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晓丹 通讯员 王海涛

在烟台莱阳市吕格庄镇大野头村,有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他怀揣着绿化荒山的念头,用32年时间,在荒山上种了10万余棵树。

这位老人名叫李世富,曾是吕格庄镇大野头村党支部副书记,年过六旬开始种树,以山为家,最终将村里一座近乎光秃秃的嵯山变成了绿树成荫的秀美青山。如今他仍坚持住在大山里,守护着自己种下的一草一木。3月11日,植树节前夕,记者走近这位95岁的老人。

蜗居深山32年,将荒山变绿林

初春的烟台,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山里的野草已长出嫩芽,树木开始铆足了劲抽芽吐绿。

从山脚下出发,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经过大约十几分钟车程,才能到达李世富老人在嵯山里的住处。房前的一棵树上挂着他写的字“人民林园”,这是他为自己种下的这片林园起的名字,也是他“为民造林”的真实写照。

李世富在看他房前种的树。

位于莱阳市吕格庄镇大野头村的嵯山,是市志上没有记载的荒山。带记者上山的村民尹先生介绍说,当年由于山火和虫害等原因,导致嵯山上的植被越来越少,慢慢变成一座荒山。面对着这样荒凉的嵯山,绿化荒山的念头,在李世富心里扎了根。

1992年,63岁的李世富来到嵯山种树,当时的嵯山上只有几棵杂乱的刺槐。刚开始植树的时候,家里人不赞成,亲戚朋友们也都来当说客。李世富却说:“没有人干,我来干!这是造福百姓的事情!”他义无反顾走进了嵯山,不承想,这一待就是32年。

如今的嵯山已从荒山变成了绿树成荫的秀美山林。李世富老人的故事慢慢被大家熟知,每年吸引众多学生、志愿者前来植树。

昔日的荒山变成秀美青山。(摄影 李庆盛)

3月11日上午,在植树节来临前夕,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与莱阳市吕格庄镇政府联合组织开展了“3·12”义务植树活动,植树地点选在了嵯山。种完树后,师生们一起拜访了李世富老人,听他讲述植树造林的故事。

“听老人讲了他植树的故事,深刻体会到了老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要以老党员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海都学院学生姜宇表示,他也会将植树造林的环保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呼吁大家一起保护生态环境。

“老人这些年挺不容易的,钱都花在种树上了,这些年加起来得有十万来棵树了。他育了树苗就分给村民,让大家一起种树。”尹先生说,“每次我上山看他,他就让我给他带报刊,虽然住山上,但他眼光长远,我们村的大樱桃是他引进的,包括村里后来的绿化发展,他都提了很多建议。”

“我和嵯山注定是分不开了”

刚上山种树时,李世富借住在别人搭建的窝棚里,后来窝棚塌了,李世富就搬进了一处防空洞。山洞里高约2米半,宽约2米,墙壁往外渗水,洞内阴暗潮湿,还有一处泉眼,李世富便在里边盘了一铺炕,就在山里扎了根。他老伴不忍心让他一个人在山上受苦,就常到山上来陪他。

李世富曾住过的山洞。

家人眼里的李世富,善良却有点“执拗”,“就喜欢种树,一听说哪儿有好树苗,他立马就去了。当时为了上山种树,和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块钱。育了树苗就分给村民,从不要村民的钱。”李世富的二儿媳妇乔云翠说。当时村里人也不理解,大家都是种粮食、蔬菜和水果,既能自己吃,还能卖钱补贴家用。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李世富不为所动,仍坚持植树。

1998年年底,李世富的大儿子因病离世,他老伴因承受不了老年丧子之痛,一个多月后也离开人世。次年正月里,李世富在去买树苗的路上,不慎被农用车撞倒,身上多处受伤,儿女们非常担心,轮流陪护,不让李世富再上山,想让他在家里安享晚年。但李世富病刚好,就坚持要进山,一踏上进山路,老人立马精神百倍,“天天挂念着满山的树苗,我和嵯山注定是分不开了。”

山洞潮湿,李世富患上了风湿,严重时痛到走不了路,儿女们就在山洞旁给他盖了几间房子。屋内墙上挂着一幅字“山魂”,炕对面的桌子上,摆满了花卉苗木种植等书籍。

儿女们为李世富盖的房子。

如今95岁高龄的李世富行走需要借助拐杖,吃住也需要家人照顾,大家劝他从山上搬下来,他却又像当年一样“执拗”地拒绝了。“年前那场大雪,导致上山路很滑,没法骑三轮车上山给他送饭,很不方便,就和他商量搬到家里住,他不同意,舍不得他的这些树。”乔云翠说,天冷时,李世富就坐在炕上看看窗外的树,天气暖和了,他就拄着拐杖出门,在树林里溜达,晒晒太阳,不时提醒她哪块地方该种什么树了。

“我没有什么本事,就种些树留给后人吧”

“失,植;再失,再植。粒米堆仓,滴水成河”。这是李世富写在石板上的一段文字,简单几个字也勾勒出老人植树造林的坚定信念。

“那时候自己扛着镢头,满山刨坑,栽树。那边的几棵松树还是晚上拿手电筒照着栽的。”李世富指着房子对面不远处说道,为了省钱,他在洞口前开辟出一块空地来育苗。

起初,李世富种树时经常遇到小树苗没成活、被羊啃食、被人砍了当柴烧了等情况。毁了一批,李世富就再种一批,仅松树,李世富前前后后就种了4万余棵。2003年冬天,山上的树一次被人砍走200多棵,还有一年清明节,有孩子在山上玩火,一下烧了千来棵树。“我当时看着那些树的断口,眼泪都掉下来了。”李世富回忆起这些时,难掩心痛。但他没有抱怨,再育苗,再在原来的位置补栽。

在嵯山上有一片子午林,提起当年种植子午林的计划时,李世富说,有一天他正在栽树,遇到了几个来玩耍的孩子为南北方向争执不休,于是他就想种一个子午林,给上山的孩子们指个方向。他沿着山路种下100多棵树苗。可种下的树苗,不是被人拔了,就是被羊啃了。他不厌其烦,反反复复种了十多次,并在树下压着一张纸条:“劝教乡亲们朋友们,爱护林木,共同保护它们。”现在树木已经长高,成了嵯山上的一道景观,他还给这段植树经历写下一段话:“一林南北山尖林中,一十二点中午时间,一人失向众说不清,一林告知向清前进。”

李世富记录自己的种树经历。

“山上主要种的松树、柏树和槐树,还有些杨树、果树。”乔云翠说,“过几天天气暖和了,山上的杏树、桃树、樱桃树将陆续开花,会非常好看。等樱桃熟的时候你们再来吧,我们这里的樱桃很好吃。”

在山洞口的西侧有三棵粗壮的樱桃树,是李世富刚上山的时候栽种的。当时,李世富买了几株大樱桃的树苗进行培育。大樱桃保存时间长,而且价格高效益可观,村里人纷纷来向他取经,并提出要买他的樱桃苗。“买什么啊,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简单的一句话,李世富便无偿地把培育的大樱桃苗都送了出去。如今30多年过去了,大野头的樱桃名声在外,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樱桃树,每亩年均收入早已超过万元,可那个“拓荒人”,却始终隐居山中,粗茶淡饭。

愿将余生换山绿,李世富曾将“绿水青山”这四个字写在自己亲手栽种的松树林里,也写在了不变的初心里。如今已经种不动树的李世富仍住在山里守护着他亲手“植绿”的这座山,他说:“人活着不能光想着自己,就应该做点有益的事情,我没有什么本事,就种些树留给后人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