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儿女不出远门,即使出远门也要告诉父母去了哪里。

但黄旭华一出门,就是离开了整整三十年。

父母和兄弟姐妹一开始只是对他不顾家有些不满,后来时间久了,大家开始觉得他十分不孝,只是逢年过节给家里寄些钱,甚至连父亲过世都没有回来看过一眼。

直到1987年,年迈的母亲看到一本从远方寄来的杂志时,泪水不由得掉了下来。她对身前的儿女说:“你们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

杂志里说了什么?黄旭华整整三十年到底去干了什么?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心中有苦难言,兄弟姐妹年年过年与父母欢聚一堂,唯独他年年缺席,他知道大家都对他心怀怨言。

大家都说:“就不知道他都在做什么,忙得连亲生父母都顾不上照看!”

但这也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几十年不照看父母,家人也不知道他究竟在忙些什么,唯一的交流就是很久才来一封且言语模棱两可的邮件,实在让人不能理解他的行为。

哪怕是后来妻女调到了黄旭华身边,黄旭华也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质,对妻儿缺少关心照顾。

在女儿们心中,黄旭华的所有功劳有一半是母亲的。这并没有半点夸张,两件有趣而又心酸的小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有一次,黄旭华从外地回家,女儿当时还小,看到这个常年不在家的爸爸,心里还有点陌生。

她鼓起勇气,操着怯生生的娃娃音,问了一句:“爸爸,你是到家里来出差啦?”

黄旭华顿时哭笑不得,与此同时心中不免又多了一些愧疚:

女儿的话使他深深地觉得,对于妻子和女儿,自己付出得实在太少了。

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听说这件事以后,也笑着打趣黄旭华:“你呀,是真正的‘客家人’,人家都是回家过日子的,你是回家做客的。”

他后来深情地说:

“忠孝不能两全,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使命在肩义不容辞

黄旭华把人生三十年的光阴贡献给国家什么事业了呢?这还要回到1958年说起。

1958年8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工作的黄旭华突然接到了一份通知。正是这份通知,彻底改变了黄旭华的命运。

通知上要他到北京出差一趟。黄旭华并没有想太多,他当时想着忙完这个任务就可以回家看看许久未见的父母了。可到了北京,他才知道自己的任务是那样的艰巨。

研制新中国自己的核潜艇!

黄旭华顿时感受到了这个使命的重大,他也许在那一刻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将完全与新中国的核潜艇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新中国那时才刚刚成立不到十年,面对西方世界对我国的全面封锁和核讹诈,新中国必须搞出自己有力的国防,来保证人民的安全。

核潜艇的研制,就是建设国防中的重要一环。聂荣臻元帅为此,在1958年6月亲自起草了一份关于研制我国核潜艇的报告,这份报告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就这样,曾经仿制过常规潜艇的黄旭华被选中参与进这项伟大的“铸剑行动”中来了!

黄旭华此生都难以忘记自己去报到的时候,领导对他说的话。

“第一,你被选来参加这份工作,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第二,由于这份工作性质特殊,保密性极高,参与进来就不能退出了,哪怕你犯了错误也得留在这里打扫卫生;第三,你要因为这份工作一辈子隐姓埋名!”

年轻的黄旭华坚定地点了点头,他在国之重器和父母妻女之间做出了选择:

他要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要使中华民族如旭日一般高升,哪怕历史留不下他的名字!

在艰难困苦中勇毅前行

然而,为国“铸剑”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当时新中国经济比较困难,在研制核潜艇上的技术也不足,还时时面临着西方的全面封锁,本想在自身艰苦努力的基础上得到苏联老大哥的相关技术援助,但遭到了赫鲁晓夫的拒绝。

当时,赫鲁晓夫却说:“核潜艇技术复杂,又要花好多钱,你们是搞不了的。苏联海军有这种武器,一定会保护中国。”

可毛主席等领导人听了,感到十分憋屈:自己没有就要受制于人!

毛主席大手一挥:“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新中国从此决心完全独立自主搞出自己的核潜艇。

正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同事们的研制工作堪称“三无”:没有参考资料,没有技术支持,没有权威专家。

没有权威专家,我们就靠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和实践,逐渐掌握研制核潜艇的必备知识和技能。

没有技术支持,我们就采取最老最笨的办法:用算盘敲敲打打算核潜艇所需要的关键数据。

至今黄旭华还珍藏着一个“前进”牌算盘,这个算盘的经历可以称得上传奇了,因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出自于它!

可没有参考资料这个难题,一时之间确实使大家束手无策,毕竟要造一个东西首先得知道它长什么样子,它的内部构造五脏六腑是怎么安置的。

然而当时美帝国主义的核潜艇关键技术,必然不会分享给中国,苏联又想要中国在关键技术上依赖自己。黄旭华和同事们明白这个时候靠天靠地都不行,只能靠自己。

正当大家为如何得知核潜艇内部构造一筹莫展时,转机来临了。我们一对外交官夫妇在国外购物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核潜艇的仿真模型,便买回家给孩子玩耍。

这个小玩具随即被送到了黄旭华和同事们手中,大家顿时喜出望外如获至宝。

谁也没有想到,我国的核潜艇研究竟然是从玩玩具开始的。得到这个仿真模型后,黄旭华和同事们拆了装、装了拆,终于在大家自身原有的猜测基础上,得到了关于对核潜艇基本的科学认识。

黄旭华对此事印象十分深刻,他记得当时总结道:

“再尖端的东西无非是在常规设备基础上发展、创新得到的,没有那么神秘。”

这件事给了黄旭华和同志们极大的信心,他们随即投入进了对于核潜艇的理论设计和实践验证,最终大家合作敲定了最适合我国操作习惯的设计方案。

在黄旭华和同事们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下,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四年后的建军节这一天,这艘核潜艇得到了新中国为它精心取的名字“长征1号”,并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黄旭华和同事们协作攻坚、为国铸剑终于取得了胜利的第一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有力地拱卫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

研制核潜艇具备高度的机密性,这一点黄旭华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黄旭华在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后依然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地为国家努力工作着。

黄旭华的父亲去世时,他都没能回家看望家人。父亲到临终时也只是知道三儿子是在北京工作,至于在做什么家里人都不清楚。思绪每每及此,黄旭华不禁泪流满面,心中无限愧疚。

直到1985年,国家的报刊中才逐渐地开始公开报道关于我国研制新潜艇的消息。

1987年,对于黄旭华对于黄旭华的家人是意义重大的一年。这一年,《文汇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正是在这篇报道中,讲述了我国一位核潜艇总设计师隐姓埋名三十年的动人事迹。可是即使到这时,黄旭华的名字依然没有出现在这篇讲述自己故事的报道中。

他默默地将这本杂志寄给家人,当已经年逾九旬的老母亲看到这篇文章里那句“他的妻子李世英”时,心中狠狠地一颤:那是自己三儿媳妇的名字呀!

原来,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三十年不见,是为国家做这样大的事情去了!

老母亲捧着这本杂志,把孩子们叫到了自己身边说:“你们三哥为国家做贡献去了,他不是不孝子,你们要理解他。”老母亲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我们新一代青年要向黄旭华同志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本领,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争取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黄旭华同志现在已经接近期颐之年,仍对我国的潜艇事业抱有高度的热情和关注,希望为祖国发展事业发挥最后的余热,让我们一起祝福这位为国铸剑的英雄长寿安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