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刘邦在48岁时才起兵反秦,正值应知天命的年龄。那么,在此之前他究竟在做什么呢?难道只是每日虚度光阴吗? 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刘邦便不可能获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也无法建立汉朝。 他在48岁之前所做的事情其实并不简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几十年的积累,刘邦后来很难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刘邦少年时期怀抱的侠客梦 人们通常认为刘邦出身于草莽,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家世并不简单。虽然早期的情况已难以考证,但更像是刘邦成为皇帝后,为自己增添光彩的说法。 他的祖父却是一位真正的楚国丰邑令,大约相当于后来的县令。尽管地位不算高,但也拥有田产和财富。 秦灭楚之后,刘邦的祖父失去了官职,他们家便转而成为农户。尽管成为农户,刘邦家的境况却与普通地主无异。若普通农户仅有几亩薄田,那么刘邦家则拥有百亩良田,并且还积蓄了一些钱财,生活非常富足。 刘邦小时候并非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早早承担家庭责任,而是有机会在私塾接受教育。那个时代,接受教育的成本颇为昂贵,因为文化人屈指可数。刘邦得以接受教育,这显示出老刘家庭的非凡实力。 刘邦长大后,理应像他的哥哥们一样,下地耕种,照料家里的田地。然而,他对此并无兴趣,因为他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憧憬着游侠的生活,渴望周游四方。

刘邦当时最为钦佩魏国的信陵君,得知信陵君广招门客,便心生向往,打算投入其门下。 古代要出门,并非像今天这样便捷,既耗时良久,又费用不菲。刘邦多次向其父刘太公请求资助以追寻自己的梦想,但每次都遭到了刘太公的拒绝。 刘太公坚守传统思想,认为务农自给是正道,对于做他人的侍从则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选择不可靠。他同时认为能够做侍从的人必定有一定的才华,因此认为自己的儿子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刘邦不肯轻易放弃,他不断地纠缠恳求,终于使刘太公答应了他的请求。刘太公的想法其实很单纯,就是让刘邦遭遇挫折,彻底死心后回家安心务农。 刘邦踏上了追寻梦想的人生旅程,就在他还未达目的地之际,便得知信陵君已经战死。

突如其来,刘邦心生迷茫。他的志向尚未迈出第一步,却已步入尽头。然而他不甘就此止步,于是打探得知,魏国外黄县的张耳,曾在信陵君府上任职过。现在张耳正模仿信陵君,积极招揽门客。 对于刘邦而言,既然无法拜访信陵君,那就退而求其次,去见一见张耳吧。 她与张耳再次相见时,已是数年以后的事情。刘邦与张耳初见如故,张耳的见识和才华深深打动了刘邦,使他成为张耳的忠实追随者。张耳则认为这位年轻人观点独到,对自己十分崇敬,因此竭尽所能地培养他。 刘邦在张耳那里学到了许多谋略,练就了一身本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眼界得到了极大的开阔,使他能够从更高的层面看待问题。同时,刘邦也与张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后来的楚汉争霸时期,张耳对刘邦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他的早年求学经历使他更能深刻理解和吸收知识。重要的是,张良之所以愿意跟随刘邦,是因为无论他说什么,刘邦总能一听即懂。对其他人来说,他们基本上是在对牛弹琴。张良觉得刘邦就像是他心灵深处的知音。

由此可见,刘邦年轻时的这段经历,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做亭长,并非易事 秦灭魏后,刘邦和张耳不得不分道扬镳。刘邦回到了故乡丰邑。然而,他仍然不愿意安分守己地种地。或许是因为在外面见多识广,他总想着要做一番大事业,却又不清楚该从何入手。对此,刘太公多次训斥他,但刘邦依旧固执己见。 建立秦朝后,实施了郡县制,规定在丰邑设立亭,需招募亭长。尽管亭长身份仅属于吏部门,但秦朝的吏役与后世已有明显不同。秦朝时期的吏员实际上是官职中最低级的,与后世的官吏分类有所不同。吏员之下还有一批随扈。 尽管亭长的身份是吏员,但他拥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几十至上百名部属。考虑到他的职责是打击盗贼,他手下的每一批成员都必须行动如何? 正因为如此,秦朝对亭长的选拔条件非常严格。首先,候选人需要具备一定的家产;其次,身手要敏捷;最后,还必须具备识文断字的能力。

