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小小的土堆,对于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来说,它的出现经历了几千甚至上万年的进化过程。我引用民间一句用滥了的话:“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来解释这个现象。从帝王到普通老百姓能够懂得起经营自己的陵墓,这是文化进步的表现特征,值得关注。 远古时代的草葬 在远古时代(三代以前),哪里有那个思想观念和经济能力来侈谈啥子陵墓呵,很短的时间,一个生命就随风而逝,人死真的犹如落叶飘去,弃之于荒野,任其鹰鹫啄食、虎狼吞噬。 直到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才有了一点自己的骨、石饰品等私有财产,于是有了相应的一点想象力,同伴死后,晓得用一点树枝草叶略加掩覆。而“葬”字本身的结构就是“草头”在上,埋葬于平地下面。 巜易经》曰:“古者葬厚衣之以薪”。直到

(上图是剖面图,下图是平面图) 新石器晚期,葬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人死后挖坑埋葬,再也不弃之荒野了。 上图是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晚期)时代贝丘遗址的埋葬现场图示,这是一个5.2x1.6(米)的墓坑,发现人骨架14具,姿势各异,十分凌乱。有的头骨旁随葬几根骨头磨制的骨锛、骨笄或石斧。多数是在头骨处放几块红色的矿石。 墓坑上面是堆积的文化层,如石头制品,夹砂粗陶,农业工具、谷物加工工具,充分说明我国的丧葬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依然在地上不设“小土堆”,虽然挂了一个“土葬”的名义。即使你是部落的大佬、酋长、甚至帝王,都没有例外。 墨子对于这个丧葬形式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昔者尧北教乎八狄,……满埳(陷)无封,己葬而牛马乘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即使是尧帝的埋葬,也是深埋地下,地上用牛马踏实。这个才是真正的“不树不封。” 坟上的土堆始于周文王 到了周朝,中国的文化经济大大的进步了,经济的富裕程度决定了文化意识的发展,包括丧葬习俗。 刘向说:“文、武周公葬于毕。”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城北的高塬上的毕原县,只有一个大的丘垄供人凭吊。

这个丘垄历经几千年后,尚有三丈五高,地基东西长二百八十尺,圆形平顶。 《史记》载:“始皇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高达二十五丈,陵为方形。 这是不能用“小土堆”来比喻的,否则你的眼界太差。

(秦始皇陵) 坟头仅仅是因为纪念吗 当逝者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亲友们为了标记位置以作纪念,开始往墓上堆土,这就是“坟”的标志。 墓圹大的坟墓,挖出的土当然多,就地解决方案就是往墓坑上方堆积,当然也是身份的象征。 正因为如此,帝王将相的陵墓越堆越大,甚至以山为陵,把丧葬习俗推到极致。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封建社会因为坟墓的原因发生了很多神秘的传说,比如,如果没有坟头,后人也许会在坟上建筑房屋,假如你卧室的床位置刚好压住坟墓,可能要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梦中会有声音提醒你压住了他,希望你把床下的泥土挖开,坟墓中的人会出来,将会拜访你,感谢你。这些天方夜谭姑妄听之。 为了避免这些只能意会的问题,逝者亲属就会在坟上堆土,除了用作标识外,避免冥冥中的麻烦,也是必要的。 结语 古代人在坟墓上堆土为丘,主要的目的在于不要遗忘逝者,慎终追远!也有显示气派的原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