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她的一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如果她生活在现在,那么至少鲥鱼多刺这一恨大可不必,因为鲥鱼已经绝迹了三十多年,想吃也吃不到了。

鲥鱼、河豚、刀鱼被列为长江三鲜。而在明清时期,鲥鱼的地位最受尊崇。在宫廷贡品的清单上,鲥鱼的进贡最为劳师动众,一尾新鲜的鲥鱼捕捞上岸后,要经过无数道工序,历时三个月才能到达京城。而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能吃到的也仅仅是死鱼。 鲥鱼的进贡最早源于明初,据说朱元璋和马皇后对它情有独钟,并被列为了祭祀先祖的祭品。按明制,每年有五次常规的太庙祭祀,其中每年的四月初一称为“夏享”,必须供奉鲥鱼。由于明初的国都在南京,产自镇江,南京的鲥鱼进贡并不困难。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但祖宗们享用鲥鱼的传统并未改变,偏偏鲥鱼生来金贵,出水即死,保存和运输极其困难。但即便是这样,明代的历朝皇帝也不愿迁就祖宗,就是变了味的鲥鱼也要摆在祭台上。当然,明代的皇室似乎天生就对鲥鱼没有任何的抵抗力。 为了确保将新鲜的鲥鱼运送到北京,明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鲥鱼厂,由南京的守备太监全权负责。《大明会典》记载:南京每年进贡物品的北京设有鲜船162艘,用冰船46艘,其中光是运输鲥鱼的船就有14艘。

由于鲥鱼出水后一刻也不能耽搁,所以每年的农历四月份,京杭大运河上的运输鲥鱼的船队十分庞大,而且一度造成运河堵塞,明人沈德符如此描述当时的状况: “最急冰鲜,则尚膳监之,鲜梅、枇杷、鲜笋等物。然诸味尚可稍迟。惟鲥鱼则以五月十五日进鲜于孝陵,始开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以七月初一日祭太庙,然后供御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每年的五月十五日,鲥鱼就必须要出现在明孝陵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祭台上,然后要在六月底运到京城,让明成祖朱棣第一个尝鲜。最后才能轮到当朝的皇帝和众多的嫔妃享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鲥鱼已经不仅仅是贡品了,而是一种政治和宫廷饮食的必需品。 当然,得来如此艰难的鲥鱼皇帝自然也要开恩加以赏赐,只不过一般的臣子是无缘这种美味的。只有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才能资格获得。据万历朝的文献记载,万历三年七月,首辅张居正或赐鲥鱼六尾,次辅吕调阳和张四维获赐四尾,尚书以下的就没有这个口福了。显然,对于他们来说,能享用这几条死鱼,已经是天大的荣誉了。

明末时,鲥鱼进贡依然是常例,已经风雨飘摇的天启朝和崇祯朝,还是不敢忘了祖宗的这个嗜好,千里迢迢,劳民伤财确保鲥鱼准时到京。宁愿亡国也不愿将私房钱拿出来发军饷的崇祯帝,在鲥鱼上却舍得花银子。真是难以想象,明代的皇帝迷恋鲥鱼究竟到了何种地步? 清入关后,对鲥鱼的大名早有耳闻,因此清初时期继续保持了鲥鱼的进贡。只不过清代的皇帝口味更偏重于野味,狍子、野鹿才是他们的最爱,这种刺多的死鱼吃起来并不习惯。到了康熙亲政后,为了与民休息,于康熙二十二年下旨废除了鲥鱼进贡。

到了乾隆时代,国库充盈,而且乾隆帝向来迷恋江南的风土人情,但他也不敢公然反对皇祖的决定,恢复鲥鱼的进贡。于是他便借着南巡的借口来到镇江、南京。每次南巡大约都在二月出发,刚好四月份到达江南,可以品尝新鲜的鲥鱼。只不过,后来的皇帝再也没有到过江南,更不能享受鲥鱼这道人间美味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