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刘玫妍)戴上全息投影眼镜,人体解剖结构以三维形式呈现,手术医生仿佛拥有了“透视眼”,可以按照术前设定好的穿刺路径,根据导航进行可视化操作——这不是科幻电影才有的情节,而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手术室真实发生的一幕。

贾一帆(右)团队借助全息投影智能眼镜为患者进行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受访者供图

7月22日,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息,该院疼痛科副主任贾一帆团队利用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简称MR),为带状疱疹患者实施了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精准高效植入电极,帮助患者解除疼痛困扰,恢复上肢肌力。

7月23日,贾一帆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临床都在探索将MR技术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此次在脊髓电刺激植入术中的应用在国内还是首次。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基本上‘一针到位’,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风险;而且手术时间大大缩短,以往需要半个小时,现在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手术;整个穿刺过程中几乎没有使用X射线,减少了对患者及术者的辐射。”

贾一帆介绍,脊髓电刺激植入术需要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影像引导下连续扫描,从而判断穿刺的角度及深度,将电刺激电极安全放置到指定神经区域。该手术的顺利与否极大依赖术者的经验及穿刺手感,如经验不足或因解剖变异导致穿刺困难,需要反复调整穿刺点及穿刺角度,这样容易增加硬膜外血肿及脊髓损伤概率,并且长时间的X射线扫描产生的辐射,对患者及操作医生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此,医疗团队决定利用混合现实技术(MR)完成此次脊髓电刺激植入术。MR技术通过术前CT成像,建立可视化模型、设定好穿刺路径后,将模型导入可佩戴设备中,实现了手术室中的全息影像和现实手术相互融合。

“患者的解剖结构和穿刺路径都是可视的,当医生手上拿的穿刺针和模拟针高度重叠,模拟针就会变绿,顺着那个方向穿刺就可以。”贾一帆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混合现实技术让手术变得非常简单,医生很快就能上手。不过,这项技术目前无法提供穿刺深度上的相关数据,需要医生自主把控,后续工作还在完善之中。”

MR(混合现实技术)是AR(增强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R技术将虚拟信息带进了真实世界,MR则使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虚实融合,在真实环境中叠加虚拟内容,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

贾一帆表示,疼痛科疾病治疗多以微创为主,需要术者有良好的解剖功底及三维空间结构重现能力,并掌握一定的穿刺技巧。但即便如此,因体位改变、人体结构变化及解剖变异等因素也会导致穿刺路径差异化。MR技术将身体解剖结构,变成“看得见”的三维空间结构,使操作更为安全、精准。

“目前,混合现实技术在全国还没有广泛推广,但其在慢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正在逐渐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贾一帆介绍,医院疼痛科已经将3D可视化技术和MR混合现实技术应用到多种疼痛科疾病及微创手术的治疗中,如带状疱疹后遗症、三叉神经痛、脊髓损伤等疾病的术中导航,为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更安全、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