丰邑经过如此精挑细选,可谓是人才稀缺。因为担任亭长是一项颇具危险性的工作,家境殷实的人又有谁愿意去冒这样的风险呢? 刘太公见刘邦整日闲居无事,便派他去申请亭长的职位。刘邦各项条件都符合要求,顺利通过了面试,最终成为了泗水的亭长。 根据《史记》记载,刘邦当上亭长后,并没有努力工作,反而整天与三教九流来往频繁,长期逗留在酒馆。尽管刘邦爱好饮酒,却常常因无钱而只得先欠账。不过,老板娘对他颇有人情味,每年结束时都会一笔勾销他的欠条。 事实上,刘邦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工作。古代的酒馆是什么地方呢?那可是消息的集散地。只要身处酒馆,就能掌握当地的各种大小新闻。作为亭长,他肩负着维护一方平安的职责,因此掌握各种消息显得尤为重要。

经常与各行各业的人交往,既有助于搜集信息,及时了解是否有可疑的外来者到访;又能深入了解当地人的情况,这些人在必要时都能发挥作用。 刘邦当然对待自己的同僚乃至上司都非常热情,与他成为了至交好友的包括萧何和曹参。 在担任亭长期间,他不仅建立了广泛的人脉,还对丰邑的人才状况了如指掌。这些对他日后起兵反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他的崛起依靠的正是丰邑的这些故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在担任亭长期间,终于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那就是成为皇帝。 某年,他奉命为县令跑腿,前往秦朝的都城咸阳汇报工作。当他抵达咸阳时,正巧碰上秦始皇出巡。

刘邦望着秦始皇那华丽的车队,忍不住感叹:“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如此。”他的同伴们吓得立刻捂住他的嘴,生怕他说出大逆不道的话而连累大家。 从那以后,刘邦开始思考如何积蓄力量,同时静待梦想成真的时机到来。 失去铁饭碗,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多年后,刘邦在担任亭长期间,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押送一批囚犯前往骊山,为秦始皇修建皇陵。 在行程途中,不断有人逃跑。刘邦一想,这样下去,恐怕还没走到一半,人就要跑光了。秦朝的法律极其严苛,届时他将面临大麻烦。

然而,刘邦这个人不按常理出牌,索性将剩下的囚徒召集起来,对他们说:“你们干脆都逃吧,今后各奔各的前程。” 大多数囚犯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有人问道:“我们都逃走了,大人该怎么办呢?” 刘邦思索片刻,回答说:“丰邑已经回不去了,我只能寻找一个山头,成为草寇了。” 听到这番话,众人异口同声地表达:“我们绝非忘恩负义之人,大人曾施以救命之恩,我们愿意跟随大人。”

刘邦立刻将他们扶起来,毫不客气地说道:“好说好说,从今以后我们就是兄弟了。以后不必拘谨,虽然我比你们年长些,你们就叫我大哥吧,不必客气。” 众人齐声高呼:“大哥!” 刘邦有着坚定的原则,他不抢夺穷苦之家的财物,也不侵害官府的人员;他的目标是那些不义之财的地主和富人。此外,他乐善好施,因此丰邑的许多年轻人都对他非常敬仰,纷纷追随归附。 刘邦因此事件,从秦朝的一名亭长转变为朝廷的罪犯,导致他的妻子吕雉也被牵连,被县令关押起来。直到萧何、曹参等人出面相助,她才最终重获自由。 虽然刘邦因此失去了铁饭碗,但他却赢得了一支忠心耿耿的队伍,同时,他在丰邑的声望不降反升。这一切都为他日后起兵反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胜吴广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响应四方。刘邦见机而动,在萧何、曹参、樊哙的协助下夺取了丰邑,正式兴起反抗之战。沛县百姓纷纷响应,刘邦迅速攻占沛县,自称沛公。从此,他的人生正式开启新篇章。 许多人好奇,为什么刘邦这样一个“好吃懒做”、出身卑微的人,最终能战胜一个个强大的对手,建立起汉朝。这是因为,刘邦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他此前数十年的积累,已经使他有能力击败当时95%的竞争者。 在所有人中,唯有项羽能够与刘邦势均力敌。遗憾的是,项羽虽有勇气却缺乏谋略,最终在乌江自刎而亡。刘邦的成功秘诀在于99%的努力加上1%的运气。#深度好文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