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年宋真宗面临北方强敌入侵的严峻形势,作为君主,他该孤注一掷英勇抗敌,还是退让求和保境安民?历史进程中,许多看似命运般的重大决策,其实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内幕。我们不妨来探究真相。


       毕士安——稳重老成的谋士
       在澶渊之盟达成的过程中,宰相毕士安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品性端方沉稳,善于权衡利弊,深受真宗倚重。他曾参预太宗和真宗两朝大事,丰富的经验和稳重的性格,成为真宗决策的中流砥柱。
       毕士安为人正派谨慎,深受真宗信任。当初真宗欲任用直言敢谏的寇准为宰相,担心其过于刚直,便特意请求毕士安“宿德镇之”,希望此举能起到互相制衡之效。由此可见,真宗视毕士安为心腹良谋,深信他有德有能帮助新宰相冲淡过激,共事大局。
       景德元年边报频传,契丹虎视眈眈,真宗选择此时提拔寇准担大任,也有赖于毕士安的推荐。年近古稀的老臣力荐这位“兼资忠义,善断大事”的少壮派新贵入相,自己则“以身当星变而就国事”,可见他老成持重、大公无私的品格。在朝堂上,毕士安与寇准并驾齐驱,一严一柔,一冷一热,互为补充,共事大体。


       亲征澶渊,稳住人心
       九月,契丹大举南侵,京城震动。王钦若建议避祂金陵,陈尧俞甚至提出逃往四川,局势顿时变得濒危起来。时任参知政事的毕士安挺身而出,联手宰相寇准,劝说真宗决意亲征,稳定军心。
       在关于亲征地点的讨论中,毕士安明智地推荐澶渊,这个东北要地易守难攻,既可以监督边境形势,也可鼓舞士气。真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毕士安此建言深谋远虑,澶渊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风水宝地,兵家必争。它位居豫北黄河要冲,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太宗曾加强澶州城防,真宗此次亲征,便以澶州为大本营,既可统帅北上各路大军,又可据险据河,背水一战。由此可见,毕士安的建议稳扎稳打,既鼓舞士气,又防守严密。不仅如此,考虑到澶渊地小难容大军长时间驻扎,毕士安建议趁仲冬时节发兵,以便修筑城池、储存粮草。
       此举既保全了河北秋收,也为日后战事打下坚实基础。仲冬时节,北方已然冰天雪地,契丹骑兵难于施展,宋军却可趁机储粮修城,一举数得。当其他大臣或躁进或优柔,毕士安的稳中求胜之策,为真宗指明了正确方向。


       挺寇准,授以重任
       亲征一事敲定后,毕士安果断向真宗举荐时任签书枢密院事的寇准担任宰相。他高度评价寇准在军国大事上的才干与品格,认为他是应对边患的不二人选。在毕士安的大力推荐下,真宗任用了寇准。自此以后,寇准在对辽作战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真宗倚重的心腹。
       寇准生性刚直,为人剽悍,真宗一开始便担心他“好刚使气”,恐不能遏制。当真宗犹豫不决之时,恰逢契丹来袭,形势危急。毕士安立即挺身推荐,称赞寇准刚中有柔,“兼资忠义”,必能支持大局。


       在他的再三极力举荐之下,真宗这才放心任命寇准担大任。由此可见,毕士安推荐寇准担相,既因为寇准才干卓越,也基于当下边守空虚,急需良才。老臣识才不避权贵、举贤任能的胆识和气节,值得敬佩。
       毕士安不仅视人独到,也极有远见。正是他识才眼光的正确,一手提拔培育出日后的名相寇准。他与寇准“两相济济”,共事多年,扶持辅助,使寇准的才华得以施展,对北宋强敌环伺的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和分歧,稳住大局
       战云密布之时,辽方突然传来议和信号。军师闻命于君,寇准主战心切,坚决反对;而稳妥的毕士安则主张捉住和平机遇,避免战祸。在他屡次分析劝说下,真宗终于同意回信辽国,展开谈判。此后数月间,毕士安始终是朝中主张和议的重要力量,他稳住了真宗的心绪,避免决策失误。
       眼见宋军占尽先机,大好局势,寇准等激进主战派坚决主张北伐,志在收复燕云失地。然真宗性情慎重,既畏惧战争的流血牺牲,也担忧锋芒毕露的寇准坐大。老谋士毕士安深谙君王心思,抓住和平机遇,稳住摇摆不定的真宗,使其从容应对。在关键时刻发挥影响力,稳定大局,可见他城府极深。
       就在宋军占尽先机之际,他果断出面斡旋,加快谈判进度,终于在十二月达成协议,签订盟约。尽管寇准不甚赞同,但和约归来后,边境数十年大治,可见毕士安的决策是英明的。他抓住难得和平机会,实现战局打破僵局,使宋朝基业长治久安,堪称大功臣也!


       怂恿重赂,换和安稳
       在具体条款上,毕士安采取怂恿态度,支持用重金贿赂辽国,换取长久和平。真宗亦认可他的建议。寇准则主张适可而止,担心国力消耗。然而毕士安深谙真宗反感战祸、畏惧边患的心理,因而极力鼓吹用钱买和约。历史证明,这笔鲜血银两的祭价,为宋朝北方换来了百年国泰民安。
       寇准与毕士安主张南辕北辙,前者好整以暇,欲打败契丹军,永绝后患;后者稳中求胜,妥协用钱换和平。真宗性格中人,既畏战争,又好和气生财。因而他终究偏信老谋士毕士安的谆谆善诱,同意用30万缗绢换取契丹军队北撤。


       当曹利用出使商定条款回朝复命时,真宗已松动军心,欣然提出“虽百万亦可”。所幸毕士安及时稳住了真宗,避免过分承诺压垮国库,始终在关键节点发挥平衡作用。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判断精准,处变不惊,屡屡化解真宗心理和政治危机,功不可没。
       毕士安付出巨大代价,却收获无价之和平,这是卓有远见的政治家的胸襟!正是他稳住了摇摆不定的真宗,推动取得历史性澶渊盟约,成就一代明君,功莫大焉!


       结语
       综上所述,毕士安在澶渊之盟中扮演着审时度势的稳健化解者角色。他体察真宗的心理,稳定真宗的决策;他洞察形势,掌握先机;他与年轻气盛的寇准并驾齐驱,两相济济。当真宗举棋不定之际,毕老的参谋在关键节点稳住摇摆,发挥了独特作用。
       正是这位老臣的冷静睿智,化解了一场看似不可避免的战争,让宋朝苟全了基业,百姓得以长治久安。毕士安在这场意外和谈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让我们不禁要问——若无他的参与,结局是否会有不同?历史进程中的偶然因素何其之多,令人不禁唏嘘!他可谓一代明智谋士,功在宋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