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岭山区遭遇强降雨,部分山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受灾情况。

  记者7月22日前往秦岭深处的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采访了解到,受近期强降雨影响,辋川镇内的甘家坪、红门寺、七安子、西河等五个村受灾比较严重。当地科学研判、响应迅速、提前转移群众,灾后重建正在争分夺秒进行中。

  7月22日,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红门寺村受损的房屋地基。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前往辋川镇受灾乡村的道路并不好走。暴雨导致多处坍塌,原本一个小时的车程需要2个多小时才艰难抵达,山上滚落的巨型石块堆在路旁,原本清澈的溪流已变得浑浊。沿途可见多辆应急便民车将老乡们运往山外。

  “现在外出的路不方便,镇上就安排我们就从早跑到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一趟趟接送老乡,满足大家的出行需求。”一辆应急便民车的司机说。

  辋川镇面积超200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区域位于秦岭山区。按照居住习惯,村民们一般将房屋建在山脚下、河道旁。7月19日,辋川镇遭遇暴雨,当地甘家坪村当日12个小时内累计降雨量近160毫米。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部分受灾村民搭乘便民车准备到山外暂住。新华社记者 张斌 摄

  “眼看河里的水涨高了三米多,没见过这么大的雨!”讲起几天前的遭遇,部分受灾村民眼神里仍显惊恐,“还好镇村干部提前把我们转移到安全地点,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

  一位年迈的受灾村民说,刚跟着村干部到避灾点没多久,家里的房子就倒塌了。“多亏了他们,多亏了他们!”

  响应迅速背后离不开当地制度化、长效化的防汛避灾机制。

  蓝田县辋川镇党委书记刘娜说,近年来,县里制定了“扁平化呼叫应答、全链条夯实责任、‘撤封控’避灾减灾、全覆盖排除隐患”的“四项机制”,乡镇不断强化落实。“这次接到灾害性预警信息后,我们对危险区域的群众采取集中转移、投亲靠友等方式妥善安置,确保应转尽转、快转,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最大可能保障了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刘娜说。

  7月22日,工程机械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红门寺村抢修水毁道路。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雨过天晴,灾后重建分秒必争。

  在红门寺村里一处河道旁,三辆挖掘机正在清理河道、修复损毁路段。因通讯设施还未恢复,辋川镇副镇长薛武杰只能一路小跑,刚安抚好老乡情绪,又跑到施工现场协调进度。

  为了让一些年迈的老人不愁吃喝,雨后第二天,薛武杰就和二十多个镇村干部每人背着二三十斤米面油,给老乡们送去。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辋川修建西十高铁的施工人员也加入到抢险救灾中。“看到老乡们受灾了,我们第一时间就开着铲车赶到现场参与重建。”中铁十八局一位施工人员说。

  记者离开时,仍有多辆应急救援车辆源源不断地驶入村里,施工机械发出的巨大声响在山间回荡。

  “尽管施工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会竭尽全力,尽早让老乡恢复正常生活!”薛武杰说。(记者张斌、邵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