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玄武门之变”演化为两败俱伤,李渊会不会立李建成的儿子为皇太孙呢?假如答案是肯定的,又会不会造成叔叔跟侄子抢夺皇位,让“靖难之役”提前上演呢?

第一个问题相对复杂一点,但可能性不大,第二个问题但很清晰,那就是不可能形成“唐版靖难之役”。

假如李建成和李世民双双遇难,李渊是立子还是立孙?至少涉及四个问题需要考量。

第一个问题:唯一的嫡子李元吉是否活着?

李渊有四个嫡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其中《萱堂英雄传》中的“第一好汉”原型李玄霸早夭。

假如李元吉幸免于“玄武门之变”,而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挂了,结果会怎样呢?答案没有任何悬念,太子之位非李元吉莫属。

非李元吉莫属?喝多了吧?他可是造成太子与秦王之争的罪魁祸首哎,李渊不杀了他就算便宜他了,怎么能立他为太子?

持这种观点的人明显是被史书带偏了视线,换句话说,假如李世民不是皇帝,你认为他的形象还会那么高大上吗?

事实上,在兄弟相争中,李渊的态度很明确: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能动摇,但也要尽量保全李世民的地位,至少不能害了他的性命。

而李元吉就是李建成的坚定支持者,史书说李元吉企图利用鹬蚌相争,实现个人的野心,这明显是栽赃陷害。否则的话他就应该保持中立,或者先帮李世民斗倒实力更强大的太子,而不是帮助太子。

所以,李元吉占据了道义和法律的双重优势地位,只要他还活着,太子之位一定是他的,没任何悬念。以下三个问题讨论的前提是李元吉也挂了,即李渊的嫡子们都死光了的情况。

第二个问题:李渊对太子旧党的态度如何?

皇帝立继承人,从来不是对继承人个人因素的单方面考量,而是对集团势力的综合评估。

这里涉及两个因素,其一,继承人必须获得相对多数的拥戴,以利于未来接班时能握得住皇权。其二,继承人的背后势力又不能过于强大,以防止危害到现任皇帝的权力基础。

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争斗中,李世民的基本盘是关东豪族势力,李建成的基本盘是关陇集团和河北士族集团。

不过这两大阵营的忠诚度其实是不一样,李世民的关东集团全是铁杆,因为他们一直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唯有依靠李世民才能实现他们的集体翻身。

李建成的关陇集团忠诚度其实还不如河北集团,他们支持李建成一是出于继承法的规则,二是出于对皇帝的支持。同时,他们本来就是大唐帝国的权力核心阶层,不需要对李建成感恩戴德。

这就是李建成斗不过李世民的原因之一,他的团队缺少死党。

假如李渊考虑立皇太孙,那就得考虑李建成的旧党对皇太孙的态度。

李建成死了,太子旧党会把对李建成的忠诚移植到他的儿子们身上吗?我觉得河北集团也许会,关陇集团大多会随着李渊的态度而改变。

不过,我倒不认为是皇太孙的劣势,因为这符合李渊的利益诉求,他可以打造一个相对强大,但又在自己控制之下的皇太孙势力。

那么,这是皇太孙的优势吗?也不是,李渊既然可以为皇太孙量身定做,为什么不可以为皇太子量身定做?单单一个河北集团太孱弱,不足以左右李渊的决策。

所以,考虑太子旧党的因素,我认为对皇太孙略有利,但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个问题:李建成的子嗣关系能否摆得平?

按史书记载,李建成迎娶太子妃郑观音比李世民成婚还晚了一年,那年他已经25周岁了。

按照古人的婚龄,作为嫡长子,李建成不可能那么晚才成婚,因此郑观音应该是他的续房。立皇太孙一定首先考虑立嫡,麻烦来了,李建成的六个儿子到底谁是嫡子谁是庶子呢?

不知道,史书没记载,李建成和郑观音的出土墓志铭也没记载。

按常理来说,李建成的长子应该是庶子,假如郑观音有子,到“玄武门之变”爆发的那一年,不会超过11周岁。

如果李渊要立皇太孙,只能在年长的庶长孙,和年幼的嫡孙之间衡量,他该如何抉择呢?

