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东半岛的南端,鸭绿江口湿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每年春回大地时,都会迎来成千上万的候鸟,它们在这里短暂停留,补充能量,为接下来的迁徙之旅做好准备。在这些候鸟中,有一种特别的小鸟,它们的飞行能力堪称传奇,甚至让人类制造的飞机也感到望尘莫及。这种小鸟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呢?
这种神奇的小鸟名为斑尾塍鹬,属于鸻形目鹬科塍鹬属。它们是水边的常客,常常在滩涂觅食,拥有长长的嘴巴和腿。2007年,一只编号为E7的斑尾塍鹬被人类捕捉并安装了卫星跟踪器后被释放。从此,这只小鸟开始了一段令科学家们惊叹的旅程。
3月,斑尾塍鹬E7在7天7夜的时间内,不眠不休地跨越太平洋,连续飞行了10300公里,从新西兰飞到了鸭绿江口湿地。5月,它再次以相同的方式飞行了6天6夜,行程6500公里,抵达了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到了8月,E7再次创造了奇迹,8天8夜不吃不喝,连续飞行了11700公里,刷新了自己之前的记录。然而,斑尾塍鹬的极限远不止于此。
据专家透露,斑尾塍鹬能够连续飞行11天。这一记录是2020年由一只脚环编号为"4BBRW"的斑尾塍鹬所创造,它从阿拉斯加飞往新西兰,飞行距离达到了12200公里。人们可能会好奇,如何确定这些小鸟在飞行过程中没有偷偷进食或休息。事实上,通过我国先进的鸟类监测技术,斑尾塍鹬的追踪器重量仅为3-5克,却能持续工作超过5年,并且每秒实时传输数据,包括高度、速度、温度、经纬度、航向和活动量等。如果数据显示一只鸟在11天内始终在高空,且速度保持在较高水平,那就说明它一直在飞行,没有降落。
斑尾塍鹬的这种能力,无疑打破了科学家对鸟类的传统认知,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疑问:它们的能量来源是什么?为何要飞行如此遥远的距离?为何选择在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停留?
斑尾塍鹬之所以能进行如此长距离的飞行,与其生存习性密切相关。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当南半球的新西兰迎来寒冷的冬季,食物变得稀缺时,斑尾塍鹬就会飞往北半球,那里正值春暖花开,食物丰富。斑尾塍鹬之所以能够连续飞行,是因为它们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生活,无需应对季节变化,同时还能减少与天敌的接触时间。当然,这也意味着它们对食物的要求极高,优质的蛋白质可以转化为更多的脂肪,而脂肪正是它们飞行的能量来源。
在迁徙过程中,斑尾塍鹬会选择优质的中转站进行补给,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正是它们的首选。这里的淡水与海水交汇,养分丰富,孕育出的虾、蟹、鱼等食物都非常肥美,尤其是黄蚬子,学名青柳蛤,是斑尾塍鹬的最爱。这些食物的蛋白质含量高,对于斑尾塍鹬来说,就像是高标号的汽油。
斑尾塍鹬在鸭绿江口湿地的停留期间,会大量进食,以积累足够的脂肪。它们的体重可以在短短一个月内从160克增加到320克。为了适应长时间的飞行,斑尾塍鹬甚至压缩了自己的消化系统,以腾出更多空间储存脂肪。在飞行时,它们的脂肪占比可以达到体重的一半以上。
每年5月,斑尾塍鹬在鸭绿江口湿地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后,就会换上鲜艳的羽毛,准备返回阿拉斯加繁殖。它们会在苔原上筑巢,产下3-5枚蛋,并轮流孵化。21天后,小鸟破壳而出,不久就能跟随父母四处活动。到了7月底,阿拉斯加的海滩上就会出现一批批1-2个月大的幼鸟,它们将开始生命中的第一次长途飞行。
8月底,随着北极苔原逐渐结冰,斑尾塍鹬将开始长达1.2万公里的南迁之旅。它们将在南半球度过冬季,直到次年3月再次飞回鸭绿江口。斑尾塍鹬的一生都在这样的迁徙中度过,它们的飞行里程足以从地球飞到月球,甚至往返。
至于斑尾塍鹬如何在长途飞行中解决睡眠问题,科学家们至今仍不得而知。一种观点认为,它们可能通过左右大脑半球的轮休来实现。斑尾塍鹬可能只需利用很少的脑力,就能通过星光、太阳方向、地磁等导航方式来识别路线。在巡航阶段,一个大脑半球可能会告诉另一个半球休息,而身体则由单独的半球控制,按照潜意识中的路线图进行高效率的飞行。这或许就是斑尾塍鹬成为飞行冠军的秘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