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老一辈领导人从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作出了重新开启两国交往大门的战略决策,实施推动起了“乒乓外交”,这成为了两国最开始相互交流的契机。

然而,促成这件事也是非常麻烦的,中间也受到了一些阻挠。

偶然中的必然

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中国人民都意识到了:美国帝国主义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不过,美国依旧是中国的敌人,在过去的很多年时间里,美国都在千方百计想着如何阻挠中国的发展。

这和美国的“霸权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世界的局势,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战后初期,美国在这个世界上可谓是“一枝独秀”,不过进入50年代之后,他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变得相对缓慢了,经济地位也严重下降,他们要面临的还有很多,尤其是日益崛起的苏联。

那会,法国退出了北约,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印证这种趋势,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动摇。

世界上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是世界的“老大”,不过,久久难以拿下的越南战争更是让美国的国力和威望遭遇到严重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也同样需要摆脱困境、寻找商品和投资的市场,也不难理解,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们将目光聚焦到中国。

而对于中国来说,和美国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是共赢。

在那个时期中国的政治条件下,除了毛主席,没有第二个人有这样的权威,能够促成这件事,记者斯诺在回忆这段时期的历史时也说:“中美关系解冻的实际决策者正是毛主席本人。”

因此,双方在试探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至关重要的,毛主席也全程关注着这件事。

1970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美国记者斯诺,并且特意和他们站在一起检阅游行的队伍,这也是毛主席向尼克松公开放出的“试探气球”,当年12月1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与斯诺的长谈中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那么我愿意和他谈。”

到了第二年年初,中美关系已经到了坚冰即将被打破的重要时刻。

关键的一步,就是31届世乓赛。

1971年的春天,日本乒协主席后藤钾二访华,邀请中国乒乓球队参加比赛,而在当时,中央和国家体委不赞成派队伍参加比赛的占了绝大多数,因为按照当时所截获的很多情报显示,有境外敌对势力正准备破坏中国队参赛。

而那段时间里,后藤钾二一直都住在北京饭店之中,他也显得有些着急了,那些日子,他也一直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答复。

因为中国乒乓球代表团本来就是世界乒坛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这支队伍已经连续两届缺席了世界锦标赛,而31届锦标赛在日本举办,组委会从开始就非常希望中国代表团能够前来参加比赛。

不过,后藤钾二此时前来,也顶着巨大的压力的,当时,中日邦交还没有正常化,他的中国之行,本来就受到了重重阻力。

甚至有日本右翼势力强烈阻挠,其中更是包括了威胁和恐吓,要让中国代表团“有来无回”。

3月14日,周总理还是从大局出发,力排众议,提出:不仅要去参赛,还不能以苛刻的条件回复日方代表队。

乒乓球代表团的内部也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一方面认为政治最大,这次是不能去的;而另一方也认为,既然答应了日本,就要诚实守信,且参赛对于中国的乒乓球运动乃至整个国家都是有利的。

还有一些非常乐观的人更是提出:要去,而且要在现场开展斗争。

在讨论的那一天,周总理一直在人民大会堂等到了凌晨3点,等他听到了国内乒乓球代表团的意见之后,总理最终拍板:参加比赛。

为此,周总理还特意报告了毛主席,并得到了他的同意,至此,“乒乓外交”有了开局的前提。

毛主席也考虑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暗杀威胁。

于是,毛主席提出了两点:照办,我队应该前去,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之后,周总理多次来到比赛现场,和乒乓运动健儿们促膝长谈,一再强调“不要背负着太大的压力,一定是友谊第一,拿不拿冠军都是次要的。”

1971年4月,终于到了出发的日子。

组团前往日本的干部中,懂得英语和日语的干部比较少,因此还特地从其他部门借调来的。

周总理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也亲自准备了筹备工作,他多次召集起代表团的全体成员开会,并且做了动员和部署工作,特别是在讨论到日本右翼分子的各种威胁时,代表团该如何应对。

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一致:日本右翼分子的威胁都是小事,而参加世乓赛才是大事,我们都应该前去。

中国代表团的秘书长是宋中,他回忆当年的事情,用到的更多是“震惊”。

因为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受到了日本方面十分热情的欢迎,很多日本人手中都握着中日两国的国旗,拿着鲜花和标语,让整个机场都被围的水泄不通。

不过,宋中到了后来才知道,那会因为中国代表团前来参赛,因此名古屋的世乓赛规格一下就升级了。

除了中国的乒乓球水平在整个世界都格外出名以外,更重要的是,这也是1966年之后中国第一次向日本派出大规模的代表团。

而在世乓赛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时候,美国乒乓球协会驻国际乒联的代表拉福德·哈里森对他说:“美国的年轻队员们非常想要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已经取消了美国公民前往中国的旅游禁令,如果你们能够给我们签证,那么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前往中国访问。”

