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门头沟区郊外,还有大量的古代遗迹散落在田间地头,因此也吸引了很多专家学者前往考察。比如,有一座村庄叫作万佛堂村,在其村口的过街楼上有个石碑,上刻“誓永不分爨”,但可惜在当今社会这五个字已经失去了意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万佛堂村位于北京门头沟的永定镇以西,毗邻北京人的母亲河——永定河。史料记载,明代时期万佛堂村郊外的山上有一座万佛堂古寺,但后来寺庙被毁又未得到及时的修缮,因此现在除了一座残塔外什么都没有了,唯有万佛堂村的村名还能让人想起消失的古寺。现如今,万佛堂村分为“新村”和“旧村”,前者在山脚下,是一片现代化的居民楼,后者还在山上,已是残破旧屋。

在前往“旧村”的路上,过一段长约2公里的山路,然后就到了村头的过街楼。过街楼是一种典型的北方建筑,为砖石垒砌的一道石拱门,通常都修建在村口,只要穿过过街楼就到了该村区域内,有的过街楼还有大门,能起到防止盗贼的作用。如今,万佛堂村的过街楼虽然保存完好,但已经失去的实际作用,周围也都已经杂草丛生,不过让专家们感到眼前一亮的是,过街楼上有一个石牌。 这块石牌不大,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整体为汉白玉石制成,横在过街楼门洞正中间,上面石刻文字清晰可见,为“誓永不分爨”,如果您仔细观察,还能看到时间题记,为“万历四年建”,即公元1576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您看到这里或许也纳闷了,石刻文字“誓永不分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说文解字》中,“爨”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读音同“川”,作为动词表示生火做饭,作为名词表示为灶台,因此后来引申出的含义也都和厨房相关。专家们表示,如果“爨”字放在“誓永不分爨”的语境下理解其意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发誓永远不会分家”。进一步探索其深层含义,就是万佛堂村的村民都是一家人,吃一口锅里煮出来的饭,也是古代社会家族观念的体现。

对于古代万佛堂村的村民来说,或许“誓永不分爨”就是他们赖以生存和繁衍生息的根本,所有人团结一致永远不分家。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古代小农经济的产物,因为当时生产条件落后,仅凭一个人或几个人难以生存,因此就需要整个家族的力量完成农业生产。毫无疑问,在当时社会不分家是对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能力也得到提高,此时如果还坚持“誓永不分爨”或许还会适得其反,因此专家们表示,“誓永不分爨”在当今社会已不再适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就有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商君书垦令》),意思就是家中有两个男子不分家,赋税加倍,由此表明了在当时商鞅主张分家,看起来似乎不近人情,但事实上却为秦国增加了赋税,使其兵强马壮……可见,商鞅的思想十分先进,放在今天来看依然不过时。现如今,社会上已经没有了“不分爨”的村庄,或者是某个氏族大家庭,取而代之的是分家之家庭,然后构成整个

如果用超前的眼光来看,当时的人还应该勇敢地走出去,发现外面更大的世界,而不只是着眼于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虽然说“誓永不分爨”的想法已经不合时宜,但我们也依然要保护好这座过街楼遗址,也算是对古代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也让我们对过去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

如今,当我们再穿过过街楼的门洞,已经看不到以前的万佛堂村,只有遍地的残砖破瓦,仿佛还在讲述着它以往的故事……不管怎么说,这些遗迹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也都值得永远被保存下去。 参考资料: 《北方的遗迹》作者:余秋雨,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