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三年(1343年),安徽濠州发生大规模的旱灾,第二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 华夏大地上的老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成为了常态,朱元璋一家也未能幸免。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及大哥相继去世,只剩下了年仅15岁的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都没了,朱元璋一家更加艰难了,连安葬亲人的棺材都买不起,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坟地也没有。

朱元璋向为其放羊的地主刘德借钱,准备安葬自己的亲人,可是遭到了拒绝。地主刘德表示,他没有拖欠朱元璋工资,也没有义务安葬朱元璋父母,将朱元璋赶出来。这时的朱元璋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处于人生中的最低谷。

这时,有一个好心的邻居刘继祖伸出了援手,把自家的一块坟地拿出来,让朱元璋兄弟两人安葬亲人。我们不得不佩服刘继祖的这份投资啊,仅仅用一块坟地,给朱元璋雪中送炭,结下了友谊。后来的回报,却是无价的。朱元璋兄弟两人找了几件破衣服,把父母和大哥的遗体包裹好,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在安葬了父母后,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大嫂,还有侄儿还是活不下去啊,只能分开,各自逃生。看谁的运气好,谁就能活下去吧,没办法,当时朱元璋家太穷了,那个社会太乱了。虽然朱元璋离开了,可是时刻记着,在自己家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是邻居刘继祖帮助了自己,安葬了父母。对朱元璋来说,刘继祖的这份恩情永生难忘,时刻牢记。万一将来辉煌腾达,朱元璋一定会加倍报答刘继祖一家人的。

朱元璋为了生计,投奔了皇觉寺,当了一个小和尚。在寺庙里,朱元璋受到老和尚的打骂,还得干各种重活、累活、脏活,勉强能够填饱肚子。后来,由于兵荒马乱,连寺庙的和尚也吃不饱饭了。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沿街化缘(乞讨)。他在化缘的期间,看到各地都是民不聊生,积累了社会经验。

后来,朱元璋在好朋友汤河的介绍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并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大脚。由于朱元璋有勇有谋,自己招募军队,逐渐成长为一方统帅。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公元1368年朱元璋打败了张士诚、陈友谅等人,在南京建立了大明。不久,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将元顺帝赶出了北京,统一了中原。

此时的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国之君,名副其实的功成名就。他想到了当年曾帮助自己的邻居刘继祖,于是衣锦还乡,想要报答刘继祖对自己家的恩情。令朱元璋失望的是,刘继祖在兵荒马乱中死了。当时朱元璋非常伤心,感觉没有好好报答恩人。

他于是追赐刘继祖为义惠侯,封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从此以后,刘继祖的子孙后代,世代世袭爵位。只要大明存在一天,就有刘家的荣华富贵。只要有姓朱的一口饭吃,就饿不着姓刘的。据《万历野获编 》补遗卷一中记载,朱元璋追封刘继祖词如下: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或许当年刘继祖只是随手给了朱元璋一家一块坟地,没想过回报。后来,朱元璋发达了,给予刘继祖一家丰厚的回报,福泽子孙二百多年。刘继祖泉下有灵,也会高兴的吧。他虽然不求回报,可是朱元璋给了如此大的回报,自然更好了。

好多人对朱元璋的印象为铁血政策,经常屠戮忠臣,可是他还有感恩的这一面。朱元璋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虽贵为皇帝,也记得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刘继祖一家人,并拿出实际行动来报答。更何况,刘继祖是在朱元璋最艰难时候,雪中送炭的,送的还不是一般的“炭”,而是安葬朱元璋父母的一块坟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