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觉得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

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然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明白,这句话说的在理又通透!

年过半百后,人生最重要的,便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因为朋友再多,最后也逃不过曲终人散;

因为时光飞逝,必须有看淡一切的心态。

少一点自作多情,多一些洒脱通透,才是最高级的活法。


1、多管闲事,讨人嫌


有这么一句话:

“掏心掏肺对一个人,要么得到一个知已,要么得到一生教训。”

人最怕的,便是将满腔热情错付了他人,倾尽所有之后,还被利用、算计,甚至嫌弃。

所以与人相处,把握好应有的尺度,尤为重要。

千万不要因为心里的一点好感,就凑上去一厢情愿、多管闲事。

过度的付出,自以为是热情,却不知在他人眼里早已成为了打扰。

人们常说的“好心办坏事”,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好心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不一定是别人的需求。

因此季羡林先生才说:

“做人,你不要多管闲事,而要多管自己。”

真的别太自以为是。

学会保持距离,少管闲事,才能还对方一份清净,也给自己一些体面。

专注于自己,远离是非,只有这样,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2、凡事留边界,是一种智慧


君子和而不同。

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之人。

与其强求他人与自己步调一致,不如凡事留边界,允许自己做自己,也允许他人成他人。

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包容不同,尊重个性,方能如细水长流,持久而坚韧。

正如王际真与沈从文的关系。

二人情谊深厚,都热爱文学,经常一起聊学术,谈写作。

几年后,王际真决定远赴美国深造时,沈从文并未强加挽留,而是选择了尊重与支持。

同样,当国内局势动荡,有人劝沈从文出国时,王际真也深知其故土情深,未加劝说,仅寄去一封家书,满含关切与祝福。

这种互不干涉的相处之道,让他们的友谊历经风雨,仍旧熠熠生辉。

作家特德·姜就说:

“成熟意味着看到差异,但又意识到差异并不重要。”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各自的生活轨迹和价值取向。

在交往中,我们应当学会欣赏差异,尊重彼此的选择与空间,真正做到心灵上的相互接纳与尊重。

如此,方能构筑起人与人之间深厚而持久的情感纽带。


3、人到五十,请收起你的“自作多情”


作家莫言在演讲时曾讲过一段自己的经历:

学生时期的他,有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展览参观,同学们在触动下纷纷落泪。

莫言环顾四周,发现只有一位同学没有落泪,只是静静地呆在人群里。

展览结束后,十几位同学一起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与众不同”,责怪他没有同理心。

多年后,当莫言再次回想起这段往事,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是啊,人生百态,情感各异,我们不应以己度人,用自己的情感标准去衡量他人。

正如莫言在后来的采访中说:

“一个人最为清醒的自觉,是知道自己的位置,如同知道自己的脸面一样。”

年龄越大越要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而非对他人的生活指指点点。

换句话说,一定要收起自己的“自作多情”。

否则,你以为在“指点迷津”,实则只是对他人生活的干扰;那些自诩的“善意”,往往也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只有走好自己的路,管好自己的事,适当地置身事外,人生的负累才能越来越少。

所以从现在开始,不妨做一个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的人,当你首先通透了,整个世界也就顺眼了。

记得心理专家王梓恒说过:

“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别人;

别人的事,只能接受和尊重,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

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

人生后半程,明智之选,在于妥善管理自我之事,避免对他人之事过度涉足。

常于静谧中反思己过,于闲谈中避免非议他人,此乃生活艺术,更是人生智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