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因太子朱标的意外早逝,皇太孙朱允炆过于柔弱,在朱元璋在位晚年便开始大开杀戒,最终明朝的开国功臣死了个七七八八,仅仅留下汤和、耿炳文等两三人。 同时,朱元璋为了能够让朱允炆坐稳皇位,便大肆分封自己剩下的儿子到明朝边境去守边,朱元璋的想法很美好:朱允炆在朝中治理朝政,剩下的儿子为大明江山保驾护航,这样大明就可千秋万代。

然而,事实上朱元璋却忘记了历史的教训,汉朝七国之乱以及西晋八王之乱都是分封不当所引起的,因此在朱元璋死后不久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仅仅四年朱允炆就被朱棣赶下了皇位,而朱棣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皇帝。 在“靖难之役”功臣中,张玉、丘福、朱能等等都功勋卓著,不过很多人认为这几个人加一块还真比不上“大明战神”李景隆的贡献大,很多人就戏称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甚至将他称之为“靖难第一功臣”。 李景隆为什么是“靖难第一功臣”? 李景隆是明朝第三名将李文忠的长子,而李景隆从小也跟着李文忠学习各种兵法,李景隆本人也和朱允炆私交深厚,因此在朱允炆登基之后,李景隆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跟齐泰、黄子澄等人一样成为了朱允炆的“肱股之臣”,直接控制着全国的兵马,俨然是“兵马大元帅”。

朱棣在北京发动兵变,朝臣就推荐李景隆出战,面对朱棣这个百战名将,李景隆自己也是毫不客气,就浩浩荡荡率领50万大军出征了。 然而,当朱棣自己听到对面的主将是李景隆之后,自己也乐疯了,因为面对这个二世祖他焉有不胜之理? 而李景隆自己也的确没有辜负朱棣的期望,先是在北平攻防战之中以50万大军强攻北平,面对朱高炽的一两万老弱残兵,李景隆硬是攻不下来。 之后在郑村坝之战中,李景隆又率部和朱棣的军队展开决战,当时李景隆有装备精良的火器和大明最精锐的部队,而朱棣的部队满打满算不过5万人,可是就是在如此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李景隆却被朱棣打个大败,被朱棣杀得丢盔弃甲。

然而就是这样屡败屡战的情况之下,李景隆在朱允炆一朝一直是占据高位,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后来朱棣兵临城下的时候,李景隆才能掌控南京的城防,引朱棣的大军进城,可以说没有李景隆的存在,朱棣的“靖难之役”不会这么顺利,所以很多人将李景隆称之为“靖难第一功臣”是绝不为过的,没有李景隆朱棣恐怕都打不进南京城。 靖难第一功臣结局如何? 对于朱棣来说,他自然知道李景隆这个人志大才疏而且嫉贤妒能不可大用,然而事实上没有李景隆的帮助,朱棣确实很难进入南京城,因此在进入南京之后朱棣还是象征性的对李景隆进行封赏。 永乐大帝登基之后,开始大肆分封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劳的大臣以及旧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李景隆,他被朱棣封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位列群臣之首。

然而,对于李景隆来说这虽然荣耀却绝对不是他的宿命,朱棣的性格很像他父亲朱元璋,为人极为猜忌,更何况是这李景隆还不是自己的嫡系心腹。 在将李景隆分封之后,他便不断遭到群臣的猜忌,而这一切背后的主脑自然就是朱棣。先是把李景隆放在高位之上,然后在利用各种舆论优势将他打压。 一开始群臣弹劾李景隆的罪名仅仅是“贪污受贿”,可是随着弹劾的人越来越多,李景隆自己的非议也越来越大,朱棣就以此为借口趁机将李景隆的官职夺取并将其打入大牢。 此刻李景隆才终于认清了朱棣的嘴脸,他本想着绝食而死,可是他本身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怎么可能下得了这么大的决心呢?最后结果也是不了了之。

面对帝王的猜忌和家人的众叛亲离,李景隆在这之后也在大牢之中度过了余生,可见无论在何种地位,像这种卖主求荣的小人都是被人鄙视的,李景隆也真是应了“因果循环,报应不爽”那句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