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由暴君周厉王被驱逐、到周平王东迁的历史转折,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乱世。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巨变不仅席卷了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
       从一个暴虐的君主走向平和的东迁,这个转变所带来的动荡和变革,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篇章。这段历史变革中,周厉王的驱逐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周平王的东迁则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这两位君主之间的巨大反差,不仅让人们回味当时的政治风云,更引发了对于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让我们一同穿越时光的迷雾,揭开这段春秋时期的历史纷争,探寻在动荡的大乱世中,周厉王的被驱逐和周平王的东迁,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历史密码。


       周天子为何会一步步走向衰败?
       说到周朝的衰败,恐怕很多人只知其中有昏庸的君主和进入春秋的乱世,却不一定明白这其中的前因后果。事实上,周朝从建立到兴盛,再到衰落最终灭亡,经历了近八百年的历史长河,其中蕴含着许多曲折离奇的故事和人性的深邃。
       周朝建立之初,姬商灭掉了殷朝,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得到天下共主的位置。姬商拥有神一般的威望,诸侯国对他唯命是从。到了姬商晚年,他传位给了儿子姬癸,史称成王。成王年轻有为,对天下诸侯也约法三章,使周朝国力达到鼎盛。


       但成王去世后,周朝的局面就开始有了变化。他的两个儿子姬嘉和姬发矫情造反,失败被杀。这样的兄弟阋墙戏码在王室内部不断上演,王权也日渐被削弱。等到厉王姬胡即位之时,周天子不过是个空壳,名大于实了。姬胡就是想重振王权,却失败收场,反而使东周时代开启,王朝走向终结。
       那么,周朝为何会从鼎盛走向衰败、最终覆灭呢?其中关键就在于姬氏宗室内部的旁系势力日渐兴起,这些王亲国戚约束和侵蚀着嫡系君主的权力,周天子渐渐成了傀儡。
       各诸侯国也瞧不起这种虚位元首的周王朝,有的甚至公然背叛、造反。姬胡就是想扭转这一局面,却失败告终。其后诸侯为争天下,更是置周天子于死地。由此可见,周朝覆灭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宗室内乱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姬胡改革引发的议论纷纷,究竟是谁推波助澜?
       周厉王姬胡是周朝第十位国君,生性多心多志,早年即位之时还算英明,深得父老们的称赞。然而好景不长,他渐渐显露出一些不符合“贤君”标准的想法——他认为自己身为天子,理应独占天下利益,其他各国就应当听从自己指示;并且他也渴望提高王室收入,增强自身在诸侯中的地位。
       其实这背后暗示着,当时的周王朝已面临巨大的危机,姬胡渴望通过经济手段,牢牢掌控住权力。为此,他任用了一个主张国有化经济、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大臣荣夷公,一举把朝中贵族老板们的产业和利益收归王室,引发了贵族们的强烈不满。


       这些世袭的卿大夫们向来傲慢,怎会甘心把祖传基业拱手让给王室?他们暗地里串连,准备找机会给姬胡一个下马威。然而,姬胡本人对此却极其得意,他对召穆公夸口道:“我成功堵住了百姓们的怨言诽谤,现在没人敢议论我了!”他认为这是他的英明决策,逼迫百姓们不得不就范。
       召穆公却严厉指责他这是决堤引洪水,最终只会酿成更大灾难。然而姬胡根本听不进去,他自信满满,认为可以一力承担。其实,这只能说他已完全陷入了偏执的迷雾之中,失去了理性判断局势的能力。


