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新年抖音没少刷吧?都刷到武汉天河机场事件了吧?

女乘客拍着桌子质问,老人孩子在飞机上被困9小时,孩子因为缺氧脸憋的通红,有些老人都快不行了,打120求助、打110 报警,结果这些人都被拦在机舱之外,这则新闻在新年前引爆了抖音,毕竟关乎百姓回家过年的大事,南方航空竟如此拖沓敷衍,这让网友们多少有些失望。

不过这个话题已经过期啦,南航已深刻检讨并向所有乘客道歉。话说回来,这位女乘客说被困9小时,飞机机舱内缺氧这个话题导视可以聊聊,作为没怎么乘坐过飞机的我要认真地问一句,机舱内没有供氧系统吗?

如果地面上都没有,那飞到万米高空岂不是更没有充足氧气?飞机供氧系统究竟是什么技术在支撑呢?

飞机的飞行高度你知道吗?

先来说个基本的地理知识吧,咱们大气层是怎么分类的。

从咱们地球村一直往上,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第一层是对流层,根据纬度和季节不同,离地面的距离在8-18千米之间,主要特点是对流运动强、天气多变、温度低;

大气第二层是平流层,从平流层顶往上约55千米都是平流层,特点是温度先低后高,空气运动稳定,不受恶劣天气影响;大气后三层分别是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这都是我们的飞机不适合到达的,中间层对流运动非常强,暖层温度可达1000℃,外层直接连接星际空间了,因此人类的飞机一般在对流层和平流层飞行。

短途飞机的常规飞行高度是4000-8000米,一般都会在10000米以下,甚至有的会在5000米左右徘徊,这跟大气层的温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4000米以下,飞机每上升1000米,大气温度就降低4度,4000米之上就属于对流层顶部温度是最低的,大约在-60度左右,同时空气的密度大大降低,阻力相对较小,这时候发动机的效率基本达到了最高水平,飞机在同样的空速之下,获得的地面速度更大。

简单点说,在这个高度发动机效率高,飞的快,也不会占用国际航班的路线,所以短途客机一般的飞行高度都在4000-8000米左右。

长途飞机(国际航班)则稍有不同,一般的飞行高度都在10000米以上,这时飞机已经到达对流层的顶部,平流层的底部,由于平流层空气稀薄,所以飞机的空气阻力和气压都特别小,气流很稳定。

这个高度已经超越了云层和闪电,这样飞机飞行起来就更平稳,更安全,不需要跟恶劣天气作斗争当然也更加省油啦。

飞机在不同气层飞行,都有其运行的内里原因,但不管是短途还是长途,只要飞高,都会面临空气逐渐稀薄的问题,飞机是稳定了,人的供氧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飞机在万米高空如何供氧?

氧气含量会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海拔100处的含氧量是0海拔的99.2%,等上升到5000米的时候,含氧量就只有零海拔处的61.8%,10000米高空的含氧量就只剩23.6%了,因此对于客机而言,客舱及驾驶室的供氧系统就非常重要。

飞机的机舱是一个密闭空间,正常情况下,供氧要靠几个核心部件。

氧气从哪儿来?飞机的发动机向启动,一定需要氧气的飞鹤,所以,飞机的发动机往往配套有一台压气机,将大气中稀薄的空气吸入、除杂、压缩,增加空气的密度,最终输出以此达到发动机启动的需求。压缩后的空气一部分输出给发动机,一部分输出到机舱空调,这样机舱就有了氧气了。

氧气密度和温度怎么处理?直接从压气机中获得的氧气密度是不符合人类呼吸的,所以中间需要调整空气中的含氧比例,此时会用上机载制氧系统,通过一系列操作来保障空气中的含氧量充足且合适;同时空调输送空气过程中还要进行加热,因为大气层中的温度非常低,人类是无法适应的。

呼出的气体怎么排出?飞机上设置有两个部位是用于排出空气的,一个是安装在机尾的客舱压力外流活门,每5-8分钟打开一次,大概能处理飞机内60%左右的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另一处是机身前部的空气循环系统,吸入混合气体后经过过滤、消毒、增加氧气密度,可以变成洁净的空气再次进入客舱。

以上是在正常的情况下,飞机客舱内的空气保障过程。

在特殊的情况下(主要指高空飞行和紧急情况)会有另外一套供氧系统启动。

供氧系统的氧气来源于化学氧气发生器,根据不同机型会配有气态氧、液态氧或固态氧,一般供氧时间为15分钟,氧气面罩在客舱里都是交错分布的。

另外还有机组供氧和可移动供氧设备,驾驶舱的氧气来自驾驶室内的固定氧气瓶,方便在紧急情况下快捷供氧。

综上所述,飞机在正常和特殊情况下,都有着完善的供氧系统,这也是航空在近现代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还是有很多网友对飞机的安全系数持怀疑态度。

飞机因缺氧酿成的事故

目前世界上有几个飞机失事的案例,原因多少都会跟缺氧有关。

首先是2014年轰动世界的马航MH370失联事件。3月8日,MH370载着239名乘客从吉隆坡飞往北京,途中却失联坠毁,根据后期调查发现,本来飞机在10668高空中稳定飞行,却突然飞升了3000米,2分钟之后又急速下降,巨大的高度差急速变动吗,导致机舱和客舱缺氧,最终坠毁。

然后是2019年的莫斯科航空着陆事故。当年的5月5日,SU1492航班正在降落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发动机突然着火,导致降落滑行撞击后爆炸,事故发生时飞机正在给乘客供氧,但由于氧气面罩使用不熟练,很多乘客也因为缺氧死亡。

这些事故警醒航空对于供氧系统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比如定期维护和更新、机组人员培训工作等都需要长期坚持做。

但是者能否代表飞机不安全呢?很多人认为飞机很不安全,但根据数据显示,飞机是交通工具中最安全的。

有人统计过,假设一个人天天坐飞机,那么需要14000年才会碰上一次空难。30年前的航空技术之下,平均飞行一亿四千万英尺才会发生一次事故,现如今的技术可以达到14亿英尺,也就是说航空安全系数整整提高了10倍。

譬如芬兰已经有50年没有发生过重大航空事故,世界前9的航空公司在近30年没有造成生命和飞机损失。

早期有一份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2013年全球死于交通事故的有125万人,最无保护者(骑摩托车者、行人、自行车)共占49%,但飞机死亡人数只有654人,比例在万分之五左右,远低于其他交通渠道。

因此,飞机目前仍是交通工具中相对安全的出行途径,也是效率最高的出行方式。当然,飞机在高空飞行,且载客人数多,一旦出事故也必定是集中性大事故,因此常常坐飞机的朋友,也要对飞机事故中的自我保护方式有一定认知。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航空事业已经是所有国家必不可少的交通配套之一。而科技的腾飞也将推动航空交通安全的提升,无论是基础性的供氧系统,还是在飞机的乘坐体验感上,都会保持着长租的进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