有人说“嫡”是指“嫡长房”,而不是“嫡长孙”,李渊的嫡长房就是指李建成这一房,不会考虑李建成的儿子们的嫡庶差别,所以庶长子顺位更高。

也有人说“嫡”就是指嫡孙,从来就没有“嫡长房”的概念,唐朝在继承制度上有明确规定:“ 如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

看清没,继承的顺序从高到低是:嫡长子、嫡长孙、嫡长子同母弟、庶子、嫡孙同母弟、庶孙。

如果真是这样就没什么好争议的了,连李元吉的继承顺位都比不上郑观音的儿子。可问题是,这个规定出自于贞观年间的《唐律疏议》,李渊在位时没有那条法律。

这就乱套了,李渊还不得被搞成浆糊脑袋?既然如此,李渊为何非要挣扎于哪个孙子?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以及皇子皇孙们背后的支持力量做决定即可。

从有限的史料来看,李建成的庶子之母可能出身并不高,而郑观音虽然是豪族,但出身于荥阳,不是关陇豪族。从这一点来看,李渊选择皇孙的可能性不高。

第四个问题:李渊的个人偏好与继承法如何平衡?

我个人认为,李渊选择皇子的可能性要远大于皇孙。

首先,最初的继承法则是父子相传,根本就没有皇孙的份。后来为何有皇孙继承的先例了呢?理由很简单,现实情况太复杂,皇孙比皇子更符合现实需求。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选择皇孙朱允炆,而不选择皇子朱棣呢?原因就是朱棣前面还有朱棡、朱樉,而这哥俩实在不成器,又没办法跨过他俩,只能都不选,便宜了朱允炆。

这叫现实需求对法律的完善和修订。

那么,李渊会有这种困扰吗?基本没有。

对李渊来说,儿子们的年龄偏小,玄武门之变那年,最大的儿子才8周岁。不过这个问题不致命,因为李渊的健康状况非常好,他退位两年后还生了幼子李元婴,去世时最大的儿子已经17周岁。

事实上,李渊对儿子们,以及他们的母亲是有偏爱的。按照史书记载,尹德妃和张婕妤最受宠,他们俩的儿子李元亨、李元方时年7周岁,应该是考虑的人选之二。

不过我倒觉得李渊一定会选同为7周岁的李元嘉,因为他的母亲宇文氏其实更受宠、更有势力。

宇文氏是个很特别的女人,她嫁给李渊时已经28岁了,应该是二婚。她给李渊生了两个儿子,是李渊嫔妃中唯一一个生了两个儿子的女人。

由于窦皇后在大唐建立前就已经去世,李渊曾经想立宇文氏为皇后,但被拒绝了。

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宇文氏很有智慧,假如她被立为皇后,李元嘉就是嫡子。嫡子固然尊贵,但同时也必然会遭遇明枪暗箭。在李建成和李世民斗得狼烟四起的时候,这不是将自己的儿子往火坑里推吗?

难怪她如此“高龄”还能得宠,对女人来说,美貌从来就不是杀手锏。按照史书记载,李元嘉因为母亲的缘故,所受到的宠爱无人能及:“元嘉以母宠故,特为帝爱,后出诸子无及者。

当初宇文氏不肯受封皇后,是因为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在,但这些障碍被扫除之后,她有什么理由拒绝呢?更何况她还有一个好哥哥宇文士及。

当初宇文氏能嫁给李渊,就是因为宇文士及跟李渊是好友,早在大业九年,宇文士及就曾经劝李渊起兵,可见二人私交很深。

“江都之变”后,宇文化及兄弟裹挟着萧皇后北上,被窦建德大败,宇文士及带着妹妹西奔长安投了李渊。因为这个举动,宇文士及很受信任,被提拔为宰相。

母亲得宠,舅舅是宰相,宇文家族根基深厚,李元嘉所获得优势远不是李元亨、李元方所能比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假如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全都玩完,李渊大概率会选择李元嘉为太子。

最后一个问题,假如李渊脑子糊涂,选择了李建成的儿子为继承人,将来会不会爆发“唐版靖难之役”呢?

肯定不会,理由有二。

其一,李建成的儿子与李渊的儿子年龄相仿,甚至他的长子比李渊的儿子们大三四岁,从他们的治理来看,不具备实力。

朱棣能发动“靖难之役”,首先得益于他常年统兵征战,有自己的铁杆支持者,他的军功、年龄、拥护势力足以对抗朱允炆。而李渊的儿子们显然受制于年龄,根本不可能有那个经历。

其二,大唐的军权更分散,没有那个藩王具备超强的军事实力。

朱元璋分封诸子掌控兵权,尤其是九大塞王兵力独树一帜,朱棣更是王中王。唐朝不是这个情况,那时候天下已经统一,大军区总管制度已经开始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州都督、长史。

都督、长史虽然有兵权,但大唐的州多如驴毛,跟今天的地级市差不多,各地方的兵力有限。

后来,诸王遥领都督,其实就是挂个名,没实权。就算有实权,他们身边还有朝廷派驻的长史,想学朱棣根本不可能。

所以,如果李渊立皇太孙,肯定不会爆发“唐版靖难之役”。当然,李渊也不大可能立皇太孙,有李元嘉这么个好儿子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