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龙不压地头蛇,好汉不吃眼前亏。 这句俗语无非就是告诉我们,有时候即便你的势力强横,但如果不在你的地盘,你也未必能够得胜,不必为了一时利益搭上自己。 但是遇到这种情况,也不是每次都可以避让的,就算是搭上自己,这地头蛇也不得不压,而怎么压制,这其中可就大有门道了,在清朝的时候,曾国潘传授的这招,就让李鸿章受益匪浅。 调任上海之后,李鸿章就是用了这个办法,将当地的地头蛇管理得服服帖帖,堪称为官典范,这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李鸿章是一位晚清的名臣,但凡提到清朝,书本中都少不了这位先生的痕迹。他出生于1823年,是安徽合肥人,曾是淮军、北洋水军的创始人和统帅,也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与发起人。

晚清时期的各项重大事情几乎他都有参与,而《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也都是他作为清政府的出面签订,后世对与李鸿章的评价有褒有贬,而这次,不谈历史意义,光讲讲他的能耐。 李鸿章师拜曾国潘,师徒两个都曾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日本首相曾对李鸿章做出这样的评价“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民间对清朝的强横统治越发不满,在洪秀全的带领下,掀起了起义的风潮,由广东沿海岸线蔓延到江浙地区。这种挑衅的行为政府当然不会容忍,立即派兵镇压。

曾国潘领旨前往,但是此时的八旗军还有绿营军,已经因为吸食药物丧失了战斗力,曾国潘只能利用湖南的势力建立了湘军,师夷长技以制乱,最终将强势起义的太平军一举击溃。 1861年,遭受沉重打击的太平军连连败退,已呈命数将尽的姿态,但是却始终没有灭亡,无奈之下,太平军只能退而求其次,将目光转向了上海地区。 像是被撵着走的猛兽,虽说曾国潘并不害怕,但是这样一来可就苦了那些上海的群众,特别是那些在上海有权有势的人,这里有他们立业的根本,总不能因为太平军来了,自己就卷铺盖走吧。

这些人不得不辗转找到曾国潘,希望他能回来帮一把,可此刻的曾国潘正在主战场上指挥湘军作战,确实抽身乏力,于是只能婉拒。那些商人哪里管得了那么多,权当是给的钱不够了。 略一思索之后,便许诺每月可以开出60万银两的支票,这就多少有些缴纳“保护费”的意思了,但是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若是命都没有了,再多的钱也没那个福分。 但是曾国潘其实一开始并没有被这些钱财打动,之前婉拒也确实是因为抽不出身,但如今国库已经被那害人的药物掏空,朝廷腹背受敌,军资短缺,确实也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

曾国潘有些心动,自己不能前去,那么便只能寻一个有才能的人出站帮忙,正愁的不可开交,李鸿章在这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表示自己愿意担此大任。 曾国潘喜不胜收,但也担心李鸿章到上海之后收拾不住那帮人,毕竟天高皇帝远的,若是真的遇到什么麻烦再联系自己,那恐怕是来不及了,于是曾国潘便传授了李鸿章一些官场之道。 此时的上海是有一位名叫吴煦的人把持,虽然他并没有巡抚的官职,但是对官场中腐败的那套却门儿清,利用自己的权势在上海敛了不少财钱财。 李鸿章此次前往上海,要做的不仅是铲平太平军,连同吴煦这个毒瘤也是一定要铲除的,但是李鸿章初来乍到,一下子面对两个强横势力也不现实,于是曾国潘建议,先假意示好吴煦,获取他的信任。

等到吴煦听到李鸿章在曾国潘面前称赞自己的时候,对还未谋面的李鸿章,已经非常有好感了,对即将过来的李鸿章没有丝毫防备之心。而此时李鸿章早已经效仿湘军,在组织自己的军力。 在临行前,曾国潘曾说,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李鸿章深受其用,进驻上海之后,便按照老师的安排打造军队。 李鸿章的作战经验并没有老师丰富,因此若不是有十全的把握,绝不带兵出战,而这以来,原本驻扎在上海的那些洋人慌了,本来还指望李鸿章能帮他们挡一挡战乱,这么以来,只能自作主张自己出兵了。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李鸿章这一举,不费吹灰之力便坐收了渔翁之利,而那些上海洋人的兵力在对持太平军也是有心无力,在硬抗一波太平军的伤害之后便无以为继。 在最后虹桥对决之中,李鸿章所带领的淮军还是士气满满,而太平军早在之前的消磨中损伤不少兵力,这一来,在淮军的强势进攻下只能以失败告终。 掌权者并不管之前怎么样,只看重结局。李鸿章在最后一战中的能力有目共睹,加上曾国潘的力荐,一举推他取代了薛焕坐上江苏巡抚的位置,随之在上海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这时李鸿章在暗中联合曾国藩弹劾吴煦,指责其作战不力,而事实上,吴煦也确实并没有在这次作战中处理,因此也被李鸿章二人一举挤下台。

打一棒子自然要给甜枣,担心吴煦触底反弹,又给了他一个五口通商大臣的名号,吴煦对此全然不知,只以为是李鸿章保他的结果。 此时的吴煦并不知道这只是圈套前的甜点。 在一次应酬中,李鸿章暗示吴煦有人想要用账本拉吴煦下水,吴煦大惊连忙求助李鸿章,李鸿章借机将账本要去,等到吴煦反应过来,已经为时已晚。 要除外敌必先安抚内部,等到时机成熟后在寻机会除掉内部恶瘤,在这期间不仅保全了利益,在敌人面前更是装了一手好的大尾巴狼,兵不血刃,堪称官场典范。

嫉恶如仇固然可赞,但是卧薪尝胆未尝不值得学习,正面对决的硬钢并不是唯一对决办法,大丈夫能屈能伸,打入敌人内部,用示好麻痹潜在隐患,诱敌深入再一举拿下也不失为一个绝佳办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