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新三板挂牌保险中介公司走到了命运的岔路口。
4日,记者了解到,山东昌宏保险代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昌宏股份”)拟更名为“山东昌宏体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由“保险产品代理销售”变更为“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设计和销售”。
在公告中,昌宏股份解释称,此举是基于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所需,积极拓宽发展路径和增长渠道,加快业务转型,提升持续经营能力,有利于改善目前公司的财务状况,维护股东权益。
近年来,监管加速整治保险中介机构“多散乱”问题,“报行合一”制度的逐步落实也对行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大浪淘沙之下,保险中介市场优胜劣汰的格局正日益深化,强者恒强的同时,中小机构转型迫在眉睫。
业绩失速困局难解
公开资料显示,昌宏股份成立于2004年8月,注册资本1200万元,办公地址位于山东聊城,并于2016年11月在新三板挂牌。
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代理销售合同后,派驻团队到合作的4S店驻点并开展业务,向机动车主推荐销售代理的车险产品;第二种则是公司旗下保险代理人团队开展个人直销业务。
挂牌前的2015年,昌宏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097.3万元,净利润112.2万元,毛利率33.42%。随后,该公司迎来短暂的“高光时刻”。2016年,在保险代理销售规模大幅增长的带动下,昌宏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118.7万元,同比增长93.08%;净利润133.3万元,同比增长18.81%。
2017年,公司更是接连加码对外投资,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汽车后市场,包括汽车美容装具、深度保养和连锁门店等领域。当年,昌宏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147.4万元,但净利润开始出现负增长,仅有83.5万元,同比下滑37.40%。
从“狂飙”到“刹车”,昌宏股份的业绩颓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该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825.6万元、739.0万元、478.6万元、217.4万元、44.1万元、8.7万元,净利润66.6万元、-66.7万元、121.7万元、-95.3万元、-64.2万元、-55.3万元。
制表:王莹
究其原因,昌宏股份表示,是受到行业自律、同业竞争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比如,合作的轿车4S店新车保险业务因主机厂家纷纷成立保险代理或经纪公司,垄断新车保险业务,导致公司代理收入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同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客户流失,保费减少。
公司持续督导主办券商开源证券也于近日发布风险提示性公告称,昌宏股份近两年主营保险代理业务锐减,持续亏损,现阶段没有良好的应对措施,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多重压力之下,昌宏股份开始谋求新出路,转向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设计和销售;石墨及碳素制品销售;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销售;户外用品销售、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等领域,为公司发展开辟另一条路径。
事实上,做出同样选择的新三板挂牌保险中介机构不止昌宏股份一家。今年4月,民太安财产保险公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民太安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民太安”),经营范围也随之发生变化,覆盖保险公估、安全应急和数智科技三大领域。
有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民太安在快速理赔、智能风险评估、数据分析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发力风险科技后,公司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提高运营效率,从而降低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渐成新三板“过客”
除了变更公司名称和主营业务,保险中介机构“出逃”新三板已不再是新鲜事。
记者查询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现,目前仅有中衡股份、民太安、华凯保险、润华保险、昌宏股份、诚安达、创悦股份、一正保险、润生保险9家保险中介机构的身影(包括6家保险代理公司和3家保险公估公司)。而在高峰时期,新三板挂牌保险中介机构一度超过30家。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新三板挂牌保险中介机构不断减少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新三板市场整体疲软,资金流动性不足,这使得许多公司选择撤离或选择更稳定的发展路径;其次,行业整合和优胜劣汰导致一些较弱的保险中介机构难以继续存活;此外,监管政策的不断加强也使得一些公司无法满足监管要求,选择主动摘牌。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此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摘牌潮的延续和新三板本身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关,新三板的交易不是很活跃,原来这些公司想达到融资的目的,但效果并不是很好。与此同时,挂牌中介费也是一笔负担。“专业中介总体的利润空间比较有限。而在新三板挂牌,需要支付一些中介费用,给企业带来压力。”
有券商非银金融分析师向记者透露,一般规模较小的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后,一年要支付100万元左右的中介费,这是此类公司的硬成本。
“既达不到自己想要融资的目的,成本支出又水涨船高,在这些综合考量之下,有的保险中介机构会选择退出新三板。”朱俊生总结道。
从业绩表现来看,仍在坚守新三板的保险中介机构均面临不小的经营压力。比如,刚刚完成业务转身的民太安在2023年由盈转亏,净利润亏损3115万元,同比骤降329.34%。
同属亏损阵营的还有润生保险。过去一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53.7万元,同比缩减8.62%;净利润亏损63.6万元,同比下滑17.47%。对于亏损原因,润生保险表示,是报告期内营业成本增加,理财产品的公允价值降低所致。
即便是转亏为盈的创悦股份也在年报中坦言,面对保险代理行业竞争的加剧,公司收入面临很大压力,营收毛利率也在下降,为了突破困境,各营业部及总部业务部加大力度进行团体业务拓展。
上述并非个例,而是整个保险中介行业的缩影。曾经粗放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监管趋严叠加马太效应加剧,保险中介机构若不能精耕细作、走专业化道路,很难有立足之地。
“拓展服务领域、参与生态圈建设、参与保险价值链,这是很多保险中介都想做的事,但落地需要科技的支撑,而科技的背后是数据与人才。中介在很大程度上是轻资产,靠的是专业技术、专业能力与专业人才,这也是整个中介行业未来变化的方向。”朱俊生说。
上述业内人士也认为,保险中介机构要想在新发展格局中寻找自身价值最优解,首先需要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其次要发展多元化的业务模式,例如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健康管理等。此外,与保险公司和其他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展项目,拓宽业务范围。同时,加强科技应用和数字化转型,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最后,要保持良好的风控能力和管理能力,确保风险可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