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源远流长,能够传承到今天的姓氏,每一个背后都有着一段独特的故事。比如说“郑”这个姓氏,其中有一支就是从“马”姓改过来的,而且还是由明成祖朱棣亲自赐予的。说起这一支“郑”姓的始祖,那真是令人如雷贯耳,因为这个姓氏的始祖就是曾经七次远下西洋的郑和。


       在古代,皇帝为了奖赏那些立下殊勋的大臣或者是拉拢那些游牧民族部落的首领,往往会给这些人赐姓,赐予的姓氏一般也都是国姓,也就是皇帝的姓氏。比如唐朝初年的名将徐世绩,他因为功勋卓著被唐高祖李渊赐予国姓“李”,所以后来他改名叫李世绩,再后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为了避讳“世”字,又改名叫李绩。
       对于古人来说,能够得到皇帝的赐姓,那真算得上是一件天大喜事,整个家族都会以此为荣。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明朝的国姓明明是“朱”,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赐予的国姓却是“郑”呢?这一切,还要从郑和的身份说起。


       郑和原本姓马,名字叫马和,小名三宝,祖上曾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大约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为了铲除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30万大军攻入云南。残余的元军很快战败,郑和的家族也因此成为明军的俘虏。因为郑和为人聪明伶俐,后来就被送到燕王朱棣的府上效力,从此净身当了一名小太监。
       彼时的朱棣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燕王,为了消除父亲朱元璋对他的怀疑,朱棣平日里的言行十分谨慎,很多重要的事情只能交给郑和去办。为了让郑和能够更好地给自己办事,朱棣也对他大力栽培,不但找来学识丰富的大儒给郑和讲课,还允许他随意翻看府中的藏书。在朱棣的刻意培养下,再加上郑和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快就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迫于自己当初立下的祖训,在选择皇位继承人上,虽然他明知道朱棣才是最好的人选,可碍于“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只能将皇孙朱允炆选为接班人。而且,朱元璋知道朱棣有夺取皇位的实力和野心,因此一直在暗中提防朱棣。
       直到朱元璋驾崩后,朱棣才结束了这种战战兢兢的日子,他原本以为从此可以逍遥自在了,却不曾想新继位的大侄子朱允炆对他的提防更甚从前。后来朱允炆又开始削藩,被逼到墙角忍无可忍的朱棣,不得不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发动了“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虽然经营北方多年,可始终受到朝廷的压制,兵力与朝廷官军相去甚远。建文元年十一月,大将军李景隆率领大军逼近北平城下,因攻城不克复退至京郊郑村坝。此时李景隆手中握有50万大军,而朱棣手中仅8万士兵,双方之间的兵力差距不可谓不大。
       郑村坝之战对于朱棣一方来说十分重要,此战如果失败的话,那么朱棣唯一的下场就是兵败身死。而且,当时朱棣并不在北平城中,他刚刚从大宁返回孤山,面对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即便是久经沙场的朱棣也感到束手无策。但是随后不久,朱棣就得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消息,外出打探敌情的郑和回来说,建文军驻扎在白河之西,而河水已与昨日结冰,坚逾铁石,足以确保人马通行无碍。


       朱棣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连夜调拨大军从河面向李景隆大营发动冲击,李景隆见大营被袭,连忙调左右二营大军前去阻挡。趁此机会,朱棣又以奇兵袭击李景隆左右大营,建文军一时间阵脚大乱,北平城中的燕王部队也趁机出城夹功。李景隆见机不妙,抛弃大军连夜南逃,朱棣一方大获全胜,斩首敌军数万。
       郑村坝一战,郑和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所以在“靖难之役”结束后,已经登基称帝的朱棣亲笔御书一个“郑”字赐予郑和为姓。按道理来说,朱棣应该赐予郑和“朱”字为姓才对,可因为郑和的身份是太监,如果赐予他“朱”姓有损皇室威严,所以就取郑村坝之战的“郑”字赐予他作为姓氏了。


       可能还有人会奇怪,郑和既然是一个太监,按道理说他应该没有子嗣啊,为何他被朱棣赐予的“郑”姓还能够传下来呢?这是因为他后来过继了哥哥家的儿子来继承香火。
       在古代,皇帝所赐予的姓氏,对任何一个家族来说都是天大的恩宠,自然也不可能让这个姓氏绝嗣。因此郑和就从自己的哥哥那过继了一个儿子,然而这个儿子又给他生了两个孙子,一个叫叫郑万选,另一个叫郑廷选。就这样,父传子,子传孙,由明成祖朱棣所赐的这个“郑”姓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