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一架自欧洲地区起飞的客机降落在中国北京的土地之上。在这架飞机上,有一位俄国男子正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注视着这美好的中国风光。

这位50余岁的俄罗斯航空高级工程师,此番来到中国不是为了游览风景,而是为了回家。

这位明显有着白种人面貌的男子,其祖父不仅是中国人,更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对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巨大贡献。

他的祖父究竟是谁?为何一位中国的开国元勋,竟然会有一个外国孩子呢?

点个关注,一起了解刘维宁与他的长辈的故事。


凄苦少年

这位明显有着欧洲人面孔的白人,名叫阿列克谢·克里莫维奇·费多托夫,小名阿廖沙。出身俄罗斯的他,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是一位高级工程师。他曾经为俄罗斯的航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多次获得了俄罗斯的国家奖章。但就是这样一位俄罗斯的大功臣,却选择在2007年放弃俄罗斯人的身份,放弃自己在俄罗斯的一切财富地位,选择加入到中国。

他之所以做出这样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举动,是因为他有着中国人的血脉。这位为俄罗斯做出巨大贡献的工程师,不仅有着中国人的血脉,其祖父更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刘少奇。

是的,你没有听错,这位俄罗斯人的祖父正是新中国的五大书记之一,曾任中央主席的刘少奇同志。他的父亲正是少奇同志的长子刘允斌,他算起来正是少奇同志的长子长孙,是正宗的刘家血脉。

想要搞清楚为何少奇同志为何会有一个俄国孙子,故事还要从刘允斌的诞生讲起。

1924年,中国革命正处于生机勃勃的竟发之境。全国各地都充斥着武装革命,建立民主国家的思想。而在江西萍乡著名的安源煤矿内,一个孩子悄悄降生了。他就是少奇同志与首任妻子何宝珍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少奇同志为其取名刘允斌。因为父母二人都要忙于革命斗争,根本没有时间管理刘允斌。二人不愿意因为工作原因耽误孩子的成长,于是便将其送回了湖南宁乡地区的老家。

少年时期的刘允斌便是在父母二人均不在的情况下孤独成长,尽管家中也有着亲人照拂,但父母之爱的缺失,却总是让这个小孩子感到孤单,但这就是那个黑暗时代大多数人所经历的情况。即便父母二人不是共产党员,不为共产事业而奔忙,也会为生计所奔波,很难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照看。而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在刘允斌年仅9岁时,在上海进行地下工作的母亲何宝珍遭到敌人的逮捕。在受尽敌人的残酷刑罚之后,最终何宝珍英勇牺牲。

年幼的刘允斌对其一无所知,还在乡间等待着父母的回归。而这一等就是14年。1938年,党组织在陕北地区站稳脚跟之后,少奇同志终于做出了决定,将刘允斌接到了延安。在这里,14岁的刘允斌被送入我党建设的保育小学之中。

一年之后,已经在保育小学崭露头角的刘允斌被组织寻找,成为远赴苏联留学的革命者子弟之一。

1939年冬,刘允斌等一批革命者后代抵达苏联莫尼诺。不久之后,众人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进入苏联伊万诺沃市,在国际儿童院开始了留学生涯。作为在中国南方出生的孩子,刘允斌从小都不知道北方究竟有多寒冷。在抵达苏联之后,这种寒冷的天气对他造成了很大的身心影响。但他却继承了父辈革命者的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坚强地意志战胜了残酷的外部环境。

在伊万诺沃市生活没多久,刘允斌等人便赶上了苏德战争爆发。在德国的闪击之下,苏联大片国土沦丧。为了抵抗势如破竹的德国装甲兵团,苏联开始了艰难还击。而也也导致了苏联平民的生活水平开始急速下降。

刘允斌等人所在的地区啊,每天每人只能够领取到定量的几两黑面包和小一些小土豆。就连生活所需的大量干柴都需要先供应给作战部队。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刘允斌每顿都只吃半片面包一个土豆,节省粮食给其他人应急。

此外,他还积极投入到生产劳动之中,争取为前线作战的将士们提供充足的食物。凭借着这种革命乐光精神,他很快成为了儿童院里的学生负责人,并加入到共青团中。


投身核弹

刘允斌少年凄苦,但却继承了父亲的革命乐观精神。在苏联国际儿童院中,他逐渐得到成长,加入共青团组织。此后的他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又将为国做出哪些贡献呢?

靠着自己的坚韧,刘允斌带领众人熬过的艰苦的苏德战争。

更令人欣喜的是,刘允斌在此过程中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他一路畅通的以优异得成绩进入高中和大学。在中学毕业时,考虑到祖国落后的工业发展水平,他最终选择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就读。

而一路走来,刘允斌也已经深受马列主义思想的熏陶,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进入大学之后不久,他便正式被苏联联公布吸纳,成为党员。

1945年,日本本土之上两颗核弹的爆炸震惊了整个世界。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核能究竟蕴藏着多么恐怖的力量。苏联红军在反攻德国的过程中,开始四处搜寻德国方面有关核工程的研究,并以此为蓝本,开始了自己的核弹研究。

1949年,苏联方面成功试爆原子弹,让本来一家独大的核格局改变。刘允斌敏锐的发现,美国本来激进的对苏政策开始和缓,双方之间的交流也愈发平等。

原子弹建设带来的巨大收益看在眼里,他的心中也燃起了为祖国研制原子弹的志向。可是彼时的苏联对原子弹相关内容进行了严格管制。虽然莫斯科大学之中有原子能专业,但其入学条件十分苛刻,自己不可能进入其中。但根据他的细心分析发现,莫斯科大学还有一门核放射化学,同样能够参与到核研究之中。只是因为相较于原子能这些专业,其主要起辅助作用,因此保密程度不高。

