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开始了,国家将土地集中重新分配,让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得以恢复,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就在这一场土地改革之中,发生了一件“借条”惊动中央!

朱德元帅亲自回复,引出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土地改革惊起往事,上交借条引出故人

故事发生在四川省的长寿县,当时长寿县正在进行土地改革。一天,就在土地改革减租退押工作进行到一户姓傅的地主家时,工作组搜了一张泛黄的借条。


正当干事将目光移向那张纸上的时候,脸上出现了难以置信的表情,借条的金额不多,只有100元,但是在借条的落款处,赫然写着“朱德”两个大字。

工作人员立刻拿起借条向户主询问到,“这个朱德,是什么人?”

户主表情古井无波地回答道:“正是北京的朱总司令”。

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让工作组紧张起来,看着眼前的老人,工作人员怎么也不会将他和朱德总司令联系起来。

朱老总的名字可是中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得,伟大的无产积极革命家,新中国的开国元帅,投身革命数十年,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不世功勋。干事立即站起来,但是又转念一想,一位远在四川的地主,怎么会有朱老总的借条呢?

但对于此事又不敢怠慢,想到这里,将此事逐层上报,求证借条的真伪。

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想来也是,一位地主老人,一位开国功勋,两个人怎么看也不该有金钱上的往来,何况朱老总是借钱的那一方呢!群众议论纷纷,有人说傅家为了对抗土改政策伪造了这张借条,有人说早年间傅老先生是朱老总的过命兄弟。


那么这张借条到底是真是假呢?

经过层层上报,中央也对此事借条一事很是关注。

有关负责人向朱老总求证此事,本以为此事是傅老先生杜撰出来的一个荒谬的玩笑,但是朱老总却出人意料地承认了此事,借条是真的。不仅如此,朱老总还亲自写信,将此事的来龙去脉详细地介绍出来,还引出了早年朱德元帅鲜为人知的故事。

寻理想朱老总渡重洋,同胞情傅德辉亲接济

朱德元帅出生在十八世纪末中国的一个佃农家庭,所谓也就是没有自己的土地需要租种地主土地的家庭,家境十分贫寒。但是年轻时的朱德元帅眼看着家国破碎,发愤图强,在1909年的考入了当时的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年参加了支持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踏上了革命生涯。

十九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朱德元帅参与了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反对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建立新政府等等多次中国近代史上革新的运动和战争。

但是国民党党内的派系内斗,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使得朱德元帅感到迷茫,朱德元帅意识到这不是救国救民的最终道路。期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五四运动在中国的开展,朱德元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最终,在1922年,朱德元帅为寻求革命真理,远赴欧洲,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学习。由于经济拮据,当时的朱德元帅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就是在德国期间朱德元帅就是在德国和周总理初次相识,并在周总理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当年的德国,有着一批年轻的留学生,这群人和朱德元帅一样有着学成归国,报效国家的理想。在这群留学生中有一人颇有名望,名叫傅得辉

傅得辉本是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专业,后到德国继续深造学习,和朱德元帅不同的是,傅得辉家境优渥,并且在德国有着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


傅德辉为人慷慨,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生活拮据时常常向傅得辉借钱,傅德辉常慷慨解囊,很多时候都不会过问这笔钱何时可以归还。

当时的留学生都是年轻人,胸有大志,不愿无偿接受别人资助,都会写下字据,以便日后归还。而这张震动了中央的借条,就是在德国的朱德元帅和傅德辉借钱后留下的。当时的朱德元帅和傅德辉同在异国他乡,又是四川老乡,有着同样济世救国的理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时局转换同窗失联,光阴易逝借条出世

之后不久,朱德元帅在德国领导革命活动被德国当局不容,很快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去往苏联学习军事。此后朱德元帅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当中,戎马倥惚几十年,又逢乱世,战争连年,就和傅德辉失去了联系。

傅德辉在德国成功学习回国,秉承着实业救国理念,振兴家乡经济的傅德辉在老家四川创办了水泥厂。

当时的中国民族实业基础薄弱,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入和商品倾销严重,傅德辉的水泥厂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国外商品对国内经济的掠夺,但是后来军阀混战,国内商业环境极其糟糕,傅德辉的水泥厂就倒闭关门了。

此后傅德辉无心经商,回到四川老家打点祖业。若不是此番土改翻出了往时的借条,这段往事可能在二人的遗忘之下就没有了后续。


朱德元帅在得到了傅德辉的消息后,亲自回信说明情况,并且派人将傅德辉接到了北京见面,时隔数十年老友相见,二人都没有了当年年轻的容貌。

回首当年异国他乡求学经历,仿佛就在昨天,朱德元帅更是端详傅德辉良久,没有说出话来。当年满腔热血心怀家国的后生,到如今都是满鬓斑白了。

朱德元帅问起了傅德辉近况时,才知道水泥厂倒闭后傅德辉回乡守着家业,当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老朋友郁郁半生,在四川一隅过着生活,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朱德元帅深知自己的老友接受过北京大学的教育又在欧洲深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专业人才。便劝傅德辉留在北京,为新中国的建设做些事情。

傅德辉听到朱德元帅这么说十分激动,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前半生却没有什么建树,回乡守着家产过日子,绝对不止自己当年背井离乡出国深造时候的梦想。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是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得以报效祖国,于是就允诺了朱德元帅。

后来的傅德辉留在了北京,将自己毕生所学奉献给了这个经历了近代百年战争但是欣欣向荣的祖国。多年后回到家乡,傅德辉也没有停下,继续在教育和化学事业上继续发挥余热,当年赴欧洲留学时那个立志报效国家的伟大愿望终于实现了。


又相逢老友北京见面,劝人方朱德苦口婆心

就是这样一张泛黄的借条,却成为了最朱德元帅和傅德辉老先生友谊最坚韧的纽带。引出了那一段在异国他乡同胞之间,坚韧的情谊和那个年代年轻人纯粹的理想。

试想,朱总理年轻时对国民党政权失望后,毅然决然离开故土,寻求革命真理在一个陌生的国家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没有生出半点畏惧困难的情绪,几十年投身无产阶级革命是怎么样的坚定和无畏。

新中国成立之后,身居高位得到曾经帮助自己的老友的消息后大方承认,这样的重情义,重承诺的行事风范又是多么的有魅力。劝说自己的老朋友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对有才之人举贤不避亲不让人才埋没,一心为国家着想,这样伟大的革命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爱戴和

反观傅德辉先生,早年间慷慨大方,没有因为朱德元帅当时的拮据而敬而远之,反而更多的是帮助。放弃自己在祖国优渥的家庭条件,在大学毕业后还远渡重洋,只为了学习更加先进的知识回报祖国,在富裕的德国工作生活都令人艳羡的时候,毅然决然回到当时落后的祖国,创办民族企业。

土地改革期间态度积极,没有因为自身利益受损失而阻挠国家政策,年过半百重新出山,为新中国的化学和教育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这是怎样值得敬佩的精神。

若不是这张旧时的借条,德国一别,两位同窗险些一生不会再次谋面,借条虽轻,但是这张薄薄的纸上承载的同窗情谊确是重如泰山,它经过时间的洗礼历久弥新。

“朱老总借钱“的故事也就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一段佳话。

人的一生本该如此,要以最真诚的态度待人,要有最纯粹的理想。就算是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娱乐至死,也不能忘却最开始的那颗赤子之心。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