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车企即将远赴欧洲建厂,在新能源车领域必然会进一步开拓、深耕欧洲市场,但这也惹得一些欧洲汽车制造商不满。有欧洲车企高层就对此表示抗议,甚至还出言要挟意大利政府,要求其不要给中国车企敞开大门。唐唯实的意思其实就是,中国车企实在是在价格、配置、品质等方面太“内卷”了,如果中国新能源车企业在意大利建厂,对他们来说又是不亚于一次“严酷竞争”。

据观察者网4月12日报道,日前,欧洲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表示,如果允许中国竞争对手在意大利生产汽车,Stellantis集团将可能不得不关闭其部分意大利工厂,他还警告说,引入中国车企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如果有人做这个决定的话,那么这些人需要“对此负责”。可见,面对引入中国车企后将到来的“攻城略地”,欧洲车企显然无法在价格、品质和操作享受上与中国车企竞争,他们非常担忧有中国车企来欧洲建厂搞“内卷”,他们心里也有自知之明,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提前“抗议”。

为什么唐唯实要做这样的表态呢?一方面,这是由于中国车企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确实独步全球,在国际乘用车市场上非常畅销,毫无疑问会大幅挤压美欧车企的发展空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涨幅比同期都在50%以上,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现在欧洲市场正在成为中国车企出口的热门地区,占到了出口总量的近四成,显然对欧洲车企是一种“沉重的压力”。

为什么会如此畅销呢?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由于深耕技术和品质,厚积薄发,又拥有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市场的丰富经验,产业链供应链也非常完整高效,因此从配置再到价格,有的品牌都是能够碾压国外同级别对手的存在。

另一方面,2024年一开年,就有消息称,中国车企今年将会大举赴欧洲建厂,唐唯实等一众欧洲车企高层这回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威胁。虽说自己的车企坐拥丰富的全球市场营收,对中国市场是不正眼看的,甚至到现在连个正经的中文名称也没有,但现在唐唯实却非常担忧中国车企到意大利建厂后,由于成本降低和关税等因素,中国新能源汽车将挤占其欧洲市场的份额,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此外,意大利官员的表态,更是让唐唯实“听在眼里、急在心里”。近日意大利工业部长阿道夫·乌尔索表示,由于此前意大利政府制定了年生产130万辆汽车的指标,希望以此拉动就业、消费和出口,提振意大利国民经济、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因此现在正在跟特斯拉和三家中国车企比亚迪、奇瑞和长城汽车进行谈判,为的就是引入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为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可是,这么中规中矩的政府政策导向,到了唐唯实这样的欧洲车企老板耳朵里,可就成了赤裸裸的“威胁”了,他才会如此“抗议”。

唐唯实说这些充满“抗议”意味的话,其实还有一层意味,这就是反过来“威胁”意大利政府。虽然面对中国车企的竞争只能甘拜下风,不想更不敢跟中国车企竞争,但作为实力雄厚的欧洲老牌汽车制造商,用关闭意大利地区制造工厂的手段来要挟意大利官方改变引进中国车企的念头,还是有点希望的。

其实,作为汽车制造领域资深企业家,唐唯实早就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不爽”了,他甚至在忽视中国市场之后,有四年都没有踏足中国土地,可见其在产品被中国新能源汽车压过后,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除了在公共场合抨击中国车企外,他还是欧盟对华新能源汽车制裁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不过,唐唯实担心的“内卷”,也不过是其想要保住摇摇欲坠汽车领域优势的一个借口罢了。所谓的“内卷”,其实还是对中国车企乃至中国企业的偏见,好像中国车企的畅销产品都是凭借着较为低廉的价格才压过欧美轿车一头的,这纯属在为自己的抱残守缺找理由,骨子里就透露出不敢相信中国人有如此研发实力和不俗表现的傲慢。

有趣的是,在西方所信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原理眼中,都主张什么“市场资源配置”“充分市场竞争”,这样不仅可以让同行充分竞争,还能让消费者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几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时,西方国家要求中国“全部开放”才能真正发展起来,拥抱“市场经济”,但一转眼几十年过去,美欧发达国家倒是开始了“闭关锁国”,看到中国产品竞争力高昂,就对其设置关税限制。虽说是“风水轮流转”,可像欧洲车企精英都开始支持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加收关税,这确实是妥妥的“双标”了。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耶伦在4月初访华时,频繁提到的所谓“产能过剩”。美欧还是打心眼里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当然看不惯中国在汽车产业上压过他们一头,更担心将来全球乘用车市场份额的下降,因此他们才针对中国车企,又是抹黑污蔑,说什么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打价格战”,眼看中国车企有很大部分是智能制造,然后又转变话锋说中国“产能过剩”,企图唆使中国“自废武功”,西方国家的险恶用心可见一斑。可见,唐唯实越是害怕中国车企搞所谓的“内卷”,中方就应该更坚定地支持本国车企“走出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