在订立志向之后,刘允斌当即便报考了莫斯科大学核放射化学专业。第二年,刘允斌成功进入莫斯科大学,开始了自己的核专业研究。

在这里,他不仅接触到了心心念念的核专业知识,还认识了一位名叫玛拉的俄罗斯女孩。玛拉的父亲是一位红军战士,她本人也有着很浓厚的马列主义思想意识。二人虽是异国之人,但在接触之中却被对方所吸引,最终走到了一起。

因为考虑到未来自己报效祖国,需要回国的问题。刘允斌在暑假之时,便带着玛拉回到了中国。他希望能够通过这次中国之行,让玛拉提前适应中国,以便将来能够陪自己一同生活在中国。

1950年,已经20余岁的刘允斌带着女朋友玛拉一起回到了中国。在回国之后,刘允斌同已经成为新中国中央主席的父亲刘少奇和继母王光美见了面。在招待儿子的餐桌上,少奇同志提醒儿子道:“你要帮助玛拉适应中国的方方面面,毕竟你将来是要回来的。不是我这个父亲需要你,而是祖国需要你!”

刘允斌对父亲的提醒深以为然,随即便带着玛拉在北京四处游玩。短暂的假期过去,二人很快回到了苏联继续学业。刘允斌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大学学业后,继续留校深造。而不久之后,刘允斌又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件人生幸事。他与玛拉在苏联完婚,开始了二人的幸福生活。

在二人成婚后不久,刘少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来到苏联参与苏共会议。百忙之中。刘少奇找到已经成为研究生的儿子,告诉他:“中国科学院已经成立了原子核物理研究所,现在很缺人才!”

少奇同志的话意思非常明确,他希望儿子能够尽快学成回到中国,参与到原子物理的研究之中。刘允斌自然也希望能够尽快完成学业,开始为祖国的核事业做出贡献。在这一年,;刘允斌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索尼娅。第二年,他又收获了自己的儿子阿廖沙。这位阿廖沙便是日后回到中国的刘维宁。


回到祖国

刘允斌为发展祖国的核事业,投身到了核放射专业之中。他不仅深入钻研了许多核物理知识,还在此过程中收获了两个孩子。在此之后,他将怎样投身祖国核研究事业?为何其子在为俄罗斯工作多年后才回到祖国怀抱呢?
在收获了两个孩子之后,刘允斌与妻子之间曾经有过一段十分甜蜜的时光。二人在学习上不断攀登高峰,在生活上互帮互助,成为神仙眷侣。

一时间,刘允斌与玛拉成为了莫斯科大学内知名的一对情侣,大家都将二人视作为恋爱的最佳榜样。

刘允斌毕业后便留在学校研究所工作,担任高级研究员,妻子也在校内担任教研主任,生活十分富足。可就在这个小家沉浸在这种温馨美满的生活中时,刘允斌却收到了父亲的一封来信。少奇同志在信中再次恳求,希望儿子能够尽快回到祖国,为祖国的核事业发展做贡献。

刘允斌当然想要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为祖国发展而尽力。但作为丈夫和父亲,他不能只考虑自身。他暗示性地询问妻子是否愿意跟随自己一同回到中国生活。玛拉曾经的中国之旅过的并不开心,因此对于前往中国这个陌生国家有着较强的抵触心理。

苏联方面的官员,对于这位前途无量的中国年轻人也十分看重。甚至曾与官员亲自劝诫刘允斌留在苏联,苏联将会给予他最好的待遇。

但刘允斌却表示:“我在苏联生活了18年,比在中国待得时间还长。我早就已经将这里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故乡。可中国毕竟是我的祖国。它现在正处于贫困之中,正是需要我这个儿子尽力的时候,我不能够抛下祖国。”

他坚定的回绝不仅让苏联官员就此退缩,也让妻子选择了放手。1957年,刘允斌独自一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开始为新中国的核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遥远距离和中苏逐渐破裂关系的阻碍之下,刘允斌与妻儿之间的联系逐渐断绝。1958年,玛拉正式与刘允斌离婚,带着两个孩子留在了苏联。

但刘家对于玛拉一家和两个孩子依旧有着挂念。刘允斌曾为妻儿购买了一栋莫斯科地区的别墅,作为家人的住所。少奇同志在访问苏联过程中,也曾经接见玛拉一家,表示只要有困难,就找中国的驻苏使馆。

离开了妻儿之后,刘允斌开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核燃料的研究之中。在研究过程中,刘允斌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手下一干技术员历经数年的努力,最终成功完成了对核燃料的攻克,为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了贡献。

1964年10月,罗布泊内传来一声巨响,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远在包头工作的刘允斌,在得知消息后喜极而泣。

后来因为时代的变动,曾经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核弹元勋,因为少奇同志的缘故而遭受了许多苦难。在没完没了的批斗下,这位读书人终于鼓起了自己最后的勇气。1967年11月21日,刘允斌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彼时因为中苏之间消息断绝,远在苏联的玛拉及孩子并不知道这个消息。其子阿廖沙继承了刘允斌的学习精神,从小便名列前茅。在长大后,他更是成为了苏联国防部门的高级工程师。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得知了父亲一家的消息。他本欲立即回归祖国,但因为苏联的规定而迟迟无法实现。

2003年,阿廖沙终于与妻子来到中国,踏上了祖辈战斗过的土地。2007年,阿廖沙改名刘维宁,放弃自己在俄的一切,永久定居在中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