       不久,果然爆发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国人暴动”。姬胡被赶下台,仓皇出逃乡间,在那里度过了余生。代行其职权的召穆公、周定公二人平息了动荡局面。然而,细细想来,这场“国人暴动”是否真是平民百姓发起的?抑或里面还隐藏着贵族势力的推波助澜?毕竟姬胡的改革严重触犯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想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为姬胡的初衷感到惋惜——他固然有过激之处,但终究也是想振兴王室,增强自身权力,应对国力衰弱的危机。只是他的做法未免太过操之过急,最终导致政治灾难,酿成了悲剧。这场“国人暴动”,或许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周幽王的昏庸荒唐,引出了什么结局?
       姬胡之后的周幽王姬臧,则堪称昏庸之极。他整日沉溺于与姬氏(即褒姒)饮宴调情之中,朝政教化一概抛诸脑后,任由奸佞小人虢石父主政。而惹得众怒的,还有他为了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先是废黜了先前的太子,后又怂恿岳父申侯杀害太子——这无疑是罪恶滔天。
       往昔他父亲周厉王还得到周公姬旦等重臣的拥戴,周幽王却沦落到胡作非为的地步,王室威信可见一去不复返了。幽王的这种胡作非为,让重臣和诸侯们看清了他们的君主就是一个荒唐愚昧、昏庸无道之辈。申侯果断拒绝幽王的命令,杀害太子,这点底线他还是要守的。
       幽王大怒要讨伐申国,将它一举歼灭。然而此时申侯也彻底看清了幽王的真面目,一不做二不休,火速联络上犬戎部落,一举攻入镐京。幽王还指望烽火集结诸侯来救驾,却错估了这些诸侯对他的忠心——没有几个国家响应,就算最忠心的秦国也迟迟不至。


       众叛亲离的周幽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犬戎军杀到面前,最后死在申侯手里。幽王倒台后,申侯扶持平王继位,然而这已无力回天。首都镐京遭到严重破坏,宗庙被毁,只得迁都洛阳。
       东周时代正式开启,王朝从此一蹶不振。此时的周王室名存实亡,已无力约束诸侯。郑国吞并胡国便是明证,诸侯之间为利益展开残酷兼并,成了常态。礼乐秩序全面崩坏,进入了所谓“春秋乱世”。王朝由盛转衰,鲜血淋漓但却又在所难免。


       东周王朝走向末路,诸侯开始攫取天下
       从此之后数百年间,东周王朝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再也无法有效管理诸侯国。周天子沦为摆设,实权为诸侯所掌控。人们眼看着朝廷威信日益丧失,不由得唏嘘不已——曾几何时,西周列国却是忠心耿耿,服从王命,并肩作战。现在周王东迁,一切都变了。
       进入东周后,大国强国为了谋求天下,把周天子抛诸脑后。连礼仪上的恭顺也只是表面文章。其时诸侯之中富国强兵的郑国,竟然敢于吞并同盟国家胡国,也不再顾忌周王室的意见。这显然昭示着东周末路将尽,诸侯要突破藩屏,争相报取天下了。


       郑国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对东周王朝体制的公然挑战。需要指出的是,当初周武王灭掉殷朝后,其实就是通过诸侯联盟的力量取得的胜利。所以周王室对诸侯也有某种依赖性。一旦诸侯不再尊周王为领袖,周王室就会名存实亡,如同树上被削掉的枝桠。
       东周时诸侯的崛起,正是周天子失去权威的明证。种种迹象表明,东周命运已定,覆灭只是时间问题。或许周王室本身的衰落也难辞其咎,姬胡当年的改革便是想扭转这一局面,但终究失败而终。


       结语
       纵观周朝衰亡的全过程,其中固然有昏君和乱世的成分,但更多的则是周王室自身积威愈失,国力日益削弱,所以才难免遭遇覆灭。其实不仅周朝如此,历史上任何的朝代更替,都蕴含着种种曲折离奇的人性剧情,很多关键的历史转折点,都源自某些关键人物的决策。
       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因果,而忽略了其下面涌动的暗流。然而不管怎样,当秩序瓦解之时,百姓常民才是最为无辜的牺牲品。正如召穆公所言“国人人人自危”,这才是大乱之后的真正悲剧。
       所以我们不能只是抱怨昏君或兴亡的命运轮回,更要思索如何避免再次让普通老百姓成为动荡乱世中的代价。这也许才是我们站在历史深处,审视周朝覆灭时真正应有的思考角度。因为朝代更迭时,真正无辜受害的永远是最底层的普通百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