问题,饭余茶后的闲言碎语当然还是有的。 有的人说:这哥们儿这么厉害,该不是功高震主,被朱元璋安排人给咔嚓了吧? 你还别说,乍一看这个说法儿还真有点儿意思,因为就在基本稳定了国内局势之后,朱重八这个草莽马上就开始了对国内的大清洗。杀胡惟庸,杀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就连李善长这个当时已经76岁且赋闲在家的老头子,都给朱元璋捞出来砍了脑袋。

那这么说常遇春是被朱元璋忌惮,所以才会落了个“暴卒”的下场? 结论是:当然不是。 …… 想要否决上述推断,我们就要了解两个问题,一:朱元璋这个曾经的和尚“提起屠刀”是在啥时候?答:在1376年。 这一年,一场“空印案”掀起了连坐的狂潮,大明上下数百名官员被杀,近万人被连坐,而此后,1380年的“胡惟庸案”又干掉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实质意义上的丞相胡惟庸,捎带着连胡惟庸的亲戚李善长等一批人也被朱元璋一起干掉。

李善长 等到1385年的郭桓案,朱元璋一怒之下处死了六部侍郎以下的全部官员,全国上下的大地主也被捎带着抄了家的不计其数。最后再到1393年的蓝玉案,老朱在走之前,硬是带走了蓝玉等开国功勋一万五千多人…… 说到这儿,第二个问题,朱元璋他老人家没事杀这么多人干嘛?答:稳固皇权。 以上四场大案,一是整顿吏治,二是为了废除相权,三是整顿吏治并顺便把屠刀挥向把持地方的土豪劣绅,最后诛杀蓝玉等骄兵悍将就是为了给他的“好圣孙”朱允炆铺路。

蓝玉 话说到这儿,如此这般的在大前提下,且不说朱元璋是在常遇春死后才开始挥下他手中的屠刀,只说“稳固皇权”这一项,在当时只不过方才“驱逐鞑虏”,大明朝外有蒙元悍将王保保,内有劣绅土豪虎视眈眈。 以朱元璋的精明,即便认为常遇春功高盖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却也绝不可突然发难,宰掉常遇春,因为他深知,那样是何异于自毁长城。 加之以朱元璋看人之准,他自然一早便看出常遇春此人全然不似蓝玉那般飞扬跋扈,况且此人还是太子朱标的老丈人,与其说他会威胁皇权,还不如说他从很早以前就已经是朱元璋准备留给太子朱标的班底。

朱标像 而综上所述,朱元璋一无动机,二不到时候,常遇春遭其暗害之说自然不攻自破。 当然,倘若常遇春未能死在1369年柳河川,反而在太子朱标死后已经有着如此威望的话,届时的常遇春也许就要像“胡惟庸案”里的李善长一样,被朱元璋当成“蓝玉案”的添头儿。 真正的凶手 排除了朱元璋暗害常遇春的奇谈怪论,其他一些诸如“杀俘太多遭了报应”“感染瘟疫致死”等一系列想法当然更是无稽之谈。那么,常遇春到底是为啥就突然暴卒了呢?

问题的答案我们也许可以从历史故事中找到。 李存孝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名将,曾有过一日力敌5侯28将,斩其15人的辉煌战绩,一度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当世赵子龙。可就是这样以为足可比拟古之恶来的猛将,却只因在出战归来后喝了三倍冷酒,便忽然倒地,口吐白沫。 无独有偶,魏王豹是项羽大封诸侯之时封下的西魏王,之后,此人几度反复,终与韩信兵戎相见。一日,就在他领兵与韩信麾下兵马一番恶战后,回到驻地的他未待走进军营便迎着冷风脱下了自己的盔甲。孰料,一身热汗被冷风一吹,这个五尺高的汉子就直挺挺地寻家祖去了。

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猛将克星”之一的“卸甲风”,中医云: 人大汗之后,腠里不固,风邪易侵,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用更普通的说法解释,所谓的“卸甲风”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中风”。 众所周知“人中风,毁一生”,从古至今,不管是怎样风光的人物,一旦中风,轻则口眼歪斜,重则当场毙命,而在一代猛将常遇春身上,好巧不巧之正是“重”的那个。

当然,尽管中风是常遇春“暴卒”的最大原因,但总的来说,除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卸甲风”之外,常遇春此人在过去数年时间里,时时刻刻披坚执锐冲锋在前的战斗经历,也无疑使其身体健康收到极大损害。 拖着这样一个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身体,再加上燕山五月依旧冷热交替的天气,常遇春一时卸甲,又遭凉风一吹,自然也就惹来了“卸甲风”,也终使他在40岁的年纪便英年早逝。 尾声: 毫无疑问,虽说这位出身蚌埠,跟随大明洪武皇帝一路转战大半个中国的战将,在他最辉煌的那一刻迎来了死亡的降临,但其功绩,却是丝毫不逊明军中除徐达之外的任何一位战将。

对朱元璋来说,常遇春此人战无不胜,亦是忠心耿耿,待其死讯传回南京应天府,朱元璋难以自抑之下,却是叹道: “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随后,亦赋诗云: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常遇春龙袍像 为了彰显常遇春立下的功勋,朱元璋令宫廷画师为常遇春绘制了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对此,清廷名臣张廷玉评曰: “开平(常遇春死后封王之名)身衣日月剖符锡土若王者,可谓极盛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