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零售业务这一细分市场,存在着许多普遍的误解和认知偏差。这些误解不仅影响了银行内部的经营策略,也对外部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决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分享了一个银行零售的业务误解,希望能帮到大家。

这几年下来,我发现很多人对银行零售业务的认知,有挺大的偏差:

总行的非零售部门不理解零售经营逻辑,零售的下设部门只关注自己的业务缺乏全局意识;

分行和一线被业绩指标追着跑,知道要做什么,但不清楚为什么;

外部的合作机构,比如公募、理财子、各种供应商,提供产品或服务,但不知道会被用来做什么,银行内部又是如何评估其价值的;

个人投资者,看银行股要么跟风不过大脑,要么关注财务指标不看业务经营,对银行战略只能看到表面;

……

充满了各种误会和误读。

于是,有心写一些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今天,我们就从第一个误会开始——

误会1:零售业务具备跨周期的特性,能帮助银行实现平稳经营。

不准确。

经济周期的转换,往往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

房地产是一个上下游很长的产业链,银行的资产端业务,无论对公还是零售,都深度关联。

这两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前几年高歌猛进的零售信贷业务,开始变得增长乏力,伴随着LPR的持续下调,提前还贷的趋势短期还是难以扭转。同时,不良率同步攀升,对利润也是极大的消耗。

一句话概括:增量空间狭窄,存量负担加重。

同时,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关联的上市公司、房地产关联的债市底层资产,也与周期变化存在高度关联。

房产本身,对个人来说,往往又是最重要的金融资产。

以上因素叠加,体现在银行零售业务上,就是财富中收受到冲击:赚钱效应不再,客户不想投资了。

客户认知的是,没有交易,就没有伤害。

银行感受的是,没有交易,就没有收入。

这是对银行财富中间业务的直接影响。

间接受影响的,还包括刷卡手续费、支付结算费用这样的中间业务收入,以及“赚钱难,干脆少花钱“心态下,不借钱、少刷信用卡的行为——这又反过来限制了零售资产业务的增长。

这还没完。

这部分本应进入投资领域的资金,持续流入银行存款,本来这也不算坏事,存款是银行立行之本嘛。问题是随着存款收益走低预期增强,存款定期化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

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低成本的活期存款,越来越多地变成了高成本的定期存款。

于是,付息率走高,存款规模越大,付出去的成本就越高——银行零售负债端感受到暴击。

综合来看,资产端收益下降,负债端成本提高,风险侵蚀利润,中收增长乏力,这就是大多数银行零售业务面临的现状。

搞明白这一套逻辑后,无论你是银行股投资者,还是银行一线员工,相信都可以穿越各种拗口的术语和指标,对很多事情的认知变得豁然开朗。

直达本质。

正因如此,以招行为代表的多家股份行,这两年开始不再单一强调零售业务,而是重新叙述经营逻辑,把零售、对公和同业放在更加均衡和多元的位置上排布。

以上,是一个漏洞百出但还算逻辑清晰的推演过程,简单,但有用。

希望对你有帮助。

————————

注1:以上引用数据和信息,都来自公开渠道,无任何内部未公开信息。

注2:本文仅作为业务探讨,不代表任职机构意见,亦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道是无】,微信公众号:【道是无】,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