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王朝建立之后,太祖为了统一天下,制订了“先南后北”的作战方略,随即在九年之内迅速消灭了南方荆南、湖南和后蜀等政权,对于北方,宋太祖也是积极备战,与辽建立友好关系,避免攻打北汉之时辽国从中作梗,西部党项方面则给予“因其酋豪,许以世袭”政策。

宋太宗继位之后,沿袭太祖赵匡胤的战略继续收复失地,多次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由发动对辽的战争,宋辽由和平共处重新变为战争对立状态,由于再无南方威胁,对西部党项,太宗不再放任,收紧政策,要求他们听从朝廷指挥。

到了宋真宗,祖先制定的统一天下的计划不仅没有继续实施,反而开始追寻稳定,用一纸“澶渊之盟”唤来了与辽国的百年和平共处,放任西方党项建立的夏州政权肆意发展,导致灵州失陷,最后不得不与夏朝签订景德合约,西北吐蕃部族也是被极力拉拢对象。 不难发现,宋初三位皇帝有着鲜明的反差,太祖太宗一辈子都是想统一天下,收复幽云十六州,将大宋打造成东方的霸主,然而到了真宗就开始急转弯,不收复幽云十六州避战不说,还与异族频繁求和,这是为何?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北宋周边虎视眈眈的庞大势力 北边有强大的辽国,在隋朝和唐朝的时候,契丹族还比较渺小,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在唐朝的时候,契丹族还是形成了部落联盟,推举出了部落领导人,伴随着唐朝的衰弱,契丹族逐渐强大起来,终于在五代十国时期建契丹国,也就是宋朝时候的大辽,也正是在那个时期,契丹国得到了燕云十六州,这也是后来宋朝和辽国争夺的焦点地区,辽国也是北宋时期最强大的敌人。 西边有后起之忧夏州政权,夏州的李氏在五代十国时期一直采取保全实力的政策,除了后唐对其发动过一次战争之外,并没有遭到其他政权的进攻,整体一直保持着平稳发展,到了宋朝,由于宋太祖时期南北两边均未平定,对其的政策也较为宽松,太祖时期夏州李继迁叛变,与豪强联姻逐渐壮大,太宗多次派兵讨伐未果,宋真宗继位后更是姑息纵容夏州政权的发展,最后变得无法控制,成为北宋西边最大的威胁,北宋、辽、夏州政权三足鼎立。

西北地区则是吐蕃王国,在唐朝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也乘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飞速发展,虽然到了北宋时期吐蕃王国由于种族分散的原因无法与强大的宋、辽、夏抗衡,但是任然是一股无法忽视的势力,如若倒向敌国,那么北宋西北边必定受到威胁。 二、领导者思想上的变化 要说真宗对待战争态度消极,一味避战求和还真不能完全怪真宗,这种避战的态度是从太宗北伐开始慢慢累积起来的,而真宗自然也受到了其中很大的影响。 太平兴国四年和雍熙三年,太宗两次北伐辽国均以失败告终,并且败的很惨,这个时候宋廷中就有了反战的声音,建议恢复太祖时期与辽的和平相处,反战论的思潮在宋廷越演越烈,再加上太宗讨伐李继迁多次无果,在这种情况下,宋朝整体开始厌兵,苟且偷安,这种思潮的一步步累计最终导致真宗形成“故务羁縻,以缓战争”这种对待夏州政权的政策。

对待周围其他势力,宋朝再无征讨之心,对待大辽,用澶渊之盟换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共处,却永远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一味的求和,在短时能够偏安一隅,也丧失了保家卫国的能力,遇到了不愿接受求和的金国,只能国破家亡啊。 参考资料: 《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