当天晚上,中国代表团就成立了一个临时党委,还专门去探讨了一下对方的话语有没有其他的意思,然后,便将这个情况向国内汇报。

结果,这段时间,也发生了一件“尴尬”的小插曲。

1971年4月4日下午,中国乒乓球队的成员们都上了班车,结果车门忽然打开,上来了一位黄头发的外国运动员。

对方发现自己和车上的其他人都长得不太一样,表情中透露着阵阵尴尬,他想要转头下车,却发现班车已经开动了。

这位上错车的外国运动员只好将脸对准了车门的位置,而他一转身,大家也看到了他背后的字母:U.S.A。

此时,一位叫庄则栋的运动员,很想跟对方打个招呼,他觉得,中国是礼仪之邦,最起码不能将人家晾在那里。

在他刚刚准备走向前去的时候,有一位队友还是拦住了庄则栋,对他说:“小庄,咱们不要惹事。”

庄则栋轻声回答道:“没事,他也就只是一个运动员。”

庄则栋轻轻拍了拍那位美国运动员的肩膀,对方转过头来,庄则栋率先做了自我介绍,对方得知面前的这名中国运动员就是前几年的冠军时,情绪也相当激动,紧紧握住了庄则栋的手。

庄则栋从随行的包裹里拿出了一段杭州织锦,送给了对方当礼物。

班车刚刚到站的时候,有日本友人和日本媒体早已在车站等候,那张历史性的照片也在此时被拍下:一位中国运动员竟然和一位美国运动员站在一起。

此事也瞬间成为了爆炸性新闻。

这次阴差阳错的小事,也促成了一段巨大的历史变革。

小球最终转动了大球

由于被拍摄了照片,当时中国代表团内部也有些着急,大家都很担心,不知道这件事会不会导致庄则栋挨处分。

而那位名叫科恩的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回去之后,也将这件事向自己的教练进行了汇报。

对方觉得,这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

之后,美国代表团的哈里森向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正式请求:希望去中国访问。

可这种事绝对是个天大的事,也绝非是代表团内部能够决定的。

消息很快汇报到北京,这次机会,可谓稍纵即逝。

在比赛期间,从外交部到国家体委再到周总理都觉得现在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此就拟定了“暂不邀请美国队访华”的建议。

而另一边,毛主席则同样陷入了考虑之中,他考虑了整整三天。

在最后关头,他由最初的“不同意”改为“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队访华”,这起看似平常的事情,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却很大,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也再一次体现了出来。

而在之后,毛主席回顾这段时期的历史和那个重大的决策时,指出:

首先,在看到庄则栋和科恩的接触极为自然,他们二人没有往事的纠葛,也同样没有什么恩恩怨怨的问题,即使在长期以来有过一些猜疑和顾虑,也是长期以来人为的。

其次,主席也更加信任“人民”,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美国人民,合则两利,这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此外,他还同样考虑到了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庄则栋的行为也具有着一定的代表性。

最后,毛主席更是很有自信,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了,还是有着很大吸引力的。”

而尼克松不久之后就获悉了这一消息,他更是惊叹道:“我从来没有想过,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的得以实现。”

五国乒乓球队代表团先后来到了北京,中国方面同他们进行了友谊赛。

那会,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水平和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水平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因此,中方运动员在事先都被提前布置好:不要赢他们太多,个别场次也可以输给他们,以防他们难堪。

4月14日,5国乒乓球代表团来到了人民大会堂的一个大厅之中,按照国家名称的字母围成一个圈坐好,外国记者则被安排在大厅入口处。

周总理来了之后,一眼就认出了他所认识的美国和加拿大记者,并和他们握手交谈了几句。

几位记者都感觉到十分高兴,纷纷说:“周总理还记得我们这些老朋友。”

之后,周总理就一一和多国代表团的成员们握手,当他最后走到美国代表团面前的时候,还和对方的代表团团长作了友好交谈。

而那位科恩,也在此次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

由于科恩是嬉皮士运动员,他举起手说:“我可以一个问题吗?”

在得到周总理的同意后,科恩问道:“总理先生,您对嬉皮士有何评论?”

按照当时的国情,对于嬉皮士,民间还是持着批判的态度,在场的人也完全没有想到,科恩会提出一个如此令人尴尬的问题。

周总理思考了一下,回答道:“青年人是社会中最为积极的活跃分子,他们总是在通过各种各样的试验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番回答,也引得周围的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而在这之后,中美关系的坚冰也渐渐融化,第二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更是有了突破性进展。

而这次中美关系的改善,也源自于毛主席的大略,他说过:“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陈毅后来也感慨道:“只有主席能够下这个决心,也只有主席敢于打美国这张战略牌。”

现在,中美的关系依旧遭遇着很多挑战和困难,不过,正如《人民论坛》所说:中美要想回到正确的轨道上,仍需“乒乓外交”的大智慧。

参考

“乒乓外交”的逻辑与中国外交智慧 储昭根 人民论坛

参考消息 | 亲历者讲述中美“乒乓外交”台前幕后 新华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